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目阳
在我国目前产业转型升级、制造强国建设以及脱贫攻坚、文化传承形势下,国家出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学生的战略举措,这既是高职院校顺势而上的发展机遇,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新考验.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如何迎接严峻的挑战,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大国工匠,立德树人是核心,技能锻造是关键.而立德树人离不开“美”的素养,技能锻造离不开“术”的修炼,可见,美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新形势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探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功能,并提出实现其价值功能的措施,希望通过全方位的美术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路径和建设性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都首先强调以德为先.德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美术教育对立德树人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美术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美”的追求是“德”的基本素质和前提,对“真善美”的认知,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年龄较小,还处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即使有的学生生理年龄已近成年人,但心理年龄还不够成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清晰,对前途和未来存在一些迷茫,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加强对他们的美术教育,可望继续助力他们思想品格的发展和三观的形成.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在培养目标与定位上更多融入以美立德、以美育人的内涵和措施,防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中的“美”成为空洞的装饰或口号.
美术教育可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微观美术教育指狭义的美术教育,仅指对从事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关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如学习掌握素描、色彩、速写、设计等的知识技能;中观的美术教育,则指对美术和自然的审美教育,主要指对美术欣赏能力的教育;而宏观层面的美术教育则泛指对人的品格的全面塑造,旨在培养心智健全、全面发展的人[1-2].三者有着内在联系和互为促进的作用.三者的有机融合、延伸应成为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体系的内在成分.美术教育不应只是狭义地理解为一种仅仅培养与美术专业有关的专业教育,而应更多发挥其中观和宏观的育人作用.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人的进步和品德完善,也应该是追求美的结果.从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到彬彬有礼的行为举止,从有序的课堂教学,到丰富的美育课外活动,时时处处形成崇美尚美的氛围,体现良好的学习风气,鼓励美好的品德风尚.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美,都是育人的载体,都应发挥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作用.学校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应是美的教育和美的体验,应通过对美的亲身感知来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美术教育的净化心灵的作用,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优秀的美术作品里凝聚着人类对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哲理的启迪,使人得以精神的醒悟和成熟.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坦然自信的神态和端庄温和的微笑,可明白什么是尊严、稳重和优雅.从米勒的《拾穗》《晚钟》的沉静、凝重,可明白劳动的伟大和生活的充实.从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的宏伟浩瀚、美轮美奂,可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壮阔美丽和画家那深厚的家国情怀,从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的中国书法,可感受到超然气势和闲适的宁静.美术作品带来的人生感悟可极大程度地激发生活的积极态度,孕育催人奋进的动因,滋养人生追求的目标,树立成长成才的决心.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十分高涨,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强,学习兴趣比较缺乏.有的自我认可度低,缺乏自信,觉得读高职院校低人一等,前途暗淡,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自暴自弃,沉迷于游戏.如果我们积极发挥美术教育发人深省、启迪人性、催人奋进的作用,有望改变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低迷的人生态度,找回学习的动力.
(1)尽量在各种相关课程和活动中,融入美术教育的元素,扩大对中西美术思想、美术表现手法、美术作品的赏析和了解.通过全面系列的美术教育,体验美术的精髓,感悟人生哲理,激发积极心态,迸发学习热情.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利用人的这种天性和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可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换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目标追求,因而这种方式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2)让学生了解美术大师的成长成才之路,学习他们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毅力,了解他们是怎样在磨难中“炼”成大师的.出生贫寒、靠夜间拉人力车维持学业和生计的李苦禅,战乱中打短工度日、流离失所的吴昌硕,大器晚成的齐白石,龙马精神的徐悲鸿,个个大师的人生经历,都是励志的好教材.通过他们的人生故事,展示做人的气节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启迪学生克服困难,鼓起勇敢面对现实的勇气.
笔者前期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及信息学分析筛选了5种基因(GRP78、NOX1、CEACAM5、HSP60、HDAC1),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在不同血糖状态结直肠癌组织及血液样本中验证上述基因的表达,发现上述基因mRNA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空腹血糖状态均呈显著正相关,可能与结直肠癌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存在关联。
(3)多组织参观各类美术作品展览,将学校里的美术教育与社会美术教育资源有效结合,拓展美术教育渠道,深化美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多邀请著名画家来校讲学、举办画展,让学生能直接聆听大师的教诲、得到大师的鼓励,这对学生的励志成才有重要作用.
(4)开辟美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开展各类校园美术教育活动,如举行美术节,进行学生美术展览,学生绘画比赛,传统工艺制作比赛,贺卡制作大赛,书法比赛,美术知识大赛等.这些活动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既有新颖性,又有趣味性,还可及时发现鼓励学生在美术方面的长处,据此激发学习动力,因这些活动上的成功,特别是绘画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这种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可极大提升自信心和继续努力学习的愿望.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技能训练,还是文化的浸润和修养的历练,其人文功能不可小觑.从古到今,美术教育在传承人类文明和各国文化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通过美术教育陶冶情操,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具备相当水准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实现以美术教育引领素质教育、提升文化修养的目的.
