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鹏
今天用作大写数字的“壹”, 产生于战国时代的秦文字系统, 颇具秦系文字特色。 “壹”在秦文字中有两种不同的写法, 均与“壶”有关, “壹”和“壶”的关系在之前的研究中论述得不够准确, 本文将较为系统地论述这一问题。 在用法上, “壹”和“一”存在一定的分工,但不绝对, 同一义项混用“壹”和“一”的情况并不少见, 本文将逐项予以分析。
«说文解字»云: “壹, 专壹也, 从壶吉声。”①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1963 年版, 第214 页。这种从壶从吉的写法, 在统一后的秦文字资料中很常见, 应是标准小篆。 此外, “壹”还有一种类似于壶的省体且不从吉的写法, 统一前的秦文字资料中多作此形, 统一后亦不少见。 这一区别已有学者指出。①详见陈昭容: «从秦系文字演变的观点论‹诅楚文›的真伪及其相关问题»,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62 本第 4 分, 1993 年, 第569~621 页。这里我们称前一种写法为“A 型”, 后一种写法为“B 型”。
② 袁仲一、 刘钰: «秦陶文新编», 第 3364 号, 文物出版社 2009 年版,第605 页。③ 图版来自王辉: «秦文字编», 中华书局2015 年版, 第1594 页。④ 图版来自王辉: «秦文字编», 中华书局2015 年版, 第1596 页。⑤ 陈松长主编: «岳麓书院藏秦简(肆)»,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年版, 第105 页。 以下正文标注简号, 注释省略。⑥ 李零: «秦骃祷病玉版的研究», «国学研究»第6 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第 525~548 页。
A 型主要见于记有廿六年诏书的秦金文和陶文以及始皇时期的刻石。 根据是否有象壶耳的圈画, 又可细分为A1 和A2 两种:
⑦ 图版来自王辉: «秦文字编», 中华书局2015 年版, 第1593 页。⑧ 图版来自王辉: «秦文字编», 中华书局2015 年版, 第1592 页。⑨ 图版来自王辉: «秦文字编», 中华书局2015 年版, 第1596 页。⑩图版来自王辉: «秦文字编», 中华书局2015 年版, 第1596 页。⑪图版来自王辉: «秦文字编», 中华书局2015 年版, 第1592 页。
B 型主要见于秦简、 秦印、 诅楚文、 秦骃玉版、 秦封宗邑瓦书、商鞅方升以及少数记有廿六年诏书的秦金文。 B 型可细分为三种: B1主要见于诅楚文和瓦书, 其下部豆形中为两斜画; B2 主要见于秦简、秦骃玉版和秦金文, 其下部豆形中为一横画; B3 主要见于秦印, 其特点是用线画连接“壹”字中的上下各部分, 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整体。
① 袁仲一、 刘钰: «秦陶文新编», 第 2977 号, 文物出版社 2009 年版,第516 页。② 湖南省文物考古所: «里耶秦简(壹)», 文物出版社2012 年版, 第65页。 以下正文标注简号, 注释省略。③ 陈伟主编: «秦简牍合集(壹)»,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第1221页。 以下正文标注简号, 注释省略。④ 王辉: «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 三秦出版社1990 年版, 第115 号。⑤ 秦都咸阳考古队: «咸阳市黄家沟战国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1982 年第 6 期, 第 6~15 页。⑥ 王辉、 程学华: «秦文字集证», 第 753 号, 艺文印书馆 1999 年版, 第302 页。
纵观全部秦文字资料, “壹”的B 型写法在使用范围上远大于A型。 在频次上, 如果将重复记有廿六年诏书的金文只算2 例(因为有两个壹, 陶文同), B 型也远多于A 型。 秦文字资料中出现A 型写法6 例(六十余篇使用A 型写法的廿六年诏书金文2 例、 十一篇记有廿六年诏书的陶文2 例、 峄山刻石1 例、 会稽刻石1 例), B 型写法41例(商鞅方升 1 例、 诅楚文 1 例、 瓦书 2 例、 秦骃玉版 4 例、 秦印 2例、 睡虎地秦简2 例、 里耶秦简11 例、 岳麓秦简15 例、 北大秦简1例、 三篇使用B 型写法的廿六年诏书金文2 例)。
由于有“吉”作声符, A 型写法与“壶”较易区分。 有些秦金文由于残泐比较严重, “壶”中间的“吉”不太清晰, 但残存的笔画仍足以和“壶”相区分。 B 型写法和商周金文中“壶”的省体(秦简中的“壶”也是这种写法)非常相近,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相同, 但其实仍可以区分: “壹”的下部为豆形, “壶”的下部为圈画横贯的两竖笔, 这种区别在汉隶乃至现代汉字中都有体现。 商周金文中少数“壶”的写法与“壹”B 型写法非常相似, 难以区分, 但不见于秦文字。
