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科幻小说译介研究
——以刘宇昆英译《北京折叠》为例

2020-01-09 22:02任琛琳王智音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译者原文文学

任琛琳 王智音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其题中之义[1]。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而中国文学外译一直以经典严肃文学作品为主流,且其与外国作品译入存在着较大逆差[2],加之译著在译入国读者群基数小,影响力弱,更何谈对文化的传播作用。近年来,中国流行文学中的科幻小说在国际上备受瞩目,译者刘宇昆先后翻译的科幻小说《三体》和《北京折叠》均获得国际雨果奖,这不仅是国际上对我国作品本身的认可,也说明科幻小说是当下中国文化向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同时体现了当下人们对未来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探索,反映了人们对科幻小说作品的需求。中国科幻小说翻译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股代表性力量,但目前有关中国文学外译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经典文学方面[3]。

中国科幻女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讲述了在未来北京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养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穿梭于三个空间冒险为人送信的故事。小说折射了当下社会很多现实问题,这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更是所有国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的问题,引人深思,同时又具备科幻元素,是中国现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之一。小说译者刘宇昆先后两次译介的作品均获得国际雨果奖,充分说明了译者在其中的重要性。

截至2019 年12 月8 日,在中国知网中键入主题词“北京折叠”进行模糊搜索,发现已有的关于该作品的英译研究,大部分只涉及其中具体的语言处理和翻译策略,仅有数篇涉及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传播整体研究[4-8],而且几乎都没有结合“一带一路”这一时代背景。而从译介学的角度看,一部成功的译著不仅包括译本语言翻译,还涉及文本内容的选择、译者素质、传播途径和读者反应等方面[3]。

本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刘宇昆英译《北京折叠》为例,基于译者个体可操作层面的考虑,从文本内容选择、译者素质和翻译策略三方面着手,探讨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模式,从而为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启示。

一、文本内容的选择

一部成功的文学译著也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主题需要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题材符合人们的需求兴趣,并且应拥有丰富有趣的内容。但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创作,译著这些成功要素主要取决于文本内容的选择。译作虽不是日常消费品,但作为一个商品,在译入国文学作品市场要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供需规律。市场经济中,需求决定供给,因而译作文本内容应根据当下译入国读者需求来决定和选择。

每个时代的读者各有不同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取向。经典文学固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而人类在极速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问题,引发思考焦虑,自然更关注未来命运和解决办法,以应对现实。相较于经典文学,科幻小说总是围绕“科技”“未来”“人类”和“改变”这样的主题词,这正是人类对现实问题反思的体现,人们开始对未来展开设想,以谋求更好的生存。中国科幻小说既反映了中国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出其他国家的发展困惑,这些都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也是当下大众读者更关注需求的主题内容。

《北京折叠》中,折叠城市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为精英阶层所有,第二空间以上班族知识分子为主,第三空间则以垃圾工为主。故事讲述了第三空间垃圾工老刀穿梭三个空间送信的故事,描写了其在接触其他空间即不同阶层人时的自卑心理,及目睹社会阶层划分和运转真相后对自己底层命运的无奈接受。在文中,由于机械化和人工智能的普及,生产效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导致失业率上涨,为维护社会稳定,底层劳动力的生存空间和时间被压缩到极致。小说隐喻了当下社会产业机械化过程中的人类生存问题及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这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故译著能使目的语读者产生共鸣。

“一带一路”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共谋人类未来。中国科幻小说外译既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力量,也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从中国的未来去展望世界的未来,用中国的发展影响世界的发展。故在中国文学外译中,要尽可能选择反映人类共性和未来命运的主题内容。

另外,先译介符合读者市场需求的文学题材,引起关注,培养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再过渡到对中国经典文学的了解,这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二、译者基本素质

中国科幻小说《三体》和《北京折叠》接连获得两届国际雨果奖,虽然离不开原作的精彩内容,但对于一部译著来说,译者素质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呈现质量。两部获奖的作品的译者都是刘宇昆,更是说明了译者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译者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包括双语能力、文化素养及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这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从这个角度看,最理想的译者是海外汉学家或是精通外语并在海外生活过的母语者。而译者刘宇昆出生于中国兰州,少年时代随父母移民美国,后考入哈佛大学主修英美文学。其童年时代就跟着家人一起听《三国演义》的评书,看琼瑶的言情剧,也读金庸武侠,移民后也保持着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好奇和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刘宇昆的语言文化素养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这使其在理解汉语时能够不失其意,表达中没有语法语义不当之处,译文更加精准流畅。刘宇昆母语为中文,熟稔中国语言文化;且常年生活在海外,精通英语,熟悉西方文化,是精通双语文化的理想译者。但翻译实践中符合这一条件的译员少之又少,退而求其次,译者也应在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上基本符合要求。

