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瑶族服饰文化的起源与流变

2020-01-09 22:19:28陆俞志
天工 2020年3期
关键词:挑花贺州瑶族

文 陆俞志

地处萌渚岭和越城岭两大山脉之间的贺州由于潇贺古道和湘漓古道两条交通大动脉贯穿南北,一直是我国南岭地区民族流迁走廊上的重要枢纽,这使得贺州瑶族文化丰富多彩。贺州瑶族人口超过30万,约占世界瑶族总人口的10%,是瑶族人口重要聚居区。

瑶族服饰的鲜明特点是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其风格造型、纹饰图案的多样性与瑶族生产方式不断变更、居住区域不断迁徙的民族历史紧密相关,它是一部瑶族的史诗,更是贺州瑶族的重要民族文化标志。

一、贺州瑶族服饰的起源

早在5000多年前,瑶族祖先就在江淮地区繁衍生息,据《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瑶族祖先在当时就已学会用草木染制衣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与外界交流的与日俱增,瑶族服饰的纺织、染色、剪裁制作和配饰工艺等能力也逐渐提升,最终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工艺成就。贺州瑶族服饰从六朝开始,经过两千年的发展,至清代已臻成熟与繁荣。到民国时期,样式基本与现代的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民生活稳定不再迁徙,服饰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服饰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瑶民在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或不再穿民族服饰,取代的是市场上快捷方便的成衣,而那些传统服饰只在婚庆或节日集会时才穿。纵观历史,贺州瑶族服饰的起源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汉晋时期的赤髀横裙

瑶族服饰颜色华丽,这种好五色的服饰习俗相传与瑶民族的图腾有关。马银琴译注的《搜神记》记载,汉晋时期的瑶族已经被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这种赤髀横裙式的装束,其实在我国由来已久,史称短衣大袴,两汉时期为兵役仆卒装束,晋代是人们互相赠送的礼服,南朝后期演变为基层官吏的官服。瑶族同胞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这种短衣大袴中加上五色绣饰,融入剪裁尾形的盘瓠图腾。至汉末晋初,在颜色上好五彩,在款式上赤髀横裙,在装饰图案上有盘王信仰符号的瑶服形制基本成形。

(二)隋代瑶服的蓝白配

隋朝生活在贺州八步区桂岭镇至广东连州一带的瑶族服饰流行蓝色与白色搭配。《隋书·地理志》便有相关的记录,也就是说,隋代瑶族男子穿用白布做的短衣裤,而不像汉族一样在外面再套上长裙裳。

(三)宋代广泛使用蜡染技术为布匹染色

染制手法是将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熔蜡灌于镂中,而后释板取布,投入染料蓝靛之中。没有蜡的面料被染上蓝色,有蜡的布料染不上蓝色保留布的原色。将染好的布放入锅中热煮去蜡即告成功。蜡染布匹花纹极细,色泽鲜艳持久,时人称为“瑶斑布”。

(四)清代使用独有技术纺织布匹

清人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记载:瑶族“不用高机,无簪无技,以布刀兼之。刀用山木,形如刀,长如布之阔,锐其两端,背厚面椭,如弓之弧。既吐则两手攀其两端,以当簪也”。

(五)晚清至民国不同支系的瑶族服装各有不同的款式

不同的瑶族支系有着不同款式的瑶族服装,历史上,贺州瑶族的款式曾经非常丰富,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许多款式如今已经消失,只是留存在一些文献的记载中。其中富川县和钟山县的过山瑶女服是大领对襟花衫,裤脚绣有花边。而平地瑶则不穿民族服装,富户着长衫马褂,贫农着短衣唐装。贺县过山瑶妇人首顶一板,如半月形,前后悬五色杂珠以为饰,衣服则五色绒绣其衣裙襟领。男子亦长发,裹以绒绣花帕,束以红带,衣服华彩似妇人。瑶族是一个游耕迁徙的民族,特别是当一个瑶族支系迁离贺州后,这个支系的瑶族服装自然也就随之消失于贺州,如明代曾在贺州昭平存在的顶板瑶与明清曾在贺州存在的排瑶等支系,如今在贺州再不可见。据资料统计与笔者走访,到改革开放前夕,贺州瑶族的各支系服装款式仍多达15种,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完全保持传统样式的已经没有,能基本保持原来样式的只有六种。