商周金文中类似于壹B 型写法的壶: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第15 册, 第9656 号,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第213 页。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第15 册, 第9633.1 号,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第200 页。③ 尹俊敏: «南阳出土的彭伯壶», «文物»1997 年第 12 期, 第 58~60 页。按: 盖“壶”字的写法即与B 型写法非常相似, 单从字形上确实难以区分。④ 陈伟主编: «秦简牍合集(叁)»,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第277页。
根据文意, 两处均应作“壹”, 但字形作“壶”, 整理者已指出了这一问题, 认为是“壹”的误字。⑤释文正文作“壶”, 用尖括号括注正字“壹”。 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 «睡虎地秦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第31、 43 页。不过细察图版, 我们认为后者字形可能并不是“壶”。 “壹”和“壶”音意皆远, 只有字形相近, 混用的情况又很少见, 应该没有通假关系, 整理者的意见可从。⑥郭子直先生认为“壹”和“壶”是因字形相近而临时借用, 事实上是没有搞清楚“壹”和“壶”的字形关系, 扩大了“壹”和“壶”混用的范围, 陈昭容先生也有类似误解。 详见郭子直: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铭文新释», «古文字研究»第14辑,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第 177~196 页。
“壹”和“壶”音意皆远, 为何“壹”的两种写法均和“壶”相关? 杨树达先生和商承祚先生都曾做过解释⑦杨树达: «释壹», «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94~95 页。 商承祚: «‹石刻篆文编›字说(二十七则)», «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 年第1 期, 第89~96 页。, 但皆不脱一词的词意和«说文»从吉声的写法, 考虑到“壹”在出土文献中的词意和写法,这种解释似乎难以成立。 李孝定先生曾尝试从字形演变方面回答这一问题, 认为从壶吉声的“壹”是假借, 后来“壶”字减省, 假借的“壹”也跟着减省, 同时省略声符“吉”。 陈昭容先生已有反驳, 并认为“壹”和“壶”的关系待考①陈昭容: «从秦系文字演变的观点论‹诅楚文›的真伪及其相关问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2 本第4 分, 1993 年, 第569~621页。 李孝定先生观点亦出自此文。, 我们表示赞成。
“壹”在秦文字资料中有以下几种用法:
1. 表示专一
壹心慎事(秦印)②本印出自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 转引自王辉、 程学华: «秦文字集证», 第 753 号, 艺文印书馆 1999 年版, 第 302 页。
王辉、 程学华«秦文字集证»指出, «为吏之道»: “以中为干,慎前虑后。”又云: “操邦柄, 慎度量, 来者有稽莫敢忘。”大意与此印近。
中壹(秦印)③秦都咸阳考古队: «咸阳市黄家沟战国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1982 年第6 期, 第6~15 页。 «十钟山房印举»收录有内容相同的一枚印。
王辉、 程学华«秦文字集证»: “中”读为“忠”, 与“中仁”印同例, “壹”即上文“壹心慎事”之壹, 义为专一。
2. 表示统一
不壹歉疑者, 皆明壹之(秦始皇廿六年诏书)①廿六年诏内容可见始皇诏铜方升一, 参见王辉: «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 三秦出版社 2014 年版, 第 175 页。
按: 前一个“壹”是形容词, 表示明确的不一致; 后一个“壹”是动词, 表示使其统一。
平壹宇内(会稽刻石)
壹家天下(峄山刻石)
按: 该简文中“壹”应为副词, “皆”“壹”在这里词意相近。
引申为一体:
两邦若壹(诅楚文)
3. 表示一次
这种用法在秦简中最为常见。 其前有时会接一个时间段, 表示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做一次某事:
·□律曰: 冗募群戍卒及居赀赎责(债)戍者及冗佐史、 均人史, 皆二岁壹归(岳麓0914/4-278)
稗官去其廷过廿里到百里者, 日薄(簿)之。 而月壹上廷,恒会朔日。 (岳麓1925/5-253)
月壹输(岳麓1399/4-122)
廿八年七月戊戌朔辛酉启陵乡赵敢言之: 令曰二月┘壹上人臣治酉名。 (里耶8-767)
