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信息技术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

2020-01-10 00:39唐于洁
课外语文 2020年25期
关键词:笔者中职信息技术

唐于洁

(浙江省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 桐乡 314500)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要“能利用多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等要求;这也是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中职语文教师也已经普遍意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利用的重要性,为了优化课堂教学、创新传统教学,纷纷在教学中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期望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目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从形成教与学良性循环出发,正确定位信息技术的课堂地位

首先,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笔者经常会在课堂结束前十分钟设置讨论环节,走近学生,引导师生交流,安排同学探讨,通过充分沟通,互相激励、启发分享,把学习与自己的体验、兴趣、价值观等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长亭送别》一文时,我设置的讨论问题是:崔莺莺和张生最后是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教学《说书人》一文时,我设置的讨论问题是:你觉得这里涉及的人、事、物真实吗?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教学整体,共同批判性地探究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

其次,信息技术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教学有着占用时间短、针对性强等优势,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减少了教师精力的消耗,那样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更多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笔者在教学句子成分划分时就做了两个微课,其一“句子成分的划分之主谓宾”,其二“句子成分的划分之定状补”,每个微课都不到十分钟,下发同步作业,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观看视频时可自行调节学习进度,疑难晦涩的内容可自行调节播放速度,观看完后感觉还很模糊的部分还可反复观看。与此同时,笔者全程参与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点拨并加以指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形成一个循环的学习系统。

二、从强化语文知识点巩固出发,精简课堂信息量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筛选资源。有效的课外拓展延伸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鲜的知识注入也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说书人》一课时,笔者上网查找了海量的资源,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对说书艺术的介绍和解读。如果把这些内容作为导入,会让学生因短时间内需要面对大量知识而变得无所适从;如果细细分析这些资源又似乎有点偏离文本教学。于是笔者找到了小沈阳演唱的《说书人》,“折一把纸扇, 着上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短短几句话即概括了说书技艺外在特点。音乐的播放能够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冲击,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将学生迅速带入教师预设的情感氛围中。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使用时机。个别中职学生,由于本身语文基础薄弱,最喜欢来点音乐、视频、图片转移一下注意力,“熬过”课堂学习。针对此现象,语文教师不能为了所谓提高“积极性”而一味地迎合学生,在利用技术信息手段时应当选择合适时机。比如笔者在教学《金岳霖先生》一文时,向学生推荐了一部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西南联大》。考虑到中职学生对于视频的兴趣远超体验文本,所以笔者有意识地将这一内容放在了教学计划的最后。当学生从文字当中咀嚼出金岳霖的可爱与有趣后,笔者出示文中这么两句话: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以这两句话为引,笔者播放了部分视频。学生看了之后明显意犹未尽,相信有不少学生会在课后去一探究竟,这就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划定搜索范围。由于课堂上只能对适量资源进行消化吸收,为了在课内更好地巩固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外预先搜集资源自学。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分解并给予相关网络资源的内容和出处,促使其在“自读、自探、自疑”的自主化学习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发现新知识,感知新内容,生长新思维。思考和问题总是同时存在,学生带着自己产生的新问题学习,听课更具方向性,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反应水平程度的不同时,能实现个别化学习。

三、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出发,合理使用各类教学软件

首先,通过将学生的作业成果多媒体化提高学生的认真程度。鉴于中职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弱,中职语文教师经常以课堂反复强调、课下督促背默的形式来使学生达成识记的目标。可是这些方法只是短期效果明显,究其原因,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形成瞬时记忆,没有吃透理解内涵。针对此情况,笔者会要求学生整理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并用手机拍下整理得比较完整的学生笔记,实时传递到一体机上呈现给全体学生,并根据学生的整理情况,查漏补缺地进行针对性授课。一方面,学生迫于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随时有可能通过多媒体技术供全班同学参考,学生都认真细致并且高效率地整理这些实词;另一方面,我作为教师也通过希沃软件将学生的笔记转化成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了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转变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也是中职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不愿拓展自己的阅读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特别借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例如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部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一个人在下棋》,要求学生回忆看过短片之后印象最深的小细节,用文字描写下来。一遍过后,大部分学生三言两语就结束了自己的片段。于是笔者追问学生是否觉得还能将自己的片段再写具体些,如果能,该怎么做呢?学生很自然对已有片段进行二次加工。

我将学生片段运用Explain Everythin软件进行投屏,它的优势在于一次可投放无限量的素材,这样不但丰富了阅读种类,也有效改进了阅读方式。写作素养只能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形成,因为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它是学生自我感悟、自主建构的一个过程,只有学生亲历了过程,亲身体验了优化写作的过程,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的素养,并从中体验到主动学习的重要和快乐。

再次,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自主学习成果。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兼教育家 Marc Prensky在其专著中提到了数字移民、数字土著这两大概念,“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明显就是数字土著。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完全可以把学生的角色设置成课堂的参与者、主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使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例如笔者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都有一个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PPT的制作。其中有两组学生非常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第一组为了完成目标学会了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这一目标。这组学生还将电影《雷雨》分成几个小片段,在课上教学时示范配音并请学生尝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也在玩乐中体会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第二组学生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他们特别利用周末时间排出一个五分钟的小话剧并录成视频,在PPT中播放。学生只有品读到了戏剧语言,揣摩了戏剧语言,理解了人物性格才能通过自己的技巧演绎出来,所以第二组学生其实已经达成了学习《雷雨》的两个目标,提升了语文综合能力。

各类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构建新型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笔者对于很多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实践,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层次融合。

猜你喜欢
笔者中职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