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的结构及特点综述

2020-01-09 18:37:32周晓菲夏梦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自主性意愿定义

周晓菲 夏梦雅

([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5;[2]美国阿拉巴马大学 美国·阿拉巴马 35487)

自主性是人成为独立主体的关键因素,因此受到诸多哲学家的普遍关注。长久以来,哲学领域对此概念主要进行的形而上的思辨研究,而在心理学领域则在实证研究中找到了其重要性的证据。实证研究表明,自主性与身心健康、学业成就、工作绩效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对自主性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由于诸多学者对自主性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旨在通过对自主性的概念结构、发展特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 什么是自主性

在心理学领域,早期学者对自主性(autonomy)有不同的定义。自主性被用来指青少年与日俱增的与父母分离的感觉(Freud,1958),是青少年对来自同伴或父母压力的抵抗,参与家庭决定,是青少年早期个性化的结果,是人际的独立,青少年自主的主观感受,在做决定和自我管理中自我报告出的信心(Greenberger,1984),是在问题解决情境中使用的独立推理,切入点分别是其表现、感觉、认知、结果等。总的来讲,自主性在想法和行为上是独立的和自我控制的。目前比较认同的是以下两种取向,分别从能力结果(“独立”和“分离”)和内在动力(“自我决定”)囊括了自主性的内涵。

1.1 两种取向

1.1.1 强调“独立”和“分离”

该取向是静态的分类定义,强调自主“能力”。Sternberg(1985)从表象深入内部结构,提出自主性是与父母分离从而在做决定、价值观、情感依恋和行为上的独立,包括对诸如社交活动、选择朋友、业余时间、金钱管理等的自我管理能力。Noom等(2001)提出态度自主、情绪自主和功能自主,其中态度自主是选择和定义目标的认知过程,情绪自主是对个人决定和目标感到自信的情绪过程,功能自主是发展策略以达到目标的管理过程。这些定义可归纳为“人际距离”维度,从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强调自主的独立性和分离性。

1.1.2 强调“自我决定”

该取向是动态连续体的程度定义,强调“动”。Ricoeur(1966)对愿望和自我决定的成分进行详尽分析,认为这些行动是自己完全支持的,因此与持久的价值观和兴趣相一致。因此,自主是自己意愿驱动的,其行为必须是自己完全支持、认同并“拥有的”,包括主动的独立和对所赞成的外界刺激的主动输入。在自我决定理论(SDT)中,自主性是理解行为管理质量的关键,感到自主和有选择有助于个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该理论不仅关注自主性的本质和结果,还强调了其动力性特征。因此,“完全自主”和“完全控制”是自主性维度的两个极端,自主性是指个人在行动上多大程度由自己的意愿驱动。这些定义可归纳为“自主功能程度”维度,从自治和他治间的不同程度强调了个人意愿的驱动力。

1.2 自主性的结构

基于前人对自主性定义的两种取向以及自主和依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Beyers等(2003)提出了青年中晚期自主性的结构模型。该模型鉴别了自主性的四个不同但相关的因素:连通性(connectedness)、分离性(separation)、脱离性(detachm ent)和意志机构(agency)。其中连通性是指支持性关系,包括青少年与其父母之间关心的、移情的、开放的、互惠的沟通;分离性是指因为理解自己与父母是不同的个体而体验到与父母的距离,包括成熟和现实的发展以及对父母的伴随着接受个人决定、价值判断和情绪稳定性的首要责任的平衡感知;脱离性是指由于疏远、不信任以及关系中冲突程度的增高导致的不良自治,包括轻蔑和狂妄的感觉,以及父母-青少年二元关系中的冷漠、拒绝和无视。意志机构是指确信的做决定的能力(包括了自我管理和自我决定)以及对定义和追求的目标感到信任。该模型在概念成分上较好综合了人际距离和自主功能程度,同时还区分了积极与消极分离,对自主性的结构有较全面的阐释;但在意志机构的测量上更倾向于测试自主能力而忽略了意志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点是需要进一步修正的地方。

