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再造理论的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为例

2020-01-09 21:17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0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学校

吴 玥(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

1974年,法国现代批判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生产理论”,[1]该理论将空间环境作为一种生产力,以空间推动城市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一理论成果被移植于文化领域后,图书馆的空间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2009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年会卫星会议的主题即为“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2015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图书馆版)》在图书馆发展远期趋势中提出要反思图书馆空间;2017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中再次提到图书馆空间改造,并已有很多图书馆开始反思与实践。[2]

我国的图书馆空间再造起步于2000年。2009年,在吴建中、王世伟等知名学者的推动下,[3]国内图书馆掀起了“图书馆空间”研究的热潮,并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展开探索,推动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图书馆空间再造”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搜索,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7月24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3条,其中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对策和策略研究,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探讨。总体来说,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时间不长,研究文献数量不多,[4]且缺乏对图书馆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文章以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再造成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借鉴与启示。

1 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时代背景

1.1 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5]可见,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唯一和主要途径。良好的知识建构是指学习者在社会化的情景下,通过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获得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其中,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强调协作、会话、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综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相继推出的《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无不剑指学习方式的变革,以求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空间的转变。新变革催生新的教育形态和教学组织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这一改革发展要求,[6]而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恰恰拥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及自由的选择权利,这使中小学图书馆成为了教育转型变革中理想的学习场所,同时教育变革也对中小学图书馆“以馆为本”的建设理念提出了时代拷问,倒逼中小学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来应对这场深层次的教育变革。

1.2 自身建设的需要

在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生产理论”之后,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随后,美国社会学家奥登伯格进行了更为明确的界定,“‘第三空间’是除家庭居所、工作场所以外的第三空间,如:博物馆、城市公园、图书馆、咖啡馆等。其功能是阅读、欣赏、交流与休闲等,其特征是自由、宽松和舒适。”[7]这个概念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了实践指南。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信息拱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光滑空间”、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深圳图书馆“南书房”、中山大学“新生空间”等空间再造案例溢出效应的影响下,2015年,《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将中小学图书馆界定为学校的“信息资源高地和师生智慧中心、成长中心、活动中心”。[8]2015年11月,上海市教委等9家单位联合颁发《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暂行)》,重申了“使中小学图书馆成为集信息资源、学习研修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图文资源中心,为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开展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原有图书馆功能区域的基础上,增设研修交流、影音欣赏等拓展功能区域,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9]同年,上海市教委设立专项,启动了图书馆空间再造项目,要求全市中小学图书馆在2016-2020年完成学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和功能提升,从此拉开了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序幕。

1.3 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的发展史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图书馆总是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先进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并与之充分融合,进而推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提升。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使中小学图书馆从管理到服务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同时更亟待对原有“以馆为本”的空间格局进行改造和重组。如,通过智能设备提高管理能级、通过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先进的设施设备拓宽图书馆教育教学功能,以增强中小学图书馆对学校师生的吸引力,提升学校图书馆的活力指数。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再造更具时代感、现代感、信息感,中小学图书馆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重新挖掘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价值,赋予中小学图书馆更深、更广的服务内涵,给广大师生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和精神享受。

2 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成功案例

2.1 乐园型

为了加强学校图书馆对低龄学生的吸引力,小学图书馆一般采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场景来布置图书馆,用鲜艳明快的色彩激发低龄学生愉悦的阅读情绪和阅读心理,用多变的几何造型和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吸引低龄学生走进和利用图书馆,创设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馆氛围。上海市静安区成功教育实验小学图书馆模仿迪斯尼乐园的场景,外墙采用生机昂然的绿色墙体,黑色的镂空铁门上镶有迪斯尼乐园中的各种卡通人物造型;走进图书馆内,果香木香扑鼻而来,鲜艳花朵、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摇椅秋千构成了图书馆户外阅读场景。成功教育实验小学图书馆以不同的布置进行分区,如摆有火车车厢式座椅的阳光房、有被打造成火箭发射台的电子阅览区、有反映上海地域文化的巴士墙等,馆内的阅览桌是米老鼠的造型,馆内走道两侧分别是男孩与女孩的侧脸雕塑。上海市静安区大宁国际小学将图书馆空间设计成知识探险园的模样,同学们将通过一条长长的由书籍铺成的道路进入图书馆,馆内设置了一个大大的城堡,城堡顶部摆放着各种学生喜爱看的书籍,学生可以像勇士一样爬上城堡顶部的露台,也可以带着自己喜爱的图书乘坐城堡顶部的滑梯进入山洞,享受独处静谧的阅读时光。乐园型图书馆让小学图书馆成为学生最向往的知识圣地。

