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0)
新媒体视域下的算法推荐技术是媒体传播的一把利器,利用人的选择性心理和社会聚合效应,满足作为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要。在实现信息的有效分发,同时也会阻碍信息的高质量传播,用户会深陷其中“作茧自缚”,同时会出现群体极化等社会现象。由于处于长期的过度自主选择,并且沉浸在个人偏好的满足中,因此公众慢慢失去主动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不同事物机会,无形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将自身困在一个像蚕茧一样的“茧房”里。下面主要探讨“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独异论”表明大众对于个人化的强烈关注,从而折射出人们个性化需求的旺盛。大众传媒市场不再是单纯的内容为王,以受众为中心的流量才是真正的王牌。“受众即市场”这一受众观在新媒体时代尤为突出,各类资讯媒体、社交媒体争相升级打造受众个性化信息系统以满足受众需求,吸引流量从而变现。就连传统主流媒体也没能逃过“流量”的“诱惑”,创造性采用直播、吐槽、VLOG等形式制作受众喜爱的内容。在全民流量为王的环境下,大众传媒以受众的需求为核心,营造丰富多样的个性化信息环境,满足用户的个人化信息需求,久而久之,信息茧房的出现成为必然。
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为信息匮乏而烦恼,随便登录搜索引擎或是社交平台输入关键词便可以得到成百上千的回答,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天也可以接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消息。然而,如今这样的信息过载却成了人们获取真正所需信息的障碍,当人们想要了解某一方面的内容需要在繁多复杂的信息库中费力寻找。个性化推荐成为信息传播的必然,个性化推荐内容服务于个人的准确需求,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大大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与满足感。
人们往往希望生活在一片和谐声音的环境中,不需要时刻害怕被否定、被斥驳,因此通常会走向与自己同一频率的群体以获得平静和安心。世界之大存在着各式各种的文化,无论是备受推崇的主流文化还是所谓的小众文化,背后都是相同观念的群体抱团取暖。文化与文化之间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听众,人们会为了守护自己所认同的文化而向同样的人走近并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形成的温暖茧房,实则成为了文化群体的避风港。
由于用户的信息偏食惯性,无论是自主选择接受信息,还是被动接受个性化算法推荐的内容,用户长期形成的信息环境必然是着重于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这些领域或许是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或许是自身专业技能有关的内容、又或许是出于兴趣爱好而关注的内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灵魂与思维,而世界万物是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人本来就存在信息偏食的习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加剧形成“信息茧房”将导致个人信息环境窄化、视野狭隘化以及思维认知固化。
在“信息茧房”这样一个安全区域,受众在同类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坚定的支持着片面化观点,渐渐失去客观判断的理性和批判性思考的意识,非常容易被精英集团所操纵,从而变成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数字时代的牺牲品。在新媒体的“投其所好”的策略下,受众在自由的信息消费过程中,持续地得到一种虚假满足,沉溺在这种满足中的受众意识不到自身思维逐渐固化。
群体的“温柔”可能会助长轻率的大众快速成长,并且迷失在所谓“良性”的自我审查中,因而在群体环境中越陷越深,执着于群体观念。在“信息茧房”的庇护之下,内容趋同的信息与有失偏颇的观点在群体和声中得以发酵,并借助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易燃易爆”的特点,引发不同群体间观点对抗,进而导致群体极化。
志趣相投的人们本就相互吸引,加之算法推荐技术的神助攻,在当下繁荣的网络环境里萌生众多圈层文化,如电竞圈、动漫圈、古风圈、同人圈等等。在豆瓣、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用户出于个人的喜好与习惯选择关注某一类信息,亲手设置个人信息清单,经过评论、转发、分享关注者的传播内容等聚合意见相似的受众,过滤意见相左其他个人或群体,形成了意见高度一致的小团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民数量也急速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环境里找到同类形成在小团体,每个团体内部意见是统一的,都有区别于其他团体的核心文化,但团体相互之间很难沟通甚至抵触,这些互不来往的大小团体形成“网络巴尔干”。
