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倩
(贵州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贵州 贵阳 550000)
当前,科层制是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主导性制度原则之一,它在高校内部事务管理中既有利又有弊,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工作开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但也由此限制了学生工作开展的灵活性,科层管理组织的基本架构是 “条块分割”,下级要接受上级指挥,但在实际的运用和发展中,常常伴随着 “碎片化” 的管理结果。
在科层制的影响下,传统高校的机构设置较为繁杂,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首先,这不仅为学生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影响办事效率,而且会造成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缺乏、担当意识不够,从而影响部门的整体利益。其次,人员众多的部门会让工作结构缺乏统筹性,在进一步细化的分工下,又会导致部门的部分职能流于形式。同时,学生机构人员众多也会带来巨大的经费开销,增加行政成本。再次,学生工作的过度细化会造成学生的工作结构较单一,导致学生组织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从而造成其服务质量下降、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保障学生在各项事务管理中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但目前,在学校管理工作过程中,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其主体性地位并不能得以体现。例如,多数高校的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表面上为学生干部,实际只是给老师打下手,在多数事情上没有发言权。
替工现象是指学生积极地代替教师处理部分工作,这是学生谋求机会锻炼自己的表现,但这种现象存在极大的弊端,如期末挂科、逃课旷课完成相应工作等。学生在担任学生干部时理应自主完成其职责内的工作,但实际上,学生管理部门将学生干部作为其下属并直接分派任务,使得学生实际上承担了许多额外的工作内容。由于这些工作并非是常规化与程序化的,因此工作结果也良莠不齐。
首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组织为了追求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意地将权力分散,学校活动的整体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被割裂,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碎片化。其次,高校的每个管理部门都有意识地对内保持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对外则一致排斥,存在管理部门碎片化现象,使得碎片化在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层制中普遍存在。再次,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很难做到客观中立,因此在管理决策、信息传达、制度制定等环节,为了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较少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由此造成信息传达阻滞及信息闭塞,从而使得学生工作结构碎片化[1]。
马克思·韦伯所提倡的科层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目前普遍使用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基本组织架构。科层管理组织的基本架构是 “条块分割”,但实际上,高校学生管理事务庞杂,随着学生事务日益繁杂,以功能性分工为原则的划分必然带来部门的不断扩张,部门的不断扩张又加剧了权力的分散。此外,高校职能部门设置泛化,将承担某一工作的部门再次细分为若干执行部门,导致学生工作效率低下、人员散漫。而分散的行政权力组织体系会导致处处有治、处处非良治的局面出现,同时会导致学生工作结构碎片化。
首先,我国高校中的学生组织一般是自上而下组建完成的,依附于高校行政部门组织的发展。在行政部门的影响下,本应自治的学生组织也逐渐朝行政方向靠拢,随之沦为学校行政部门的下属单位。其次,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对学生工作的绩效评估缺乏力度,诸多评估环节都如同虚设,学生个人表现情况及工作完成情况会受到 “关系网” 的影响,导致评估不具有客观中立性,学生工作效率及成果不完全按成绩被认可。再次,即便高校设立了公正、透明、中立的绩效评判流程,但高校学生组织受一些因素影响,有时并不能完全客观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中的治理主体较多,包括党政领导、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学生等。共同建设要求高校各个治理主体应当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以期为校园建设贡献力量、添砖加瓦。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各主体要积极参与,最大程度上凸显自身的作用,同时,还应确立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其一定的职权,并引导其能有效运用自身职权处理各项事务。为此,可确立学生工作机构负责人负责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进行指导。只有有效调整学生工作和行政权力的依附关系,使学生工作成为独立个体,才能确保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才能在构建新型学生工作关系中提升工作效率[2]。
首先,确立学生工作中的核心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的评估、论证及验收。其次,每一年由各部门根据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制定本学期的工作任务清单,并将跨专业、跨部门的工作和任务按项目立项,报学生工作中的负责人。再次,开展项目化会议,从申请中选出立项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的来源、重要性、复杂程度和涉及的资源大小确定项目的管理级别和优先顺序。最后,确定项目团队成员、活动计划及考评标准等,开展项目的协调会,对项目中的问题进行纠正,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直至最终得以验收项目成果。项目化的推动和展开既可以避免多个主体权力无序干扰的情况,也可以在规范流程的过程中优化各种资源配置[2]。
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可以让校园中的大学生获益,而且可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党建、教学建设等诸多方面的进步。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各主体之间要实现信息共享,提升管理效率。具体来说,可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来推动学生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建立学生工作项目数据库,全面监督及观测学生工作的开展状况,加强统筹协调能力。同时,以共享为目标对学生工作流程进行程序化、数字化、规范化的治理,减少因信息阻滞而造成重复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的运用能有效增强信息时效性,可减少中转流程,推动学生工作扁平化的结构建设,实现学生工作程序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