2.2 主题型

主题型图书馆是结合学校特色教育教学打造的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馆资源与学校特色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图书馆空间建设开辟了新途径。上海市普陀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遵循“和乐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将音乐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综合的实践能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图书馆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创办了“和乐书院”,黑白相间的图书馆大门由两扇落地窗和两扇玻璃推门组成,大门中间行书字体的“和乐书院”象征着跳动的音符。走进图书馆,有一个钢琴琴键造型的长凳,一个身穿红色衣裤的泥人正座在长凳上吹着萨克斯,预示着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即将在图书馆内开演;馆内整体布局简洁明快,精致的吊顶、造型别致的吊灯、款式各异的桌椅增强了图书馆的设计感与艺术感。图书馆结合学校的音乐特色教育,将其空间划分为四个区域:“艺文空间”提供以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文献供学生学习与阅读,“E-reading”提供个性化音乐学习空间和以艺术类为主的电子资源,“VR体验空间”用于学生虚拟演奏、欣赏音乐,“互动实践空间”用于学生交流艺术思想、发布艺术成果、展示艺术创想。“和乐书院”开创了主题式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先河,成功地实现了图书馆与学校文化、教育教学、特色课程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学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内涵,为学校图书馆个性化发展提供积极而具有意义的探索。

2.3 学习型

传统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设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有意义的学习。[10]图书馆天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丰富的文献资源和宽敞的空间,成为了学校构建新型学习环境的首选,《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将“馆藏资源推送到楼层、课堂......形成学校在图书馆中的文化氛围”。[8]2015年,上海市静安区市西中学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建设获得了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颁发的“最美校园书屋”称号,该图书馆有机组合了图书馆空间、思维广场、连廊学习空间3个区域,构成了学校“大图书馆”空间格局。图书馆空间是图书馆的主阵地,约1,023m2,该区域在保留传统的书库区、阅览区、办公管理区等基础上,新增了信息发布区、分享讨论区、视听区和多媒体查阅区,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学习场景;思维广场面积880m2,包括全开放的学习空间和6个讨论室,学习空间有大量随处可取的书刊,配有45台平板电脑和近30台台式电脑,讨论室由玻璃分隔,分别命名为“鹿鸣”“知本”“致知”“衡虑”“凝兰”“敦行”,讨论室内安装了投影设备、高清电视屏幕和蓝牙笔使用系统,思维广场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想之地。连廊学习空间位于力行楼2-7层的大厅内,与教室走廊相通。每一层大厅都摆放了可以自由移动的沙发和桌椅、开架图书、电脑和查询机,连廊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无时无刻地在真实发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和学习权利,进而推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海市还有些学校图书馆从学习的逻辑体系来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空间,如:黄浦区第十中学根据信息输入到信息输出的学习逻辑顺序,将图书馆学习空间分隔成资源存储、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三个区域,体现学生学习从吸收、内化、表达到分享的全过程;杨浦区同济大学附属第一中学的“现代享读空间”注重学思并行,打造了独“想”、思“想”、分“想”、创“想”的学习空间,较好地诠释了学思的辩证关系。

2.4 分享型

分享型图书馆以宽松、自由、舒适为特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碰撞、灵感闪现、想象迸发、创新涌现。这类空间以电子资源为主,故而在图书馆空间布局上压缩了原有馆藏文献的占有空间,增设了交流、研讨、协作的空间,促进人与人在图书馆里的分享与交流。分享型图书馆空间在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中主要集中于各区县的教育学院,上海市各区县的教育学院隶属于各区县教育行政系统,负责对本区域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德育、科研、师训、干训等业务进行研究、指导、服务。教育学院的老师大多具有一定资历,具备高级及以上职称,是各区县各个学科的带头与领军人物,这类老师学科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生活阅历深厚。各区县教育学院图书馆在学院老师开展信息服务时,更注重学院教师隐性知识的激发,在图书馆空间创设上更注重打造休闲、温馨的文化空间。长宁区教育学院图书馆在空间改造时,不仅将图书馆文化与学校校史文化相结合,还将图书馆与咖啡文化相结合,打造书香怡人的阅读场景。整个图书馆以咖啡色为主色调,门口吧台放置现磨咖啡机,馆内以家具为分隔物,使各个功能区自然过渡,既巧妙地利用了家具设施摆放时多余出来的旮旯空间,又拉近了教师与文献的距离。图书馆三楼的水泥顶被改换成玻璃顶,下面放置了一张长桌,可供多人开会、研讨、交流。静安区教育学院在图书馆阅览室的改造中将阅览室改造成咖啡文化和茶文化两种风格的交流空间,在桌椅的配置上更加多元,力图满足学院教师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阅览室里,学院各学科建设得到深化,学科间的壁垒被打破,凝聚成一种智慧和动力,推动着教育学院和静安区基础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3 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关系处理

