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府 韩立云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良性肿瘤,在女性良性肿瘤中占51.87%,我国发病率约为0.4%~0.8%[1-2]。临床术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等,虽可彻底清除病灶,但存在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出血、内膜损伤、穿刺孔损伤、瘤腔内血肿等。临床护理路径是基于护理实践、疾病与手术护理需求,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的一种护理模式,强调照护流程的规范性,通过予以患者有序、综合、规范的护理,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3]。本研究将其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子宫肌瘤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约占20%~25%,病因不明,临床多认为与性激素、生长因子、免疫细胞、遗传等因素有关[4]。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逐渐被广泛应用[5],术式包括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等[6-7]。但近年来人们医学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子宫肌瘤患者多有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对手术的微创性、并发症、风险等有了更高的要求。Zeteroglu等[8]指出,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若妊娠,可能会出现子宫破裂等情况。另有王妨妨等[9]研究发现,子宫肌瘤腹腔镜治疗后,可能会有出血、泌尿系统损伤、肠道损伤、气肿等并发症出现,并有复发的可能性,5年累计复发率可达到51%。因此,为子宫肌瘤患者提供更为全面、规范、细致的围术期护理,可进一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少复发。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为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使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美国开始提出“管理式健康照顾理念”。新英格兰医疗中心Karen Zander等[10]开始对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进行探索,发现此护理模式不但可达到预期护理效果,而且缩短患者住院时长,减少费用。1996年,护理学教授袁剑云将临床护理路径这一概念引入国内,随后在我国临床上逐渐推广与应用,均证实此护理模式可提升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长、降低医疗费用等[11]。作为新型护理模式的一种,临床护理路径将成效管理的相关概念融入,并对循证医学、质量保证等管理思想进行了应用,医护人员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需求制定方案,并提供护理服务,可使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患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12-13]。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围术期护理中,陈绯[14]的研究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妇产科护理中,患者焦虑情绪显著缓解,且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93.67%。
患者入院1~2 d,医护人员了解其社会、心理、生理等信息,辅助进行血、尿、生化、免疫、心电图、超声等各项检查,评估手术适应证,并调整患者状态至适宜手术状态[15]。同时为患者介绍相关诊疗服务计划,告知其子宫肌瘤手术过程、安全性、预后情况等。入院第3天(术前1 d),建议患者淋浴,完成备皮工作,展开术前饮食方面的指导,晚餐予以清淡易消化饮食,00:00后禁食、禁饮。安抚患者情绪,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介绍术前注意事项、手术环境、麻醉等相关知识,提升其手术配合度[16]。黄小琼[17]将114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作两组,于围术期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发现护理后患者焦虑、抑郁、满意度均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患者入院第4天(手术日),与手术室护理人员交接,将患者床位、术后小床垫铺好,完成术后护理准备工作,辅助完成全麻术后护理,准备吸痰器、心电监护仪、相关抢救药品等,使其手术、术后需求得以满足[18-19]。徐晓艳[20]于子宫肌瘤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发现,患者住院时长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且患者满意度是88.89%,较常规护理组的75.00%高,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何香梅等[21]研究将108例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分别予以加速外科临床路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排气、下床、住院时长及住院费用、并发症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5~8 d(术后),术后24 h予以半流质、流质饮食,避免食用产气食物(牛奶、甜食)等,患者自然通气后,予以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22-23];鼓励患者于床上开展翻身活动,术后第1天指导其下床于床边活动,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24];密切观察穿刺口,定期换药;患者术后在体位、二氧化碳刺激等影响下,会有肩部、膈下疼痛等情况出现,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术后24~48 h一般会自行缓解,疼痛严重者遵医嘱予以止痛药物[25-26];术后遵医嘱辅助患者完成电解质、血常规等检查,对其全身恢复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子宫、切口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入院8~9 d出院指导,介绍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嘱咐患者有切口红肿、发热、肛门排气停止等症状出现及时就诊。马丽娴等[27]研究发现,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有利于提高患者生理、机体功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等生命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赵玲等[28]研究发现,临床护理路径围术期护理组术后血压、心率优于常规护理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多选择通过手术对子宫肌瘤展开治疗,可彻底清除病灶,有效缓解患者相关症状,减少复发,但在手术操作、创伤、麻醉等因素影响下,子宫肌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可能会有相关手术并发症出现,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因此近年来临床上对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可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但临床护理路径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在政策普及范围小、专业护理人才少等因素影响下,此护理模式在子宫肌瘤围术期尚未得到大范围推广,需进一步展开临床研究与实践,使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