美术教育不单对美术专业学生而言是重要的专业基础,对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素养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里,美术教育似乎只是美术专业学生的专利,其他学生接触美术教育的机会较少.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开设公共美术课.即使开设,也是可上可不上的选修课程,不少学生是为了凑够学分才选修.由于这类课不受重视,担任这类课的老师严重缺乏,师资队伍极不稳定,兼职教师居多.加之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方式单一,效果很不理想.这种美术教育资源的缺失,不利于培养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美术常识和审美基础,不利于文化修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养成.为克服高职院校这方面的不足,可尝试以下措施:
(1)探索美育教育引领素质教育的路径和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辅修美术教育专业或美术设计专业,也同样鼓励美术专业学生辅修别的专业或跨专业选课,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树立崇尚广博知识的风气,提高文化水平.
(2)完善公共美术课程的建设.发挥公共美术课在提升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核心作用.调动公共美术课教师的积极性,多开设普识性的课程,如“美术鉴赏”“美术简史”等.改革公共美术课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的形式,开发网络美术教育课程,丰富美术教育的手段,以多样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充实涵养美术教育的人文功能.
(3)经常性地举办有关美术欣赏的专题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介绍几千年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渊源,认识中国文化与中国美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从中吸取做人的道理和良好的行为礼仪.
(5)结合美术作品和美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文明行为,形成崇尚美的心灵和美的行为的意识,举行“美的心灵征文活动”,举办“得体的行为”“最佳着装”“最佳化妆”投票活动,使学生既成为文化人又成为文明人.
(6)在高职院校的各科教材和教辅资料里,加进相关的优秀美术作品,如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配图[3].在校园的宣传栏、课室通道、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等公共场所,张贴美术大师图像和他们的经典作品,充分发挥优秀美术作品的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美术教育除了可提升审美能力,还可提升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作品的赏析过程,就是感知觉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激活、参与、调用的过程,而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更是创造、创新的实践过程,是感知觉与形象思维、表现能力深度融合的过程.发挥好美术教育的这些认知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某方面的文化知识相对弱一些,但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感知、接受新鲜事物敏锐性强.利用美术教育与美术训练,激发他们的长处,引导强化他们审视分析事物的能力,探寻感知事物的新视角,激发灵感和思考,能较好地提升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创意思维,这会为他们将来的创造性的工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创新思维.为此,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1)美术的内涵是创造[4],故应改革美术相关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不管是素描、水彩画、油画、中国画等课程,都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核心目标,不要只是一味简单模仿.应树立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用不同于常规的手法进行创作,鼓励不同于教师的构思设计.
(2)在美术教育和作品赏析中,应多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特点,分析构成造型美、色彩美等的元素和原则,提升观察力、感受力、分析力,养成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强化人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的作用[5].
(3)不管是美术专业学生和非美术专业学生,都应给予大量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去进行美术作品的创造,才能有在实际情景中思考、想象、构建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美术作品制作的过程就是发挥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实践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应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想象力,多让学生间交流创作过程,报告自己创作中如何获得灵感,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可极大地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扩大想象空间,增强知识储备和技巧积累.
(5)在美术教育中让学生密切观察、注意相同的主题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深切感受表达事物的不同方式,开阔思维,激发灵感,提升个性化发展,寻找符合自己想象的表现形式.
党的十九大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毋庸置疑,美好生活直接与所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因而应承担起让年轻人实现对美好职业的期待、具备从事美好职业的才能的职责.为此,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渠道.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强化匠心、匠能、匠艺的提升.美术学习与美术创作往往需要艰苦细致的长期实践努力和高超独到的动手能力,离不开工匠般的精益求精,这正与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目标相契合,因而美术教育在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上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人类文明离不开艺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艺术,有艺术就涉及有技术,艺术家是最具工匠精神、最富有精湛技术的群体.达·芬奇、梵高、齐白石、李苦禅等杰出的艺术家,都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才达到艺术的顶峰.他们对艺术的严谨和执着是艺术家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通过美术教育助推工匠技能的提升,从而实现以术立人的目标,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手段.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索.
(1)在美术训练活动中强化精益求精的态度,磨炼意志,克服急躁,并将这种精神延伸并保持至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避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行为.
(2)依托学生会和公共美术课程,定期举办全校学生美术“涂鸦”活动,经常开展各种作品设计、创作大赛等,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国家级各类美术类大赛.通过具体的过程参与,一笔一笔地描绘,感受伟大的作品里蕴含的艰辛和汗水,懂得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的道理,养成勤奋拼搏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3)结合美术案列进行实践教学,以各种美术案例,展示技术把握的精度和作者创作过程的艰辛付出,体验成功作品的来之不易,树立“十年磨一剑”“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毅力,锻炼坚毅不拔的意志.如学习了解米开朗基罗如何凭借顽强的意志,历时4年之久,完成旷世之作——西斯廷天顶画.杰出艺术家的成功之路可使学生感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念,明白匠心所至、方成大器的道理.
(4)在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提倡美术教育中常用的“作品化”“产品化”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纸笔测试.应使“技”“术”的提升贯穿在各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成为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评价机制,做到以“术”立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重要目标.
总之,美术教育非常契合目前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美育人、以术立人不失为达成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狭义的美育,可望实现广义的美育;通过艺术和审美的教育,既可促进学生品行和品味的养成和发展,还可提升创新思维和工匠技术,这为高职院校应对新的挑战和改革的需要提供了一种思路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