3.1 守正与创新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中小学图书馆本质属性和功能拓展的关系。在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再造项目中,有很多中小学并不以“图书馆”命名,而更加喜欢用“庭、院、楼、阁、廊、园”等,如静安区四中心小学的“天人书院”、黄浦区敬业中学的“学博园”、奉贤区汇贤中学的“诗远阁”、宝山区大华新城学校的“三味书廊”等,以此来追溯图书馆历史,增加文化底蕴,打造淡泊恬静诗意的读书氛围。[7]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小学图书馆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善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以牺牲现代图书馆本质属性为代价,更不能把中小学图书馆办成新技术、新媒体的展示秀。要坚持以开放的原则办好图书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馆理念,要守住为学生提供优质、健康图书的初心,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丰富、优质的馆藏文献在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布局快速转型与升级的当下仍然占有主体地位,同时要注意避免重书轻刊的现象,使纸媒文献与电子文献比例合理恰当,至始至终让文献资料中心成为中小学图书馆坚守的第一职责。

3.2 技术与人文

在当今时代,技术的赋能让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向智能型发展,同时也在倒逼中小学图书馆向精细和精专两个维度发展。其中,精细主要体现在细微之处给予读者的体贴与呵护。如,静安区一师附小图书馆在墙角和书架顶上放置绿植、在桌椅尖角上粘贴防撞角,给予了读者放松与安全之感,崇明区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为每张书桌安装阅读小射灯,为学生创造了温馨的阅读空间。精专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精准的信息与服务。如,青浦区复旦附中青浦分校根据各年级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需要,充分挖掘馆藏,精选与课程配套的作品并制作成海报、台历等,定期在学校图书馆内进行宣传与展览,并设立专柜陈列相关图书,同时,该馆定期推出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推荐的书目,增强图书馆与读者的黏合度,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总之,中小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特殊的文化空间,将技术与人文和谐统一,为学校师生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和精神享受。

3.3 供给与需求

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供给与需求相互协调与配合,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引导供给[11]的经济发展理论为文化领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中小学图书馆不仅要关注图书馆自身的供给,还需要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与之同频共振,把“一馆一品”“一馆一策”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主导思想,实现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多样化、个性化。普陀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将图书馆空间建设与学校办学理念相融合,打造了具有学校文化特征的音乐图书馆,增加了学校图书馆的标识度;杨浦区市东中学为纪念前校长品型伟对学校和基础教育改革作出的杰出贡献,开辟了吕型伟图书馆,收集了吕老生前的文稿、图片、视频等资料,还原吕型伟在市东中学工作、生活的场景,以激励师生继承与发扬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长宁区娄山中学将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学校拓展型课程相结合,打造了“科学技术”“生态环保”“国球”“音乐美学”4个体验专区,丰富了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提升了读者的粘合度和到馆率。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中小学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图书馆要深挖学校和师生的需求,增加中小学图书馆空间的引领度和契合度。

3.4 动与静

对图书馆开展动与静的思考,是在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视阈下产生的新问题。现代图书馆已不满足于以单一阅读功能为主要特征的静态型图书馆空间建设格局,而是更期盼通过空间变革拓展图书馆的功能,增进人与人、人与空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也意味着动与静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常态。在近几年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空间建设中也业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黄浦区敬业初级中学图书馆开设开放学习区、协作学习区和专题研究区,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场所;长宁区适存小学图书馆设置视听区域,为学生提供影视资源;虹口区继光高级中学在图书馆设置表演厅、辩论室等为学生提供表达与展示的平台。这都不可避免地给图书馆安静的环境带来挑战,需要中小学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时加以系统规划,如将静态阅读和动态交流分置在不同的楼层以避免动与静的相互干扰,或在馆内用玻璃隔断搭建交流区域,这样既不影响图书馆视野,也能够较好地阻隔声音的传播。总之,各校图书馆要因地制宜实现动与静的平衡,这一过程需要中小学图书馆专业人员智慧地加以对待。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学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学校推介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