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奎
(孟州市农业农村局,河南 孟州454700)
雏鸭是出壳后4 周龄以内的小鸭,这一阶段是鸭一生中发育最为关键的阶段,同样也是最易受鸭疫病感染的时期,雏鸭娇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易感染疾病,所以在养殖过程中,需重点关注雏鸭的卫生防疫工作,了解常见雏鸭疫病的症状与预防手段,减少雏鸭发病率。
雏鸭易受疾病感染,为确保鸭群在雏鸭阶段健康顺利成长,需对雏鸭易感染疫病有所了解,以便及时作出诊断。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鸭大肠杆菌病在鸭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感染,但由于雏鸭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低,所以在雏鸭群中更易受到感染,且死亡率较高。
雏鸭在2~4 周龄最易感染,受到该疫病感染的刚破壳雏鸭体质明显较健康雏鸭弱,且腹围较大,合眼缩颈,常伴有下痢。稍大的雏鸭受到感染后常常呈精神萎靡状,食欲不振,缩颈嗜睡,且有黏性分泌物附着在鼻孔,甚至会排出绿色稀便。
鸭大肠杆菌病与鸭传染性角膜炎病状相似,难以区分,因为必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雏鸭多从心血、脐炎病处分离大肠杆菌,通过病原菌鉴定结果判断雏鸭是否感染鸭大肠杆菌病。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肝炎病毒在雏鸭中引起的传染病,具有病程短、传播迅速、高度致死性的特点,多发生于雏鸭群中,特别为3 周龄以内的小鸭,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引发,但常在冬季或是早春爆发。
鸭病毒性肝炎具有1~4 d的潜伏期,发病急,雏鸭死亡多发生于发病后3~4 d内。雏鸭患病后,出现缩颈、翅下垂、腹泻的症状,一段时间后,则会出现运动失调、身体倾向一侧、两脚痉挛全身抽搐,出现痉挛性症状后,一般将会十几分钟后死亡,病发极为迅速,雏鸭在死亡之前常呈现角弓反张姿势,俗称“背脖病”,这是雏鸭感染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解剖后可以发现,病死鸭通常表现为肝脏肿大、颜色变淡发黄,在肝脏表面出现点状或斑状出血点,胆囊呈现长卵圆形状,且胆汁呈不正常颜色,除此之外,病发鸭的肾多呈充血状、肿胀,通过解剖发病鸭,从肝脏、胆囊、肾等器官的病变可以判断雏鸭感染鸭病毒肝炎的情况。
确保鸭舍的卫生、通风是必不可少的防治各类疫病的手段,雏鸭因刚破壳,体温调节系统不敏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所以相对于成年鸭群的管理,更应加强对雏鸭舍的温度控制,并做好温度记录,确保雏鸭的保温工作。在进行鸭舍卫生环境管理时,应确保通风顺畅,有自然风在鸭舍内循环,除此之外,还需降低鸭舍内灰尘,及时清理鸭粪便,降低鸭舍内氨气的含量。为使雏鸭养殖工作顺利进行,应根据鸭舍大小及结构,将雏鸭群养殖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进行鸭舍消毒时,不仅对鸭舍内进行卫生消毒,对于种蛋、孵化器具的消毒工作也应重视。
对于鸭大肠杆菌的预防工作,首先应从水源进行管理,定期检查水源是否受到大肠杆菌的污染,及时发现诱因,若发现水源已被大肠杆菌污染,则需要彻底更换水源,并进行消毒处理;还可以对雏鸭进行接种菌苗,现阶段,我国常见的疫苗有大肠杆菌灭活油乳苗、大肠杆菌甲醛灭活苗,在采集菌株制备疫苗时,选用自发病鸭提取出的菌群,效果更为明显。
对于受到感染已有发病病状的雏鸭,应做到早隔离早治疗,将疫病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于发病雏鸭常采用磺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由于大肠杆菌菌群容易形成抗药性,应在药敏试验后选用敏感药物早期治疗。
除鸭舍养殖环境预防外,对于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主要从预防接种进行,在种鸭产蛋的前2~4 w内,给种鸭注射防疫疫苗,以此确保刚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雏鸭在1 周龄时注射双倍分量鸭肝炎疫苗,达到预防效果,因病毒性肝炎无特效药,一旦发现雏鸭发病应立即进行隔离,并注射康复鸭血清降低死亡率,抑制传染病继续感染。
在鸭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疫病,在出现疫病后需进行隔离治疗,控制感染范围,在完成雏鸭疫病工作后,应及时记录,积累经验,加深自身的理解与处理疫病能力,这样才能为以后的鸭养殖工作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雏鸭体内各系统不完善易受到感染的疫病并不仅限于鸭大肠杆菌病及鸭病毒性肝炎两种,鸭养殖户对于雏鸭的健康管理应更加全面,以达到良好的疫病防治效果。为了更好地完成鸭养殖工作,鸭养殖户需具备更多的专业养殖知识,只有做好疫病的防范与控制,才能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