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连生
(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和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认真考察、研究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贡献,研究这一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执着和创新精神,意义尤为重大。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是指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的具体经验和结论不能够直接或完全解决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新的历史任务,这个任务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课题,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956年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与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1]在这里,毛泽东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问题。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时说:“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2]82-83后来,在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又一再强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适应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阶段和解决历史新课题的需要。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等而做出的战略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第二次结合”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突破。以毛泽东所提出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我们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也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的讲话中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升华到新的理论高度,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如何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突出地摆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1956年4月25日,他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批评体制的弊端入手,初步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十个问题。毛泽东讲话一开始强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2]23《论十大关系》概括总结出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想,第一次从理论和思维方式上突破苏联经济模式及其框架的束缚,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关系,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正如1975年邓小平在这篇讲话被整理成文稿后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的:“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表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思路,以致1960年6月毛泽东又在《十年总结》中强调:“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4]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思想资源,因此,研究和总结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和掌握其精神实质,对我们今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种矛盾,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共八大在党的历史上以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题而载入史册。从会议的筹备到文件的起草、会议的主题和指导思想,从中共八大路线的确立到新中国成立后选举产生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执政党的领导体制,毛泽东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正如刘少奇所说:“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就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处理十大关系的方针政策而提出的。”[5]548中共八大就中国的发展道路、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共八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分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6]中共八大作出了合乎实际的科学的认识与判断,提出了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工作重心放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上,实现工业化及发展道路的转变,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中共八大实现了执政党角色的转变,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稳妥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方针,即: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正确处理好经济领域的各种复杂关系,既是对中共八大之前反冒进经验的总结,又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注意搞好综合平衡,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中共八大科学分析国情,对国家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打破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改变中央高度集权制,制定了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方案,这次探索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
为了达到发扬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中共八大强调要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密切联系群众,从加强全党的思想教育和加强党和国家的民主制度建设入手来改善党的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和一言堂,保障民主精神的发扬,扩大党内民主。
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富于创造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面对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及阶级关系、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动,毛泽东开始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讲话是毛泽东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典文献,第一次全面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2]214毛泽东提出了两类矛盾:“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2]204-205讲话全文共分十二个问题,在讲话中,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根据中国社会矛盾性质和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转换,全面剖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特点、表现形式和处理的方针原则,破天荒地把“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引入人们的视野。[7]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和发展,也是毛泽东关于两类矛盾学说的核心,为我们正确分析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构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完整体系,这些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独创理论,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及其自我完善提供了理论前提。讲话成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探索并不断深化的又一个界碑。
1950年以前,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一直没能解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这篇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实际,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创立了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把矛盾的认识上升到规律性的高度,形成系统的理论。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解决了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和理论界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科学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成功地提出和实践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通过三年的实践,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平稳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2年6月,毛泽东关于如何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发生了新的变化,他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国阶级。”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强调:“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5]213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做了新的思考,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将原来设想的先工业化后集体化和国有化,改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形成了建设和改造同时进行的新的战略构想。这种新思路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革命转变问题上的重大战略转折。
1953年6月,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国情和当时的社会特点,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做了比较系统的表述。同年底经毛泽东修改审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公布,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毛泽东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思想,在充分借鉴和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过渡办法和途径。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融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斗争实践积累起来的对国情的认识及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设计的就是这种国家工业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进’的过渡方式,这种一边发展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生产力,一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无疑是对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9]有关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它反映了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点,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领导全党进行了大胆试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历史任务。
对个体农业,毛泽东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理论,继承了列宁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生产力、坚持群众自愿等原则,在对苏联模式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于中国特殊社会发展形式的敏锐感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积极性,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教育帮助群众,循序渐进,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逐步前进的办法。第一步,在农村中,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仅仅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的、几户为一起或者十几户为一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然后,第二步,在这些互助组的基础上,仍然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第三步,才在这些小型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的基础上,按照同样的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进一步地联合起来,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0]434-435这样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逐步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样的崭新问题,他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破除先机械化后搞集体化的观念,开辟了中国式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写下了新的篇章。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推行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10]291毛泽东把这一过程分为两步,“头一步是变资本主义为国家资本主义,把独立的、不受限制的、有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变为不独立、受限制、没有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即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由国家资本主义变为社会主义,消灭阶级。”[10]287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同国营经济联系的程度和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式之分。改造工商业的同时采用了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的方式,把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经典作家提出的和平赎买的方式在他们的时代没有能够得到实现,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避免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过火行为,发展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邓小平曾这样评价:“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11]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制度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毛泽东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地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如何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的难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光辉一页。
总之,不论从历史实践还是从理论逻辑上看,毛泽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者、道路开拓者、实践先行者。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展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图景和良好开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及其经验,对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这些极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个性和历史传统的探索,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