二、贺州瑶族服饰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州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瑶族服装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发展趋势,服饰款式十分丰富。贺州瑶族服饰按不同的使用人群有着不同的款式,可分为童装、少女装、婚装、成人装、寿装、度戒服、师公服、道公服等八大类。贺州瑶族服饰有便装和盛装之分,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时着便装,节日和喜庆时着盛装。而且,无论男女,每人至少有一套盛装。第一次穿着盛装时还要请师公来举办法事,为服装开光。然后,这套服装将陪伴自己整整一生,直到去世。

(一)丰富多彩的瑶族服饰

迄今贺州瑶族共分为十四个支系:富川县平地瑶、高山瑶;钟山县两安镇的红头瑶、花山瑶、宝庆瑶;昭平县仙回乡的仙回瑶;平桂区的包帕瑶、小尖头瑶、土瑶;八步区的东山瑶、西山瑶、开山瑶、天堂瑶、石门瑶。尽管这十四个支系的服装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平地瑶服饰、土瑶服饰、过山瑶服饰。贺州瑶族的服饰品种繁多,奇特的样式让同一支系的服饰也各不相同,这在我国其他瑶族服装中几乎是看不到的。为了保护和传承好这一特有的民族技艺,2006年,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土瑶服饰

女子穿黑色长衣,外加蓝白的超短唐装衫,戴平顶木帽或竹帽。以前土瑶小女孩都剃光头、戴瓜皮小帽,到十四五岁时改戴狗头帽,故而当时土瑶也称狗头瑶。土瑶女子戴平顶帽也有讲究,父母会为女儿举办戴帽仪式,一旦戴上竹帽即是标志成人。男子头饰为白毛巾裹头,上装与女短装同款,下装为宽腿大脚裤。

2.平地瑶服饰

平地瑶服装汉化严重,男装为唐装,女外衣为扎腰带中开大襟长衣,或者是右开大襟天蓝色短衣,下装为素面黑色长裤,裤头扎蓝白相间裤带,足穿绣花鞋。老年妇女常用一条蓝底白方格棉布或白底桃红方格作头巾折成条状围在额头上,新娘则在头巾之外加戴银质凤冠。

3.尖头瑶服饰

尖头瑶服饰中,东山、西山、小尖头三支尖头瑶服装几乎相同。尖头瑶女便装,也称平装,上衣装饰简单,只在领襟装饰约6厘米宽挑花锦带镶边,衣脚边和两侧开衩处加宽边蓝布镶边。袖口为红白布与宽蓝布镶边装饰,无扣,其余为素面。三支尖头瑶的女帽式样都是尖头样式,历史上尖头瑶族的妇女都在头顶梳一个锥形发髻,在发髻中间竖一根木棍,头巾绕着发髻包裹,最终形成的帽心是上大下小的金字塔形状。尖头瑶的男装基本相同,男女服装的挂饰、挑花织锦工艺和图案基本一致。

4.包帕瑶服饰

现在的男女便装均为市面上较常见的黑色涤棉布料,直领对襟及膝长衫,两侧开叉至腰部,无扣,衣领饰以宽边挑花锦带,衣襟边及衣袖有黄蓝白布链装饰,衣袖为普通长袖,扎腰带。女盛装是在便装的基础上加以装饰,如领口处的锦带装饰加宽,袖口是五彩布条加五六层挑花锦带长至手肘位置,袖口处饰一圈彩色珠串。腰间为长至小腿处的长围裙,其中饰满各色挑花锦带、小布条与绣花等,底部饰以红黄两色流苏。裤子为黑色,年轻人也会搭配牛仔裤。

