赵东杰
(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强迫症是强迫性神经症,属焦虑型精神疾病范畴。患者往往不知觉堕入无意义思维中,反复思考行动,无法脱离困境。部分强迫症患者早期可能从人格上体现人格障碍,如未及时得到纠正会使个体社会适应性下降。典型强迫症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反复洗手,极端害怕家里的门锁未上锁,对物品摆放要求严苛。部分患者自知行为不合理但无法摆脱,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目前,我国强迫症人群发病率为1%-3%,心理疾病患者占比较大,国内人群对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关注,许多人通过网上一些信息进行自我诊断,不符合心理疾病诊断。基于此,本文介绍强迫症的概念,分析成年强迫症患者心理风险因素,思考如何恰当治疗疾病。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定义,强迫症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周期性强迫思维动作,强迫思维是某时段体验思想反复闯入头脑,引起显著焦虑痛苦。强迫动作是反复行为阻止焦虑痛苦。我国CCMD-3诊断标准对强迫症描述是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痛苦[1]。病人体验到观念源于自我,病人意识到强迫症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移者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强迫症是难治性精神疾病,已成为第四大常见精神障碍。国外临床多采用暴露仪式行为组织法,使患者暴露在引发焦虑情境中,修正患者错误认知。强迫症是发病率较高,病程迁延慢性波动的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痛苦,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影响患者学习工作。OCD症状分为思维方面与行为方面,症状有紧密的联系。强迫思维是引起显著焦虑的思想,强迫动作目的是减少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烦恼进行的外显行为。研究表明,90%的患者报告强迫动作为预防强迫思维出现[2]。患者可能出现强迫思维或动作,或同时出现症状,流调指出,90%的患者有两种症状,并非所有仪式都代表症状,但症状持续无异议,会导致很大的痛苦,对日常社交功能造成极大的干扰,需要临床干预。
OCD患病率约2.5%,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流行病。针对OCD的治疗研究非常重要。精神动力学,行为理论等对OCD有自己的解释,直到70年底代前,人们对OCD预后呈悲观态度。认知疗法不能很好地帮助病人缓解症状。仪式行为阻止法出现,OCD预后状况有了很大改进。但其存在一些缺陷影响治疗效果,临床治疗师考虑认知干预效果进行大量相关研究。我国OCD发病率日益升高,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来访者统计发现,OCD是患者各种神经症状中占比最高的。现有对OCD理论研究不能满足应用需要,心理治疗方面为薄弱环节。对成年患者OCD心理风险因素缺少相关研究,考察OCD症状特点,分析成年患者心理风险因素,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探索理论依据意义重大。
通过对不同心理量表法测量患者强迫程度,通过SCL-90量表测量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各项分数为偏执2.33,强迫症2.6,抑郁2.15。人际关系敏感2.0,敌对1.67,躯体化1.33,总分168。在SCL-90量表中总分与多项因子分数不高,但强迫症状高于2.5,判断为中等程度。通过SAS量表测量患者焦虑度,与常模对比高于50分。
通过Y-BOCS量表测量患者强迫思维程度,得分为9分,合计总分为22分,强迫程度为中度。不同量表得出患者中等强迫症,如未得到有效改善会影响患者社会适应性,需要及时采取心理治疗。与患者沟通让患者放松,建立彼此互信关系,经过交谈发现,个人表达能力通顺,个性外向,患者逐渐对生活各种事情要求完美,因极度害怕火灾发生对厨房管理严格。患者童年时期出现差异行为应及时纠正,父母应投入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关心其心理健康状况,成年后由于未得到改正,强化强迫思维。
发病原因可能与心理防卫机制抵消作用有关,患者强迫症发病因素可能是童年由于不懂得合理释放不良情绪导致情感累积,遇到相似环境形成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的目的是压制迁移不安情绪。成年后,患者由特殊场景勾起特殊情感,可能诱发焦虑情绪,个体因自我保护避免内心处于过度冲突,产生相应强迫思维,最终冲突被压制在潜意识中。
通过案例研究从中学习更多强迫症心理状态,需协助患者寻找内心痛苦根源,心理辅导师应区别不同患者类别,相关社会生活因素,治疗方案决策等。患者在量表测试结果为中度,要使用心理辅导治疗协助患者脱离强迫症。对量表得分较高患者,要及时用药物干预。由于缺乏充足病例,代表性不足,仅协助学者了解强迫症患者内心状况,对临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