此外台湾学者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突出了一个新的结构。该模型保留了自主意愿和自主管理两方面内容,并将自主分为两个独特形式:个体自主和关系自主。个体自主代表了违反社会限制的意愿能力,并通过个人的特征与特性从而提供达到独立的自我认同途径。关系自主代表了通过强调自我他人关系和谐、人际关系质量和自我超越来表达意愿能力。Yeh等(2009)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结构的合理性,并强调自主的两种形式分别具有领域优势性,但并不完全互斥。该模型的优势在于考虑到了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自主性结构差异,但此分类只强调了文化对意愿的影响,而没有对“独立”和“分离”进行相关测量。

1.3 相关概念

在自主性的实证研究中涉及到自主性相关的诸多概念和内容,例如Gundy(2002)测量自主要求与内化、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探索情绪自主性对不同对象依恋程度的预测等。以前的研究基本基于行为自主和情绪自主这两个概念,前者包括自力更生、功能性独立、自我控制、不从众等,后者包括心理分离、情绪独立、独立的主观感受等。Spear和Kulbok(2004)从文献研究中归纳出的相关概念包括个性化、自尊、父母控制、自我效能、父母自主支持、自我决定、授权、自我概念、控制点、个人自由、脱离、分离、自立、自我管理、独立性、和自我实现,并认为自主性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人的多种互动和经验相关,相关概念是自主性发展的主要部分。因此对相关概念的整理和论述是十分必要的。

从自主的本质与过程来看,首先是自主要求,也称为自主愿望,即个体希望获得自主的程度。其次从内因和外因来看则可分为自主能力和自主支持,前者包括个体对自身情绪、认知和行为的管理和调节能力,后者则是外界环境造成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包括父母或老师等。自主能力和自主支持共同达到的结果与自主要求的匹配程度则最终决定了自主达成与否。因此可以将相关概念归类为自主要求、自主能力、自主支持和自主达成四个方面。

2 自主性的特点

在横断层面,学者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概念化分析方法鉴别了自主性的相关属性。Spear和Kulbok(2004)认为自主性是主动的、个性化的、整体的、背景相关的、以发展过程为导向的。另有研究从自我的角度去分了多层面的自主性特征,包括精神独立、身体独立、自我激励、单独活动、自力更生、自我隔离、自信、自我实现。

在纵向研究层面,自主性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和稳定性。从发展轨迹来看,儿童期与少年期是自主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齐学红,2001),青少年的自主需求在青年早期达到顶峰,而在青年中期和后期则相对稳定(Chen,2010)。自主达成在整个青年早期也是持续增长,青少年所受到的家庭规则约束逐年递减,在个人、交友和安全领域对父母的认同水平降低,且自主行为在道德、传统、个人、交友、安全领域逐年增高(吴波,方晓义,2006)。

在性别差异上,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多的采用违反父母的方法获得自主达成的结果,吴波、方晓义(2006)也认为男性在自主性上多方面高于女性;但Steinberg和Silverberg(1986)的测量结果是女性在行为自主、情绪自主和与父母分离三维度上得分均高于男性。造成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自主性的不同侧面,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要对自主性的相关内容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3 小结与展望

自主性是青少年乃至整个人生发展中重要部分,与生活诸多领域息息相关,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综合介绍了自主性两种取向的概念界定、已有的结构模型以及相关概念,从横向和纵向归纳了自主性的特点与发展轨迹。纵使对自主性的研究已有很长的时间,但对其定义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要发展出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模型结构则缺乏清晰的内涵与外延作为基础。而已有的模型都在某些方面有其缺憾,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修改或提出一个新的结构能囊括自主性中“独立与分离”的实质与自我意愿的内驱力。

猜你喜欢
自主性意愿定义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成功的定义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5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4
山的定义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