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艳
(甘肃省天水市卫生学校 教务处,甘肃 天水 741000)
2020年1月始,迅速蔓延的新冠病毒疫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甘肃省天水市卫生学校91%的学生来自务农或外出务工家庭,家庭收入、学业均受到疫情影响,滞留在家的中职学生自律性与自控力是否持久稳定,内心焦虑是否有人倾听,面临困难是否及时解决,成为笔者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中职学生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疫情期间与他人接触时的心理恐慌等相关问题展开调查,分析新冠病毒疫情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讨论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对心理重建进行探究。
本研究抽取了甘肃省天水市卫生学校2017~2019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 921份,其中有效问卷1 825份,有效率95.00%;男生246份、女生1 579份,分别占86.52%、13.48%。研究工具方面,对心理应激反应的测量采用姜乾金等人编制的《压力反应问卷》[1],主要研究新冠病毒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重建。
因受疫情影响本次调查问卷借助电子设备网络发放和回收,研究方法使用分析与综合方法、因果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及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以具有普遍意义、贴近现实、实事求是、保护隐私、题目精炼、易于阅读、易于收集整理和调查结果是否具有说服力为原则开展设计[2]。问卷的结构开头表明此次调查目的并说明保密措施提升学生的信任感和参与感;正文部分通过多元化问题设置、选择问答的形式采用数据分析,同时兼顾家庭背景及疫情造成的家庭经济压力等;结尾设定开放性问答了解疫情期间最担心的问题以便调查更全面更真实。
从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返校压力等三个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
调查发现,当第一次听说新冠疫情时,有68%的学生表示非常关注并担心疫情暴发影响正常生活和危害自己及家人的身体健康;27%的学生表示疫情像日常新闻一样寻常不受关注,甚至有极少数认为新闻报道得过于夸张和严重;5%则表现出非常紧张和不知所措,担心疫情扩散可能会导致自己和家人失去生命,表现出过于极端的心态。
当看到新闻报道中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逐渐增加时,24%的学生未表现出恐慌,63%有一定恐慌,13%有明显恐慌。调查发现,随着疫情形势的加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恐慌且恐慌程度增加。
调查发现,由于疫情传播速度快和易被感染等特征,当自己或家人感觉身体不适时害怕被感染,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及恐慌。
当身边有人咳嗽或打喷嚏时,大部分学生选择赶紧远离,小部分觉得很紧张不知所措或是无所谓。这两种心态体现出两种极端心理,过分关注会加重内心焦虑,对心理的承受能力有极大伤害;而不为疫情“动摇”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任,适当的防卫才是正确的。
数据显示,93%的学生能辨析外界病毒舆论并具备自我调整、缓解压力的能力,7%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为能力不足。
疫情暴发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无法正常工作而失去经济来源,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20%的学生表示疫情对家庭经济状况未造成影响;52%表示担忧,认为疫情对家庭经济状况造成一定影响;28%表示很担忧,认为疫情对家庭的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由于天水市卫生学校91%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农或外出打工,疫情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庭的生活受到巨大打击,而疫情期间学生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利用假期打工为家庭分担,因此相当多的中职学生对家庭经济、收入方面焦虑重重。
58%的学生对返校途中或返校后的情况有明显担忧,25%呈现普通担忧水平,17%无担忧。根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对返校相关问题非常关注,而且学生及学生家长对返校后的生活有明显担忧。
38%的学生认为疫情对个人生活无影响,42%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15%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影响,5%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
经过整理总结得出,疫情对中职学生个人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在家无法外出,导致部分学生心情压抑;对新冠病毒存有认知差异造成部分学生的恐慌心理;通过居家锻炼等方式增强免疫力并调节心理压力;因不能外出,致使部分学生个人计划无法完成;影响毕业生既定的人生规划正常推进。
疫情期间大部分学生无法高效利用时间,造成时间的荒废;学习靠自控力和自律性难以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受疫情影响事业编主要招收应届毕业生,毕业生急需毕业证;部分学生的专业课程需要重修,担心疫情影响毕业。
疫情影响许多家庭的正常收入,压力增大;大部分家庭开始关注身体健康和家庭卫生,卫生与健康意识有所提高;无法外出增加了与家人的相处时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加促进了感情。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把身心健康的中职毕业生输送到社会,应建立从学校到班级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确保此项工作渠道畅通和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服务。通过分年级的线上心理普查,了解每个学生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重建框架,分层、分群体,分民族、分阶段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学校学工部门设置心理帮扶工作室,学生社团设置心理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班级内部可自由组建“心理健康沙龙”小组,面对不良情绪互相帮助,定期组织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小课堂”“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班会”等活动。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程度划分,确定出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时刻关注需要重点疏导的学生,定期开展心理调查,随时了解其心理状态和恢复程度。积极组建帮扶小组,选择适合的伙伴陪同学习与生活,及时跟踪和发现问题,以确保帮扶与疏导长效化。
针对新冠病毒疫情后心理危机出现的成因,合理运用同学间的友情建立“舒心港”类的帮扶小组,让其拥有归属感,以便于长期跟踪干预。各班可通过自愿报名等方式进行筛选,并对“舒心港”成员定期进行培训指导。建立情绪抒发互助群,每位同学可采用“匿名”的方式在群中抒发自己的情绪,其他的群成员可积极地向求助者提供建议,给予鼓励。群内有院级及系级主任、辅导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情绪抒发互助群可设置“开心时光”“生活微妙招”“学点小本事”等板块[3],不仅缓解情绪,活跃气氛,还能学习生活技巧。
针对新冠病毒疫情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点,分层次地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储备库,包括有心理咨询条件的学生,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老师。各班级由班主任牵头,以五人一小组,十人一大组的分组模式,组建心理健康小组。在小组内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心理系统”:每一小组分配一个心理疏导员,每个大组分配两个心理疏导员;每天设有专门的心理疏导时间段,确保全天候、全方位地保证每位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设立心理健康统计表,详细统计记录本组成员心理情绪的变化,做到每个人的情绪变化都有迹可循。
学校团学部门要研究制定年度校园文化活动计划,融入“四个自信”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切实把育人目标与学生的培养紧密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内动力渗透到课堂和课下方方面面。树立学生自身的抵御困难与风险的能力,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把自身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打造富足强大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