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鹏,申俊伟
(正阳县兽药饲料质量检验监测中心,河南 正阳463600)
猪腹泻是广大猪场面临的最普遍的一大烦恼,猪腹泻的临床症状随着日龄的不同而不同,特别是2020 年入夏以来,雨水明显比往年偏多,造成猪舍阴暗潮湿,猪的腹泻更易发生,笔者从不同日龄分析猪发生腹泻的原因,探讨猪腹泻的防治措施,同时阐述猪腹泻的鉴别要点,帮助提高猪腹泻的诊断和防治效果,保障广大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仔猪红痢又叫仔猪梭菌性肠炎或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主要发生于3 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是由C 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病猪和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C 型魏氏梭菌存在于部分母猪肠道中,随母猪粪便排出后,污染哺乳母猪的乳头、垫料、饲料、饮水、用具和周围环境等,3 日龄内仔猪吮吸母乳或吞入污染物后感染。发病急,有时甚至来不及发现有临床症状即快速死亡,急性病例见红褐色血性粪便,腥臭,致死率极高。
对母猪、产房、仔猪舍、地面、用具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母猪进入产房前,温水清洗腹部、后躯皮肤、乳房,并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彻底消毒。喂初乳前,先挤出少许乳汁弃掉,然后让仔猪吃乳,以降低仔猪红痢发生和传播的概率。
母猪在怀孕期间,使用C 型魏氏梭菌菌苗免疫,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初产或第二胎怀孕母猪,产前30 d和15 d各免疫1 次,用C 型魏氏梭菌菌苗肌内注射5~10 ml/次;对3 胎以上的经产母猪,可在产前15 d 一次肌内注射3~5 ml/次。
小猪初生但还没吃初乳前,口服庆大霉素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在常发该病的猪场,在仔猪产出后,立即给整窝仔猪肌注硫酸头孢喹肟、止血敏等,并适当口服人工补液盐或葡萄糖,防止机体脱水,增强抵抗力。
仔猪黄痢是由一定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腹泻病。多发于出生后几小时到7 日龄仔猪。主要以排出黄色黏液性稀粪和急性脱水、消瘦、高致死率为特征。管理不善,环境温度低,舍内卫生条件差时易感。
发病后,调理母猪乳汁至关重要。母猪日粮要合理搭配,完善日粮营养,配种后最初1 个月内要限饲,配种80 d 后更加关注日粮营养的全面性,保证产后乳汁营养均衡,量充足。母猪产前1 w 到产后1 w,每天都要坚持用热毛巾擦拭、按摩母猪乳房。严格消毒制度,对猪舍各个角落认真消毒,控制好分娩舍小环境温度、湿度,重视通风。
使用大肠杆菌三价苗,于母猪产前30 d 注射1 次,产后15 d 再注射1 次,即可对仔猪起到理想的保护作用。对腹泻脱水的仔猪,可口服补液盐(10%葡萄糖盐水10 ml,10%VC2 ml)进行补液。
多发于10 日龄内的仔猪,多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出现腹泻。通常首先见呕吐,继而出现急性水样腹泻,粪便多呈黄绿色或灰褐色,伴有絮状凝乳块。仔猪快速脱水,消瘦,食少或不食,预后多死亡,即便不死的仔猪,也因生长停滞而成僵猪。
每到冬春季节,对所有待产的母猪,于分娩前30 d,使用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后海穴注射3 ml,可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
一旦出现该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但在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消炎的同时进行补液,也是控制死亡的好办法。补液可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30 ml,VC250 mg,VB6250 mg,一次静脉注射,每天早晚各1次。
仔猪在感染球虫病后,多在10 日龄前后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多呈白色或黄色,粥样到水样,但一般见不到血便。腹泻的仔猪逐渐消瘦,生长停滞,同窝仔猪生长发育不均匀。
仔猪与成年猪不可混群饲养,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盐酸氯苯胍、莫能霉素、马杜拉霉素、球虫粉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仔猪白痢由某些特定血清型致病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腹泻性疾病。仔猪多集中在15~30 日龄之间,病仔猪排出灰白色糊状稀粪,有腥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及后肢,病猪食少或不食,脱水,逐渐消瘦,衰竭而死。
防治措施参照仔猪黄痢。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猪的传染病。多发于10~60 日龄仔猪,寒冷的冬春季节多发,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不食或少食,常有呕吐,出现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暗黑色下痢,快速脱水等。成年猪与育成猪多为隐性感染,是引起猪胃肠炎的常见病因。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使用抗生素可减少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发病后停止哺乳,立即自由饮用含葡萄糖-甘氨酸的电解质流液,或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3%~10%的碳酸氢钠溶液,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脱水与酸中毒。构建并保持良好的猪舍小环境,防止贼风,维持相对恒定的温度。
仔猪类圆线虫病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寄生在猪小肠所引起的一种寄生线虫病,15~30 日龄仔猪感染率高,60~90 日龄猪逐渐减少。多流行于雨季和夏季,猪圈不洁且潮湿时更易发生。大量幼虫寄生于仔猪肺部时,常会引起湿疹、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而大量类圆线虫成虫寄生于仔猪小肠时,即会发生呕吐、腹痛、消瘦、贫血、下痢,粪便中带有血液或黏液,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充血、出血和溃疡。
经常消毒,保持猪舍环境干燥、清洁。治疗用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伊维菌素、噻苯咪唑,可驱除全部虫体。
患非典型猪瘟、伪狂犬病的仔猪,多由患非典型猪瘟的母猪感染而来。哺乳期内多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便会出现体温升高,一般41℃以上,不食或少食,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到黄色,后期排粪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多方治疗均无效,约1 w后死亡。
而感染伪狂犬病的断奶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发病率20%~40%,致死率10%~20%。
两种病均由病毒引起,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做好免疫是预防的根本。要根据当地疫情规律、抗体水平、猪群健康状况、所选疫苗类型等制定适合本场实际的“个性化”免疫程序,并规范免疫操作,做到不漏免。有条件的地方和猪场,还应及时进行病原抗体检测,评价免疫效果,不断修订和完善免疫程序。
猪痢疾(猪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出血性下痢、亚急性和慢性黏液性下痢为主要临床特征。虽然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但主要侵害的是50~90日龄的猪。
最急性型往往见不到任何症状就于数小时内死去。急性型病例开始排黄色至灰色的软粪,食少,体温升高至40~40.5℃,随着病情的发展,不断排出含有大量黏液或血丝的粪便,弓背,吊腹,脱水,喜饮,消瘦,虚弱,共济失调。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症状较轻,表现为反复下痢,不时排出灰白色带黏液的稀粪,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停滞而成为僵猪。
可用0.5%痢菌净液按每千克体质量0.5 ml 肌内注射,或用红霉素每千克体质量1~3 mg 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2~3 d。同时进行补液、强心。
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氏菌病,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临床多见慢性型坏死性肠炎。该病常发于180 日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60~120 日龄仔猪。虽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阴雨潮湿、寒冷和季节交替时。病猪体温多升高,出现周期性下痢,粪便呈淡黄色、黄褐色或绿色,恶臭,有时混有血丝和假膜,有的病猪还表现咳嗽,个别会出现皮肤疹块。
对30 日龄以上的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肌内注射1 ml,可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发病猪使用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等,有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