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嫦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杜甫在巴蜀生活了近10年的时间,他的生活及其诗歌创作都深受巴蜀地域的自然山水和文化风俗的影响,从他的诗歌作品中不难体会到特有的巴蜀风味,正如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引李长祥所说:“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1]77咏雨诗在杜甫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品读他的咏雨诗,读者便能深刻体会到杜甫诗与蜀地之间的联系。杜甫因安史之乱迁居成都,晚年便一直寓居巴蜀,这个时期杜甫笔下的雨与他在北方的雨便有了不同之处。巴蜀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再加上独特的盆地地形,巴蜀之地更容易形成连绵不断的降雨天气。此时的蜀雨不同于北雨的急促,具有连绵柔和的特征。杜甫面对此连绵细雨,情感较之从前也有所不同,蜀雨便在他的诗歌作品中留下了华丽的一笔。
品读杜甫的诗歌作品,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透露着一股忧愁,而他的咏雨诗也弥漫着此忧愁。连绵不断的蜀雨,恰似他的忧愁,剪不断。他把内心的烦闷通过蜀雨呈现出来,比如:通过“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等诗句中的雨,读者很难体会到杜甫早期在北方的那种潇洒、澎湃的豪情,更多是愁苦和烦闷的情感,在这些诗句里,诗人当初的年少轻狂与雄心壮志已悄然淡去,多了几分生活重压之下的无奈、妥协的苦闷心情。对于杜甫因蜀雨而感到的忧愁,笔者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
1.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杜甫虽然政治上失意,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从未消失,当时饱受安史之乱的杜甫,生活潦倒,自身多病,每当蜀雨到来时,他总是思绪万千,想到国家的安危,便忧心忡忡,彻夜难眠。正如他在诗歌里所咏诵的,“繁忧不自整,终日洒如丝”(《雨四首》)。又如杜甫于梓州时所作的《对雨》:“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在莽莽的秋雨中,诗人独自面对连绵不绝的降水,心情很是忧愁,从“恐湿汉旌旗”一句,可看出诗人因雨所忧虑的是国家,害怕这场秋雨会打压将士们的士气,流露出对时局和政治的关心。杜甫因蜀雨而联想到国家,借蜀雨表达对国家时事的关注与牵挂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对人民命运的忧愁
巴蜀地区即使春季降水量较北方多,但还是有春旱和夏旱,这种旱季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时刻关心人民生活的诗人,杜甫在巴蜀之地深刻体会到人民的苦难。当时旱季来临,他便借以蜀雨抒发对人民生活、命运的担忧。如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杜甫在梓州所写的一首有关雨的诗:“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填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蜀中面临着严重的干旱,田园里长满杂草,无人耕作的场景以及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遏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和忧虑,以沉痛的心情倾诉了人民的疾苦,正如他所写道:“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这时的他多么希望一场大雨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诗人把这种希望寄托于蜀雨,以此可以看出他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身无能为力的哀伤。
3.对自身命运的忧愁
杜甫在诗中也常借用蜀雨来抒发心中羁旅异乡的乡愁感,这些忧愁又转化为对自身的悲愁感。如杜甫居住夔州时写了一首《夜雨》,正反映了此惆怅之感。诗云:“小雨夜复密,迥风吹早秋……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天寒出巫峡,醉别仲宣楼。”杜甫原本想实现他为国效力的理想,如今疾病缠身,并且在这凄冷的风雨中漂泊,他对自身命运感到无奈与哀伤。再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便可以了解到诗人长夜沾湿的困苦处境。屋顶的茅草被秋风吹走了,大雨即将到来,然而诗人身上的被子冷似铁。面对屋顶不断滴落的雨水,诗人已然无法安睡,内心的忧伤便缓缓涌上心头。而诗人又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天下的寒士,表达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命运不堪的寒士深表同情与忧伤。
虽然在这一时期杜甫的咏雨诗大多为表达忧愁之感,但细读他的咏雨诗,不难发现其中也有对蜀雨的喜爱。杜诗中有关对雨的喜爱之作主要代表为《雨晴》及《朝雨》等。如杜甫在成都所写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诗人笔下的雨可谓择时而降,在夜幕下伴着春风悄悄地降于人间,连绵细雨毫无声响地滴落,滋润着万物。全诗没有一个表示欢喜之字,但喜悦之情却渗透其中。可以想象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到来是多么兴奋,因为春雨使万物又有了生机。又如《大雨》:“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此诗作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初夏,当时的巴蜀之地冬旱与春旱十分严重,因此当诗人看到即将枯萎的农作物因大雨到来而茁壮成长的时候,即使自己的茅草屋全部漏了,即使重病在身,一场大雨过后也感觉蜀雨清凉,人也变得爽朗,烦忧之感顿然而去,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莫砺锋先生在《杜甫评传》中说:“只有当杜甫开始以审美的目光观照草堂内外的平凡生活和平凡草木之后,这些事物才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2]166杜甫寓居巴蜀地区后,慢慢过着安定的日子,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当初的奋发向上、想要干一番事业的昂扬斗志也被渐渐磨灭,再加上巴蜀地区的环境,连绵细雨优雅清丽,草堂清雅别致,诗人的目光也渐渐转移到山水田园上,开始关注雨的自然景象,欣赏雨景的妙姿。如杜甫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在幕府当值所写的《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此诗描写锦官城内秋雨的景色。又如《晚晴》:“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晴二首》:“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杜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雨景图。
首先,巴蜀之地位于长江以南,山环水抱,气候较为湿润,相比杜甫之前所在的长江以北的洛阳、长安等地的气候干燥、雨少的特征,巴蜀地区降水量较大且连续。再加上杜甫所居住的草堂环境优美,诗人生活闲适,其目光开始注意大自然中的雨、林木、花草、鱼鸟等万物,这些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触动着诗人的心灵,因此他寓居成都时,对雨的偏爱、注入的感情也随之增加。
其次,雨本身的属性。自古以来,中国以农为本,老百姓靠土地生存,土地又与天息息相关,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而旱灾或者涝灾都对民生造成了严重影响。诗人在巴蜀之地看到连绵细雨,对雨的各种感慨便油然而生,诗人把情感寄托在雨中,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
再次,杜甫寓居巴蜀之地,虽然生活暂时安定下来,过着怡静安适的日子,但是诗人毕竟是流落于此地,因此生活上始终过得很贫困。对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杜甫生活甚是艰苦,内心也是无比失落。随着身体不断的衰弱,迟暮衰残、忧时伤世的感伤之情便占据他的内心。因此,当老天都不可怜他,下着连绵不断的细雨,雨水冲垮了他委身的安家之处的屋顶,他再也忍受不了内心一直压抑的忧伤,他把自身的不幸与悲哀,借着这些绵绵细雨,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出来。
巴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时局,都使得诗人把这些对国、对民、对自身的忧虑、悲伤都寄托于蜀雨中,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而这些蜀雨,也成就了杜甫咏雨诗的沉郁顿挫。
巴蜀之地特有的气候因素和地域文化造就了杜甫对蜀雨的不同情感,这影响了其诗歌创作。通过细读杜甫在巴蜀期间所创作的有关雨的诗歌,笔者认为这些作品中体现的不仅仅是忧愁之情,还有其他情感。笔者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分析将其分为三个类型,即因雨而愁、因雨而喜、因雨而赏。通过这三种类型,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杜甫借蜀雨把内心的忧愁和少有的欢喜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