文学翻译虽不像应用类翻译有着极明显的专业背景知识要求,但其作品内容同样包罗万象,涉及历史、民族文化、美学、物理、天体学、有机化学等诸多方面。译者要准确传达原文内容和精神,就避不开对所涉及背景行业知识的了解。“科技”是科幻小说的主题词之一,这说明其中必然涉及物理、计算机、天体宇宙方面的知识。《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大学主修天体物理,《三体》作家刘慈欣也是高级计算机工程师,且译者刘宇昆大学辅修计算机,后又从事程序设计工作,业余也创作科幻小说,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理解原文背景知识的障碍。译者和作者具有相同知识背景的状况可遇不可求,因此译者要选择自己熟悉领域的作品,或在决定承担翻译任务后要尽快了解研究需要的背景知识,以确保翻 译质量。

“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也相应地承担着传播中国精神文化的使命。译者应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及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确保作品翻译质量,让作品散发出本身的魅力,进而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三、《北京折叠》翻译策略

《北京折叠》之所以能获奖,除了文本内容符合需求和译者双语文化功底扎实外,翻译策略的运用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一)对原作精神内核的忠实

刘宇昆的译文中大部分内容从用词、句义、成分各方面尽力贴近忠实于原文,这是忠实的最基本形式。除此之外,其忠实原则超脱于字面语言上的对应,更多忠实于原文的深层含义、逻辑以及人物情绪、形象上。

例(1):

译文:Today, however, he was apprehensive about meeting strangers[10]

例(1)原文只刻画了老刀对外表的在意,译文却描写出了老刀内心的情绪和心理活动,如“脏兮兮”改译为“without looking at least somewhat respectable”(不够得体)。相较于外表和身上的味道,老刀更在意的是面对其他空间的人时表现是否得体,刻画出老刀内心的自卑不安,体现了各空间的阶级差别,也更能忠实传达人物情绪和原文的深意。例(2):

例(2)本义是问老刀如此冒险送信是为谁。原文的“作死”是近年来的网络用语,源于“不作死,不会死”,对照的英文为"No zuo No die"。但作为网络用语,这种译法其中的戏谑含义不言自明。而原文中要表达老刀是为养女糖糖学费而冒险,是褒义、是赞扬,不是戏谑、贬义。故刘宇昆并未参照此译法,而改为“working so hard for”,是对原文立场态度更忠实的传达。例(3):

原文:这不过是冒违规的大不韪。[9]5

例(3)译文后半句为增译,说明老刀并不是为了自己私利去损人违法,有助于塑造主人公正面形象。译文虽和原文内容并不字对字照应,但却奠定了全文正面情感基调,更忠实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二)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取舍

对于文本中所涉及的中国特色文化,诸如四字成语、地名、传统文化及神话传说等,刘宇昆并没有固守某一翻译策略,为了保留中国文化而完全异化直译,或为考虑读者阅读感受而完全归化意译。而是根据情况,灵活采用策略,或归化,或异化,或二者相结合,综合两方需求,达到一个平衡。

有关中国四字成语,刘宇昆并未直接翻译,而是按照词义进行转换,比如“饿虎扑食”译为“ate heartily”,“狼吞虎咽”译为“devouring their food”。两例译文中都未出现狼、虎的意象,而是通过副词“heartily”及动词“devour”来体现吃饭的夸张程度,属于归化意译。另一例地名翻译中,译者将“遥望西山或是海上的一座孤岛”译为“gazing at an island in the sea”,直接省略了西山,因为其后还有“海上孤岛”这一解释性描述,省去不会让读者困惑,反而能让语言更简洁流畅。以上都属归化翻译策略,能尽量减轻读者陌生感。例(4):

“分吃”一词在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中,或许仅是“共享、一起吃”的意思,可简单译为“share”或“eat...together”。但译者将它延伸为“share...family-style”,是异化策略的典型体现,意在尽可能地传达中国传统的家庭集体主义价值观——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继而引发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探究欲,以传扬中国文化。例(5):

“风火轮”这一意象为中国传统神话小说独有,并不为西方读者熟知。对此,译者先意译为读者熟悉的意象“rollerblade”(直排轮滑鞋),再辅以中国神话小说哪吒的典故。上述归化异化结合的做法,既有利于读者理解,也保留和传播了中国独特的神话故事。

刘宇昆英译本整体上忠实于原文内容,部分语言出入之处,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原作精神内核;另外,针对中国特色语言文化,其并未刻意归化或异化,而是综合考量取舍,既关照读者阅读感受,也尽可能保留传播中国文化,在各方利益需求上达到一个平衡,以使文本达到更好的传播效度。

四、对中国文学外译的启示

本文以刘宇昆英译《北京折叠》为例,开展“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研究。探讨结论显示:要推进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用市场经济供需的眼光看待作品文本选择,要选择有关人类共性和未来命运的主题;译者需具备较高的双语文化素养、与文本相关背景知识;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在原文内容基础上深入体会作品情感、分析人物性格,使译文深层次贴合原文;涉及中国文化时,需采用灵活翻译策略,如归化和异化相结合,这样既能减少读者阅读障碍,又传播了中国特色文化。

猜你喜欢
译者原文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