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榕彬 渭南师范学院
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强,培养学生俄语听、说、读、写能力,是高校俄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俄语人才 的关键环节。高校俄语教学传统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课上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课下又没有很好运用俄语交流。这种模式脱离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来的俄语人才只能符合“听”的要求,谈不上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更谈不上中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综合人才。
在传统高校俄语教学中,教师绞尽脑汁地研究如何教学生,能让学生尽快接受俄语,喜欢俄语,对俄语感兴趣。因此,“说”是教师首选的教学方法,怕学生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教师就尽量地多说,不停地说,一直说到下课。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越听越累,对俄语学习的热情渐渐消退,直到厌恶。最后学生对俄语只能是作为一门学科被强拉硬拽地学,而不是作为一门语言,去感受它的心灵之美。
史铁强先生也强调“我们不得不看到,中国俄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甚至是严重的不足,它反映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背离了国内外的大趋势”。在教学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俄语教学改革应该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从教学实践中探索俄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目前国家“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逐步实施,中俄经贸、人文等领域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化,这一切正如刘利民副部长在对外经贸大学举办的“丝绸之路与俄语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上所说,给俄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俄语专业可在此基础上大有所为,由此也对俄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改革三十余年以来,社会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总的来说是持续向好的,但根据用人单位反馈,俄语毕业生普遍具有一些缺陷和局限性,例如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思辨能力差、中文表达能力欠缺等,专业方面缺乏特色性,学生水平趋于一致,高水平人才匮乏,供不应求,针对这些方面亟须俄语教学者进行研究、改革和发展。另外国家对于俄语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也需要进行恢复和复全。现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1)大学专业的;2)大学非专业的,或公共的;3)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个体系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而后几经变迁,现已面目全非。高校公共俄语教学体系如今已残缺不堪;基础阶段的俄语教育规模也在逐年减少,所以目前全国整个俄语人才的培养全依靠高校的俄语专业,由此可见,俄语人才的培养范围和专业范围之狭窄。基础教育阶段俄语学习规模小,直接影响高校俄语专业生源,本科四年的时间,要培养合格的俄语人才,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有必要扩大基础阶段俄语教育规模,为高校俄语专业和非俄语专业提供充足的生源基础,这样一来,还可以优化基础阶段外语教育的语种结构和布局,改善和丰富高校生源的语种结构,同时,中学俄语师资缺口还可为俄语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在现有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于语言专业,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不仅是人文通用性人才,更需要既精通精通俄语,有具备其它专业知识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俄语专业发展需“固本求合”。
俄语专业有别于一般的人文学科专业,在于它的工具属性,这种工具属性只有结合具体学科专业才能体现,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对于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任何情况下,除了语言技能、文学知识类课程外,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是为今后深造作打算,还是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动力。说到底就是要强化对俄语专业学生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并且增加必要的理论课程,尽可能地排除一些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当然,在此“固本”基础上,还须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既精通俄语,又具备其它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即“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开拓思路,加强与其它院系间的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方面获取知识,做到“多元”发展。
总结上文,可见目前我国俄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仍具有多向性,但受社会机制、用人单位需求等因素影响并非所有毕业生均可找到对口并与自身适配的岗位,“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社会为俄语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方向,尤其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前景一片大好,面对如此机遇,国内俄语专业应顺势进行发展和改革,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大量高层次、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型俄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