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良师益友情

2020-01-09 17:13倪文秀
天津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贾老师笔会特级教师

倪文秀

我是一名退休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曾是《天津教育》的通讯员和忠实读者。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武清县杨村镇第四小学任语文教师。当时,《天津教育》期期摆在我的案头,在学校读,在家里看。“班主任之友”“德育园地”“教师休闲”等诸多栏目都深受老师们喜爱,特别是“小学教学”栏目,像一方百花盛开的园地吸引着我。它大力推广特级教师(如杜蕴珍、靳家彦等)宝贵的教学经验,推介优秀教师的课例并附加评析,介绍各类文体课文不同的教学方法,展示教师教学的心得体会等,令人耳目一新。我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如,用演示法教《詹天佑》《春天来了》,用图示法教《跳水》,用“读、查、解、赏”法教学生学古诗,启发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课堂教学面貌大为改观,教学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在此期间,我两次讲县级示范课,一次讲市级展示课,一次讲市农教处组织的观摩课,均受到评委和听课者好评。

《天津教育》另一重要栏目“学习教育科学”,为老师们研修教育理论搭建了平台。专家们讲的国内外教育改革动向,对教育方针的深刻解读,以及对新时期教育质量的标准及评价方法的思考等,读后深受启发。我认识到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育理论为指南,这样教学才能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我的教学活动减少了盲目模仿、机械照搬,摒弃了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坚持以教育理论为依据设计教学方案,努力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在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把零星的心得体会加以深化、细化,形成文字,履行“通讯员”职责,大胆向《天津教育》投稿。虽然不见发表,但编辑在退稿信里指出的不足,就是我的努力方向,因此我毫不灰心,依旧乐此不疲地写。

1994年秋,我有幸参加了《天津教育》编辑部在河北昌黎举办的骨干作者笔会。笔会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有专家讲座、指导论文写作、点评优秀论文,有优秀教师介绍经验,有参观学访……

会议期间,编辑贾兆平找到我。贾老师身材小巧玲珑,动作利索,眼角眉梢带着微笑,特别和蔼可亲。她从提包里拿出一份稿件,正是不久前我投去的《在阅读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一文。她笑着对我说:“写论文,首先要确立鲜明的论点,才能引起读者阅读的愿望。您这篇文章首先应明确提出参与意识的含义,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的目的。”我点头称是,她接着说,“参与意识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效的积极投入的意愿。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才会有强烈的投入欲望,才会有积极的参与行动。”

笔会结束我回到学校,立即动手按贾老师的指点修改那篇论文。这时,贾老师打来电话提醒我:“所举实例需要有最贴切最典型的内容,那样才更有说服力,才更具操作性和可读性。”精心修改后,该文刊登在《天津教育》1994年第7—8合刊上。此后,我结合小语教学,随时把心得体会写成文章,寄给贵刊。我除几次得到贾老师的来信指导外,还得到其他编辑的无私帮助,先后有11篇文章见刊,其中3篇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本人两次被评为“全国小语学会积极分子”。

1995年,我获得“天津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同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县教研室的李克山老师,为我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心中有颗不落的星》,发表在《天津教育》1996年第3期上。

得益于《天津教育》者绝非我一人,热心扶植业余作者的编辑也绝非贾兆平老师一人,因此我对前一代编辑怀有无限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教育的百花园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愿《天津教育》锦上添花,永远是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

猜你喜欢
贾老师笔会特级教师
少年笔会
特级教师批作文
第十一届清远市三名笔会线上举行
特级教师批作文
神秘的礼物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金秋笔会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你猜我猜大家猜
金秋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