5. 高山瑶服饰

女装为圆领上衣,右开襟,盘扣,蓝色,衣长及腹。立领领围与襟边处饰挑花锦带,腰系与衣服同色的挑花围裙。下装为挑花长裤,裤脚镶一圈约10厘米宽的花边,扎绑腿。高山瑶女性喜佩银饰,有头钗、耳环、项圈、腰链、手镯等。男士头裹墨绿色头巾,老人在缠头时末端会塞入帽盘中,年轻人把末端从左耳上侧帽顶处垂下至肩处,末端饰有挑花锦带与五彩流苏。男装上衣为立领对襟衫,前襟处有6组盘扣,衣两侧开叉类似“唐装”。下装为普通长裤,裤脚饰以与帽子同花式的宽边锦带。

6.红头瑶服饰

以头饰包红布而得名,这支瑶族服饰退化严重,特别是女装没有一套完整的服饰留存下来,只能在平时的演出服中找到一些原来传统服饰的样式。女上装是中开对襟,下身穿长裤。在衣襟边、衣脚边、裤脚边等处镶白底红花的绣花布装饰。男上装为黑色或藏青色对开襟小立领短衣,下装为长裤。女帽先用一块白纱布缠成平头帽心,然后用红色锦带斜缝于帽额至帽顶的后半部,另用一条红色锦带缝于帽心的口沿处做成帽檐,最后头顶盖一块头帕,头帕在左、右和后脑三个方向边沿加饰红黄线穗。男帽比较简单,只是沿头部四周戴上类似头箍的黑布折缝条,顶上没有帽布而头发外露。头前额部分的帽檐折成尖角状向上微凸,尖角内还要用丝线或彩布条缝出中轴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相向尖角。顶部帽檐用红布条镶边,底部帽檐用黄底绣花布镶边,两耳边再垂吊小束红黄线穗。

7.花山瑶服饰

村民邓丽琴家仅存了两套花山瑶服饰,分别为盛装与日装。该村为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组建文艺队,由村里的妙龄少女组成参加市里或县里的各类文艺演出,并按照传统的服装样式订制了十几套服饰参演,所以我们在她们的演出中基本可以看到花山瑶传统服装原来的样子。上装为直领对襟,衣长及膝约91厘米,无扣,喇叭形宽长袖,袖口宽54厘米;两侧开叉至腰部,并在开叉处饰有6组木珠短线穗。领襟处与袖口的装饰花锦带与头帕花纹相同,面料为手工自染深蓝粗麻布。饰品为与衣长的胸挂,下部扎于围裙里,腰束绣花织锦腰带。下装为与衣同色或黑色大裆裤宽脚裤,在裤脚上缝制有挑花锦带。

8.石门瑶服饰

石门瑶服饰同时借鉴东山瑶和开山瑶的服饰元素,男装与东山瑶完全相同。女装外衣款式与尖头瑶女装基本相同,只在领襟位置有绣饰,其他全为素面。胸前挂饰与开山瑶相同。女帽是一块四方形黑布头帕,帕边用蓝色布镶边,将头帕盖在头顶后,用一条挑花小布条或瑶锦带系扎固定。

9.开山瑶服饰

女装上衣为黑色,直领对襟,袖口不加绣花边,只在前襟位置饰挑花锦带装饰,其余全为素面。该女装最大的特点是前后衣片差距大,前衣片长至腹部,后衣片长至脚踝处,平时习惯把后衣片一角塞于腰带处。节庆时,就将后幅放下。开山瑶未婚少女喜戴绒帽,已婚妇女用一块四方黑布作头帕,帕边用蓝色布镶边,将头帕盖在头上后用锦带或挑花小布条系扎。男装简单朴素,几乎没有装饰,帽、衣、裤全身只用黑、蓝、白三种颜色。上衣为黑色立领中衽对襟衫,式样类似唐装;下装是黑色大裆裤,小腿扎绑褪。男帽以一块镶边黑蓝边布沿头四周包裹而成。

