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民族院校受助学生感恩教育路径优化研究

2020-01-09 15:5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教育

宋 娜

(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

高校受到资助的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民族高等院校一般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生源居多,即便是处于非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校招生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也有政策上的倾斜,少数民族生源占比亦较高。受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普遍较差,从而导致民族院校中贫困生较多且情况较为复杂的现状。因此,探讨如何由单一的经济资助到培育有爱国情、有奉献心、有团结力、有强国志的青年大学生,即探讨民族院校感恩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感恩教育中“认知”与“行动”脱节

民族院校受助学院大多具有正确的感恩认知,并且经常有一些口头表述。但感恩教育的深化并非简单的表达即可表征,而是一个认知—内化—行为表达的过程。目前,民族院校感恩教育中“认知”与“行动”脱节,主要表现在:由于原生家庭问题导致经济困难的同学,一面了解父母赚钱的不易,一面在学校因为攀比心理进行“高消费”;还有一些受到资助的学生口头上说着感谢资助才获得了上学的机会,但实际上对于获得教育的机会并不珍惜,甚至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行为。

(二)感恩教育中“认知”与“内化”分离

学生对于感恩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如受助当时有感恩意识,事过便抛诸脑后。有的学生把感恩意识物化,通过经济回报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这也是感恩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并非是对感恩这种行为的内化认同,导致“认知”与“内化”分离,高校进行感恩教育的根本意义也没有体现出来。

二、新媒体为民族院校感恩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为民族院校开展感恩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新媒体依托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信息极速传播,并且实现交互性传播,且提供的信息是海量的[1]1。总的来说,信息海量、高速、互动传输大大丰富了感恩教育的资源、拓宽了路径。

其次,新媒体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实现了师生之间沟通的即时性和交互性。大学生是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主力军,即时通信平台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受助学生来说,线上交流为其意识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也为不同民族身份的师生增进相互了解提供了有力支持,打破了因交流不及时、不便利而造成的感恩教育不畅的问题。

再次,新媒体极大地拓宽了感恩教育渠道。传统线下感恩教育内容有限,形式单一难以形成“定制式”教育模式。新媒体视域下,讨论组、兴趣组、圈子等将学生更加细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从海量的信息里选取更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素材,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院校开展感恩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且更加自由,不再受时间、地点、教师的限制。同时,由于网络社交环境的虚拟化特征,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无法自拔,逐渐成为网瘾少年。这不仅分散了大学生的精力,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几年,高中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导致退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已经引起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感恩意识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中显得愈发无足轻重,一些说服教育亦显得苍白无力。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面对更加优秀的同学,面对与其他同学之间经济条件的差异,他们本就有逃避心理,而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可供逃避的可能。长此以往,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共情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不仅不利于感恩教育的开展,更可能使此类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新媒体视域下民族院校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

(一)依托新媒体整合感恩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感恩教育体系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对此,高校应通过新媒体平台整合资源,建构家庭、学校、学生“三位一体”感恩教育体系,并且为学生提供持续性的教育与引导。

首先,将家庭教育纳入感恩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家长群”、关注学校公众号等方式,对国家的资助政策与落实情况进行公示与说明,使家长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了解国家、社会、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帮扶。学校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推送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成长事迹,引导家长通过自身言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其次,学校应运用新媒体丰富感恩教育开展形式,如微课、百生讲坛、民族文化节、发起感恩话题讨论等。采取“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新媒体发布、转载、评论、跟帖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耳濡目染,达到使其提升感恩意识的目的。

再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学生自身要充分增强主观能动性。学生应主动参与感恩教育活动,通过主动加入线上课程、QQ群、圈子、志愿者与社会服务队等方式完成感恩教育课时。主动分享感恩教育体会,在完成线上或线下感恩教育活动之后,通过朋友圈打卡、分享、评论、点赞等方式主动发表心得体会以及个人收获。

(二)构建师生互动的网络话语体系,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意见领袖

新媒体为师生搭建了良性互动的平台。在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更多是扮演着引导者、帮助者等角色。这要求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也要关注学生的QQ空间、朋友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根据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开展感恩教育。同时,对于学生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互动式的评价,从而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

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即“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2]。学校可通过增设选修课、尔雅课程或者通过公众号推送相关文章等,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对信息有基本的筛选和区分能力,树立正确的媒介使用观念,自觉接受感恩教育主流价值观,并积极分享和传播。同时,在大学生中培养自媒体意见领袖。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意见领袖应通过积极正确的分享,引导校园舆论,充当校园自媒体的领路人。根据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有利于通过学生自发的号召力来带动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3]。

(三)完善高校新媒体管理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感恩教育效果

运用新媒体开展感恩教育,高校新媒体运行平台是保障,教师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是中枢,建立健全高校新媒体管理制度、提升高校教师新媒体运用能力能够使感恩教育更好地开展。大数据集合了海量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能够了解感恩教育的开展情况,并对后续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民族高校可将大数据技术引入感恩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系统,以便直观地了解学校感恩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参与时长、反馈情况,从而为后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指导。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不同特质的学生的特点,根据其不同需求采取恰当的感恩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其感恩意识。通过大数据分析还可以直观明了地发现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潜在的问题,实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确保感恩教育与时俱进,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实现感恩教育目的。

结语

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为学生“扣好扣子”的重要使命。在民族院校中开展感恩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回馈意识,有利于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新媒体提供了感恩教育平台,创新了传播方式,同时为教育效果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机遇,将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们的民族
题解教育『三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