媒介实质上是对人的一种延伸,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应用和普及以及因为它而形成的媒介环境,都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巨大影响。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新生代从小生活在“自由把控”的信息世界里,长期在先进信息传播技术的便利与算法推荐技术的偏好满足的环境中,从而导致自我为中心的显著信息茧房。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习惯于利用新媒体为自己设置个人议程,按自己关注的程度强弱去接受信息。
由于个人议程的增加,用户在构建个性化的信息茧房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无意识间逐渐减少对公共议题的接触,公共议程与个人生活之间慢慢出现一重屏障,个人在新媒体环境中过多的沉浸于私人信息环境导致出现脱离社会的情况,因而社会黏性被大大减弱。
以完善的算法技术破解原有算法技术催化的信息茧房。持续不断地优化人工智能算法技术,提升各类新媒体平台不同侧重点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模拟用户的思维模式与行为等对受众可能进行的选择、接受、传播信息全过程进行预演。跟踪用户行为,实时更新用户网络媒介使用情况数据,结合客观性与价值性对信息内容进行高效、准确的筛选和分发,提前预测受众个性化信息需要,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推荐范围广、可读性强信息内容,从而为受众科学量身定做动态情景化的信息环境。根据需求缺口不断完善技术以减少消极影响,尽量规避“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
要想从根源杜绝“信息茧房”这一现象产生的可能,媒介环境改善的客观因素至关重要,但更加需要媒介使用的主体——用户主动开拓个人的视野,并且拓宽接受信息的选择范围。学会聆听不同媒介的声音,无论是“天籁之音”还是“刺耳噪音”,都要学会理解与包容。尤其在与有别于自己观点的声音正面交锋时,尽量保持客观与理性,避免过激言辞与冲突,心平气和地进行思考再讨论,培养自己包容、全面的意识。
想要打破信息茧房,用户需要提升自我媒介素养,主动拓宽信息接收渠道范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升级,移动端信息传播与接收已经成为常态,大众对此已形成高度依赖。各式各样新媒体逐渐成为大众选择、接受、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甚至唯一渠道,这其中尤以个性化推荐算法媒介为甚。这就要求用户主动公开偏好清单,利用新媒体丰富信息获取形式、创新信息接受方式。用户应扩大兴趣关注范围,增加根据个人兴趣检索信息内容次数,通过完善“个人日报”的关键词达到拓宽信息环境的效果。
“信息茧房”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媒体传播的指向标,帮助新媒体找到用户信息偏好的方向,制定准确信息推送定位,有效提升了信息被受众接受的可行性。虽然“信息茧房”带来了许多传播前期环节的便利,但内容传播者仍然需要警惕“双重偶然性”的影响,用户根据个人意愿选择的信息也有可能会因为多种不确定的偶然性因素被用户拒之门外。当受众从大众走向分众,个性化在传播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大众传媒不仅需要主动出击,准确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要创新传播思维,积极探索大众信息接受的多样化的传播模式。
根据拉斯维尔关于媒介的三功能观中的社会协调功能,媒介具有解释与规定信息的特殊功能,大众媒体清晰的把握协调多元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在传播过程中主动地用社会信息的传播来弥合个人信息系统之间的缝隙。大众传媒最初是由专业化传播组织来承担的,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勃兴催生的“人人皆媒”的特殊时代,认识到“信息茧房”对于大众获取信息的巨大危害。为避免低俗化、娱乐化、狭隘化信息“囚禁”大众,专业媒体应自觉承担起引导传媒的责任,发挥专业媒体组织所特有的专业性、权威性、社会性传播优势。
“信息茧房”效应是伴随着人的选择性心理产生,并由新媒体算法推荐技术催化而发展的,会始终存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之中。大众的“信息偏食”习惯为个人搭建了茧房的框架,媒体为追求受众而迎合受众口味的大量同质化内容堆砌了茧房的壁垒。“信息茧房”是为了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要而存在,以牺牲广泛了解世界而换来的茧房,必须引起受众高度重视其危害。纵观当下网络环境,受信息茧房影响群体之间观念对立从而引发的群体极化尤为突出,已经切实影响到网众的现实生活。突破“信息茧房”的壁垒,需要从源头出发,针对性解决可能形成茧房的因素,从用户、媒体、平台、技术四个层面解决“信息茧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