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煜君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早在2000年初,教育部就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1]。2004年颁布文件,把双语教学规模和水平列为普通高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方案中的一项考核指标[2]。提高中国的双语教育质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习者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之一。为高校师范生提供学科内容驱动和语言驱动结合的教学是高校学生的时代需求,也是未来教育教学对当代师范生提出的要求,因为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双语教学,具备双语能力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1994年,面对世界文化日益多元化及新技术出现使得读写方式的改变,新伦敦小组最先提出了多模态这一概念。为了使课堂教学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新伦敦小组指出教师应掌握多模态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用不同的模态进行教学,鼓励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多样性[3]。多模态教学是培养学习者多元读写能力的重要方法,多元读写能力对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校内、校外生活都至关重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应用多模态教学法培养学习者多元读写能力的需要,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双语教学和发展多模态教学的需要,多模态双语教学能力将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素养之一。近年来,中国众多高校为师范生开设微课和多媒体开发等课程,就是对时代变化的有力回应与改革师范教育的初步尝试。
要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教育者提供学科知识和英语教育融合的教育,就需要改进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
CBI是指在教学中以目的语为教学用语,同时完成对学科内容和语言的学习。一般而言,学科内容是需要通过特定开设的专业课进行授课的,在传统英语课上不对学科内容学习进行要求。事实上,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者需要通过阅读文本,通过音频进行听力和口语训练,这些都是信息的载体,都是有内容存在的。学习者想要获得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外语课堂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以目标语为教学中介语或教学用语的学科课程,同样可以达成获得高水平的外语能力的目标[4]。但语言和内容结合的学习,有单一传统外语课堂学习和单一学科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一,增加了学习者在学校课堂中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时间,对于语言学习一定时间的沉浸和数量的输入是极其必要的,尤其是中国学生在校外和课外对英语接触较少的情况下。第二,在CBI课堂上,知识获得的同时没有减少语言能力的学习,学习的语言知识是可用的,在这样的课堂下,以语言为学习脚手架,可以获得一些在中文环境中接触不到的学科知识。
学者对CBI的研究大统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聚焦CBI理念的应用对学习成就和结果影响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了应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第二类是对CBI理念下教学和课堂互动话语的研究,这一部分研究涉及到了认知心理学、话语分析、社会文化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方方面面的知识。使用外语作为非语言课程的指导语,不仅是加拿大沉浸学习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欧洲一个历史悠久的双语学习项目。关于双语教育的两个重要理论有CBI和CLIL,有学者也对CBI和CLIL展开研究后,表示两者在教学法上没有差异[5]。因此,为了能够短期内在中国取得CBI研究和实践成果,CBI学者和课程开发者可以在研究中借鉴CLIL的研究成果,大力发展中国的CBI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国一些学者也对CBI进行了讨论研究。值得注意的是,CBI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CBI有四种常见的教学模式:主题模式、课程模式、辅助模式、专题模式[6]。中国各界也认识到运用CBI理念指导语言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CBI理念下教学可以拓宽学习者各领域的知识范围,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可全方位提高学习者素质[7]。同时,CBI理念下的教学具备双语教学的特质,双语教学早就被证实是脑训练,培养语言意识的有效手段[8]。
多模态教学法培养的多元读写能力是每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自1996年新伦敦小组提出多模态理论以来,世界范围内以多模态教学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讨论。有学者甚至指出,提高多模态教学能力应成为师范教育的核心任务[9]。新伦敦小组提出关于多元读写的4个教学步骤:明确指导、实景实践、批判性框定和转换实践[10]。中国2000年后也加入了对多模态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也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多模态教学能力包含了4个方面:多模态认知能力、多模态符号整合能力、实施能力和意义建构能力[11]。例如,对高校师范生开设微格课程设计与现代媒体等相关课程,都是为了提升师范生日后在岗位上的多模态教学能力。但多模态教学法和教学能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PPT使用或者微格课程能力。因此,培养新一代具备多模态教学能力的教师应成为师范教育的又一重点。但因多模态手段不断变化发展的本质和多模态教学法研究的复杂性,致使多模态教学法研究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国内很多学者在分析多模态教学之后,也表明要想推进多模态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12][13]。
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实现CBI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在具备外语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对有关的学科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随着世界的发展,只会英语或只具备单学科知识的教师估计不能再适应未来教师岗位的要求,对各个专业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培养学习者具备灵活使用英语各个模态对学科内容进行听说读写学习的能力,对其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有重要的积极影响。通过对未来教学需要的预测,也是对提升高校师范生自身素质和质量的要求,培养师范生以英语为教学话语及灵活使用多模态应成为师范教育的又一重点。
实施CBI理念,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双语能力。在CBI教学环境下,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水平受到了教师语言能力的极大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驾驭目的语,能够清晰准确传达教学内容,在不影响学习者获得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但相反,如果教师自己语言能力有限,不仅会影响学科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不能接收到准确明了的教学指导,还可能会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造成消极影响。在学科内容和语言学习结合教学中,两者的结合本就是一个重要但十分复杂和具有挑战的项目,也是很多语言学者和教学学者不停探讨和争论的话题。但是只有具备足够的语言表达的使用能力,才是推进双语教学中学科驱动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师范教育阶段,要使师范生对CBI课堂有所体悟,培养英语素养,尤其是中国学习者普遍欠佳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要注意的是CBI理念教学在施行的不同阶段,语言和内容有不同的侧重,但最终目标是为了达成最终的完全的内容导向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在语言学习和学科内容学习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多模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多样的信息形式。面对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把握多模态的真正内涵,使得很多多模态教学流于了形式。因此,使师范生意识到信息模态的多样化,认识到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教学能力对自身素质和日后教学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活动等都会受到多模态的意识的影响,同时教师掌握的多模态图式也会对日后教学造成较长久的影响[14][15]。对于在CBI模式中,在传授学科知识同时要兼顾学生语言学习,恰当使用模态整合,减轻学习者的记忆负担。基于不同的模态,有不同的特征和长处,应对这部分知识专门进行讲授,让师范生能够对每个模态有很好的了解,以及对模态间的整合使用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有所掌握。
为师范生开设专门课程,使学生在参加活动、完成任务中,引导师范生使用不同的模态,在实践中感受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点,建立自己对模态的理解,能够通过多种模态的组合使用,探索解决问题的更优途径和方法。通过设计多任务教学活动,达到对学习者多模态能力的训练,促进知识整合和深化,也是发掘各个模态符号搭配组合的过程。如果教师对一种新的读写进行教学时,能够把这个新的读写任务贯穿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和多种模态之间,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6]。
作为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课程研究开发能力很重要。但在多模态教学研究开发中,因其是一件耗时和需要很多资源的事情,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高质量提供多模态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需要想法共享,或者合作完成一个教学设计和资源整合,这就要求树立合作开发意识与能力。随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逐渐转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开发和设计,不再像传统教育教学环境中可以由教师独自完成,现今更要求教育相关的利益共同体进行有效合作,资源整合,才能开发出符合当今时代的有质量的课程。多模态涉及到的不仅是学生校内生活,还涉及到学习者的校外生活,与教师、学习领导、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教学法的创新、课程开发等都有关联。多模态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传统教学的很多部分进行调整,涉及到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方面面,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参与,因需要从政府等宏观层面,探索能够支撑多模态教学转向的宏观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CBI理念下进行教学,是需要一个从语言驱动向最终内容驱动的过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国家相关教育部门、高校不断地关注与重视。对师范生多模态双语从教的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语言素养、学科能力、多模态教学能力和合作能力之外,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这就需要未来研究者展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