10. 仙回瑶服饰

女装上衣为黑色、圆领、中衽、对襟,衣长至臀部,领口及前襟两边到腰处装饰大块挑花瑶锦,衣袖口有绣红花边,衣脚镶花边,腰扎绣花腰,胸前挂围兜,并系挑花小围裙。下装为长裤,特色之处在于从裤脚口到小腿之间的挑花瑶锦。仙回瑶帽用白棉布或白底黑小格棉布缠成帽箍围于脑门四周,帽箍外于前额处缠一块锦布,称额锦,再在额锦外用红丝带绕帽箍四周绑系,最后于脑顶处再盖一块长方形锦称顶锦,顶锦边有彩珠和红黄色线穗坠于两耳处。

11.平头瑶服饰

女子用白底黑格布包扎成平头,外饰玫红为基调的挑花瑶锦,旧时妇女头饰又称盘王装,少女初潮后,剃光头,头上留三束头发扎成盘瓠嘴、耳,再用布扎成平头,所以妇女的头是不准乱动的。身穿对襟无领短衣,扎腰带,穿长裤,裤脚挑花装饰。衣服背后用大块挑花瑶锦装饰。

(二)俏丽多姿的贺州瑶族服饰图案

贺州瑶服在款式特色之外,它还具有极强的色彩和图案装饰效果,这种夺目的装饰风格更多用绣饰的办法来表现。这些美轮美奂的瑶服绣饰,或寓意生活美满幸福,或记录民族历史的变迁,或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了解瑶族文化的一本“活字典”。

1. 精美的贺州瑶服绣饰图案

一套完整的瑶族服装,从头到脚,头饰、胸饰、腰饰和绑腿等,以及精致的银挂佩饰。衣服、裤子、裙子、襟、头帕、腰带、挎包(锦袋),全是用黑布作底,加上红、黄、绿、白四色彩线绣出各种漂亮的图案。因此,瑶服绣饰也称“五色绣”,而且瑶绣图案还讲究“是图必有意,有意必是吉”。如万字纹、太阳纹在瑶族女书中象征吉祥如意。太阳纹会出现在男、女上衣的胸前和头巾上,但绝不会在裤筒、衣袖口等部位出现。

贺州瑶族服装上绣花图案式样繁多。不同支系瑶族绣品的图案造型和颜色各不相同。随着时间推移,新的历史时期还会出现新图案,同时,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瑶绣图案的形制内容也可能借鉴其他民族的绣品元素。目前,贺州瑶绣图案形制庞杂,不能详列,但使用量较大且传承时间较久的图案有29种:万字纹、八角花纹、鸟纹、枹桐花纹、梓桐花纹、盘王殿纹、鬼仔纹、五彩河纹、布裢、布焊、万字不断纹、火纹、四叶莲纹、锯齿纹、狗耳纹、龙角纹、牛铃纹、云雷纹、波浪开光纹、鱼骨纹、太阳纹、松枝纹、木栓纹、盘王印纹、米字纹、蝴蝶纹、山形纹、花草纹、彩虹纹。

2.瑶服绣饰图案的文化意义

绣饰表达了瑶族同胞的民族智慧。图案内容既取材于生活,如动物、植物、日月天象、生产工具、劳动场面等,也取材于民族思想意识,如图腾、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等。

绣饰用图案颜色表达了瑶族的民族性格。剌绣的丝线颜色以黄、蓝、红、白、绿五色为主。一般,蓝、黑等颜色的底布与黄、红、绿(青)、白四色搭配;白色底布与黄、红、绿(青)、黑四色搭配,巧妙地把底色镶嵌在黄、红、绿(青)等颜色之中,形成五色。黄色代表和平、安静;蓝色代表宽容、典雅;白色代表纯洁、活力;绿色代表友好、文静;红色代表喜庆、吉祥和热烈,红色在瑶族服饰中运用得最多。高纯度的红色与冷艳的蓝色放在一起,冷暖对比,在视觉上具有强烈冲击的效果。在红、蓝两色中再用中性的白色穿插,能对冷暖色彩的对比关系做有效调节。通过五色在服饰上的应用,瑶胞们展示了他们热情好客、乐观豪放和纯朴善良的民族性格。