也有单独出现表示一次的:
方亭, 乘之, 上自乘, 下自乘, 下壹乘上, 同之, 以高乘之, 令三而成一。 (岳麓0830/2-186)
补军吏、 令、 佐史, 必取壹从军以上者(岳麓J43/4-221)
驾县马劳, 又益壶(壹)禾之(睡虎地«秦律»47)
壹治药, 足治病(里耶8-1243)①«里耶秦简(壹)»释文未释“壹”, 此据陈伟等补释, 见陈伟主编: «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第298 页。
该句又见于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整理者注: 此句意为一次炮制此药, 应足够治病的需要。②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 «五十二病方», 文物出版社1979 年版, 第35页。
4. 表示数量
后世用“壹”作为大写数字, 盖由此发展而来:
勉壹步(睡虎地«日书甲种»111 背)
壹璧先之(秦骃玉版)
5. 表示月份
这种用法非常少见, 目前仅见于秦封宗邑瓦书:
冬十壹月辛酉……冬十壹月癸酉……(秦封宗邑瓦书)
在进行装配过程中的信息追溯时,基于所建立的航空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的两层数据世系,给出如下时间区间队列和数据快照的定义
6. 表示数字卦
某卜某吏尚吉=得壹三五七陈颉不吉得二四六八(«禹九策»二)①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书迹选粹»,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 第42 页。
排除重复内容, “壹”在秦文字中总计出现45 例(含讹作“壶”的 2 例), 其中专一 3 例、 统一 6 例(含引申义 1 例)、 次数 17 例、数量 8 例、 月份 2 例、 数字卦 1 例、 人名 1 例(未计入用法)、 不明7 例。
上举“壹”的六种用法, 根据词性可分为非数词性用法(前两项)和数词性用法(后四项)两类。 在表示非数词性用法的专一、 统一时多用“壹”, 少数情况下用“一”, 如: “其少, 欲一献之, 可殹(也)”(睡虎地«秦律»30), 整理者释为皆, 与“壹”作副词表示统一时相近。
壹的数词性用法中, 用于数字卦和月份的资料都太少, 不足以研究。 在表示次数和数量时, “壹”和“一”存在一定的分工: 秦文字中多用“壹”表示次数, 用“一”表示数量(以岳麓简为例, 岳麓简中“壹”表示次数 11 例, 表示数量 0 例; “一”表示次数 1 例, 表示数量多达数百例)。 反例“壹”表示数量, 前文已举例说明; “一”表示次数的例子有“徒隶少不足治, 以闲时岁一兴”(岳麓 1267/4-188)。 在“壹”和“一”同时出现的场合, “壹”往往表示次数, “一”表示数量、编号等含义, 如:
·令曰: 县官□□官(?)作徒隶及徒隶免复属官作□□徒隶者自一以上及居隐除者, 黔首居(岳麓2142/5-251)及诸作官府者, 皆日弊薄(簿)之, 上其廷, 廷日校案次编, 月尽为(最), 固臧(藏), 令可案殹(也)。 不从令, 承、 令、 令史、 官啬夫吏(岳麓1854/5-252)主者, 赀各一甲。 稗官去其廷过廿里到百里者, 日薄(簿)之。 而月壹上廷, 恒会朔日。 过百里者,上居所县廷, 县廷案之。 (岳麓1925/5-253)
按: 在该令文中, “壹”表示次数; “一”出现两次, 均表示数量。
方亭, 乘之, 上自乘, 下自乘, 下壹乘上, 同之, 以高乘之, 令三而成一。 (岳麓0830/2-186)
按: 在该计算式中, “壹”表示次数; “一”表示分数中的分子。
按: 在该令文中, “壹”用法不明, 可能表示次数; “一”表示编号。
但这一规律也不绝对, 如睡虎地«秦律»48 中, 同样表示次数,前用“一”, 后用“壹”(讹作“壶”)。 瓦书中用“壹”表示月份, 用“一”表示数量(“一里廿辑”), 不过类似反例少见。
虽然“壹”的大部分用法也可以用“一”来表示, 但反过来就不成立了。 在秦文字中, “一”表示编号、 纪年、 某一等义项时, 均不能用“壹”代替。 总体而言, 无论是使用范围还是频次, “一”都远远超过“壹”。
“壹”在秦文字中有A、 B 两种写法。 A 型主要见于记有廿六年诏书的秦金文和陶文以及始皇时期的刻石, B 型主要见于秦简、 秦印、诅楚文、 秦骃玉版、 秦封宗邑瓦书、 商鞅方升以及少数记有廿六年诏书的秦金文。 A 型可细分为两种, B 型可细分为三种。 无论使用范围还是频次, B 型都远超A 型。 两种写法均和“壶”有关, 但并不同于“壶”, 个别混用的现象, 恐怕是写错字所致。 “壹”和“壶”音义皆远, 为何字形相近? 目前仍旧待考。 “壹”在秦文字中主要有六种用法: 表示专一、 统一(引申为一体)、 次数、 数量、 月份和数字卦,其中大部分都可以用“一”来表示。 在表示专一、 统一、 次数时, 多用“壹”; 表示数量、 月份时, 则多用“一”。 两者同时出现的情况,“壹”往往表示次数, “一”往往表示数量、 编号等含义。 “一”在秦文字中表示编号、 纪年、 某一等义项时, 均不能用“壹”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