绣饰从宗教的角度阐述了瑶胞的精神世界。道士帽为瑶族男子度戒时所戴的帽子。其上出现万字纹是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直接作用于瑶族文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贺州瑶绣图案中还经常出现鬼仔纹,“鬼仔花”又称为“行呈花”,意为做法事的师公。

绣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瑶族认为“虹”是龙的象征,瑶语称虹为“公柄”,即“龙花”。绣饰图案中“虹”用红、黄、绿、白四种丝线按由上到下的顺序排列。这种对汉族龙文化的吸收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对瑶族服饰变化的影响。

绣饰承载了瑶胞们对本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狗耳代表盘王,水波代表漂洋过海。一些服饰经常将太阳纹和鸟纹组合在一起,这是对瑶族南迁历史的记录。瑶族从北向南迁移,瑶民认为自己越向南迁也是越接近太阳,瑶族就是一个追赶太阳的民族。盘王印是瑶服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绣饰,瑶胞相信,把盘王印放在胸前可得到盘王的保佑。

三、贺州瑶族服饰的流变

20世纪60年代中期,瑶族人民的生活稳定,并与当地的汉族人民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坚持的传统服饰与发型已经慢慢改变,这也是现代都市快速发展的结果。瑶族传统服饰最终演变成“道具”,只在参加一些宗教仪式、节庆场合等活动穿着。事实上,贺州瑶族传统服饰流变现象的出现并不偶然,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经济因素

服饰属于消费者生活与习俗的范畴,人们必须首先解决物质生活,如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然后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如政治、艺术和科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大瑶民过着不断迁徙、生活状态极不稳定的艰难生活。这时,服装的实用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重视,装饰性功能则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瑶民的服饰出现了一些变化,但经济发展缓慢,服饰习俗的变革也不明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瑶寨中的许多年轻人走出大山,来到大城市里打工,在与汉族民众共同劳动生活后,服饰习惯受到影响,现代服饰的舒适与美感逐渐被感知,传统服饰的情感逐渐改变。慢慢地中老年瑶民的着装也受到影响逐渐汉化。目前,少数老年瑶民还保留着一些简单的日常头饰。

(二)实用和美感因素

古往今来,无论哪一个民族,服饰主要方向都是朝着实用功能发展。材质、样式与色彩等内容是服饰的主要实用因素。从款式来看,土瑶服饰原来的传统短裤与过山瑶的贯头衣实用价值体现在哪?首先,它们的防护效能非常不好,下衣短至大腿,身体两侧全裸露,全无御寒作用;其次,在田间劳作时还受蚊虫和荆棘的伤害,完全没有美感可言。下穿短裤与贯头衣,是瑶民传统信仰和礼仪目的沿袭。土瑶女子将短裤改为长裤,过瑶把贯头衫改为长袖衬衫,实用护体是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服饰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尖头瑶、盘头瑶、包帕瑶等重达几斤甚至几十斤的头饰,现在也只在宗教仪式或节庆活动中穿着与佩戴。引起变革瑶族服饰的另一个因素是追求审美,即服装的欣赏价值。也就是说,服饰在流行与传统之间的和谐组合,取长补短,汲其精华,弃其糟粕,服装的自然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呈现。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即使是瑶族地区,人们的穿着习惯也在快速变化。而随着经典的手艺传承人不断故去,贺州瑶族服饰传统工艺也正在飞速流逝。为了保护与传承传统服饰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贺州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发掘和抢救,通过政府、地方高校与民间组织等的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一定的成效,使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挑花贺州瑶族
瑶族织锦
游贺州紫云洞
印象贺州
黄河之声(2021年20期)2021-02-24 02:48:52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羌族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吾城·吾乡
母猪小挑花手术要点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0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