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晓
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浙江温州 325000
睡眠是指包括人类在内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1]。研究表明[2],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人体脑细胞和机体细胞的休息和恢复,更有利于身患疾病的患者恢复生命健康,王英伟等[3]研究证明了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记忆力,有利于促进老年人开展正常的日常活动;Delmas等[4]也证明了睡眠可以促进患者的机体功能恢复,睡眠质量好的患者更容易拥有比较好的心态去配合医护的临床治疗,利于疾病恢复。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医院成立了跟睡眠呼吸障碍相关的科室,这不仅是疾病的需要,也与当今社会关系复杂,每个人承受的压力大所导致的睡眠障碍息息相关,相关资料也证实了ICU中接受治疗的患者超过84%存在睡眠障碍,杨春霞等[5]指出了睡眠障碍会降低ICU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增加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Birgit等[6]也证明了睡眠障碍会影响ICU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延缓患者疾病康复的进程。为了尽量减少ICU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对我国ICU患者睡眠障碍的概述、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7]。临床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临床睡眠障碍患者一种是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过多导致的睡眠量的失常,另一种是患者睡眠过程中经常出现说梦话、梦中乱喊乱叫、梦中惊醒等异常睡眠。我国每个年龄段都会有很多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其中成年人和老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相对更高。研究表明[8],睡眠障碍的发生在临床更为常见,其中ICU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达到了住院患者的60%,ICU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不仅需要担心忧虑自己疾病的发展状况和家庭承担的经济压力,还需要独自在封闭孤独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和生活,种种现象都会阻碍患者的正常睡眠,以致影响患者机体的正常恢复,睡眠障碍迫切需要临床护理专家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近年来,国外经济飞速发展,研究表明,国外ICU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病例也十分普遍,其中Annisa等[9]就针对睡眠障碍发生发展的诱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善睡眠质量的相关措施;Elbaz等[10]也结合临床治疗方案配合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睡眠障碍的改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虽然我国医疗水平相对逊色国外,但是关于ICU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也非常多,其中,郑瑞双等[11]针对我国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的综述更是为临床专家开展ICU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量表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执行主编李建明教授编制,信度(克龙巴赫α系数)r=0.6418;效度r=0.5625,P均<0.0001。SRSS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1~5),评分愈高,说明睡眠问题愈严重。此量表最低分为10分(基本无睡眠问题),最高分为50分(最严重)。总分数愈低,说明睡眠问题愈少。
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睡眠状态,其由七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分为4个等级,0~3分。PSQI量表的总分为21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睡眠状态越差。
用于评估ICU患者的主观睡眠,共有1个维度和5个条目,分别是夜间“睡眠深度”“入睡时间”“醒来次数”“醒来后再入睡情况”“睡眠总体情况”。评分由0~10分表示,数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好。原量表Cronbachα为0.90。
4.1.1 设备噪音和光线亮度 ICU中患者病情复杂危重,需要的医疗器械也不同与其他科室,输液微量泵、呼吸机、监护仪、营养泵、除颤仪等机器发出的声音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状况,过高的噪音可刺激交感神经,使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疼痛加剧和影响睡眠[15]。除此以外,监护室内灯光如果一直保持非常亮的状态,势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光线在调节人体生物钟睡眠-觉醒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夜间保持ICU内适度的灯光亮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4.1.2 医护人员的谈话声和病员的噪音 医生和护士之间在进行病情讨论和下达医嘱时也应该保持比较小并且双方可以听到的音量即可,声音过大势必会惊醒睡梦中的患者。与此同时,病房内患者的呻吟声、叫喊声都会干扰患者睡眠,因此过高的噪音可刺激交感神经,使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疼痛加剧和影响睡眠。
4.2.1 夜间治疗 ICU患者的病情经常在下一秒就会发生严重变化,因此,医护人员常常不分白昼的为患者进行治疗,夜间治疗经常会给安静的病房带来异常紧急和恐惧的感觉,研究表明,夜间为患者进行治疗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4.2.2 机械通气 病房内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本身经常会因为呼吸机的使用改变患者的失眠结构,从而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经常出现痰液,脱机和冷凝水过多等现象,不良事件的发生势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Andrejak 等[16]研究也再一次表明,压力支持型模式较辅助控制型和压力控制型模式更易导致睡眠碎片化。
4.3.1 疾病本身及药物因素 ICU患者疾病种类多样,每个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病情轻的患者更容易入睡,严重的患者经常是彻夜难眠,更有资料显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经常会由于多渴多尿的原因出现睡眠障碍,然后,某些高烧的患者却很容易入睡,这与患者所服用药物和疾病的不同息息相关,某些是重大疾病能导致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增加,引起睡眠障碍,某些安眠药物的使用更是能促进患者睡眠。
4.3.2 疼痛、舒适的改变 病疾带给患者的不仅是生理上的各种不适,更会带给患者疼痛感,疼痛程度较轻对患者影响很小,不会影响患者的睡眠,疼痛程度高势必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度,进而对患者的睡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疼痛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的释放或抑制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患者入睡。
包括探视时间、经济负担和焦虑。众所周知,ICU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每天的医疗费用高昂,虽然很多人有医保的辅助,但是长此以往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很大的经济负担,相关研究指出,清醒的患者会比昏迷患者更容易担心医疗花费,再加上担心疾病预后会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影响患者的睡眠状况。由于ICU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和科室环境的严密性,要求每天家属的探视时间仅为30min,这也减少了患者与外界的沟通,对于患者来说极大的影响内心的情绪,影响睡眠,很多研究也证明焦虑和压力的增 加可刺激交感神经,提高睡眠觉醒水平,扰乱睡眠结构,导致患者睡眠障碍[17]。
为了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作为护理人员在患者入科之前应该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无异味的病房环境,病室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为50%~60%,病室音量控制在35~45分贝,光线水平也必须控制在患者可以正常入睡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医疗和护理上的操作尽量集中在固定的时间去进行,护士再为患者进行操作时应该做到动作轻,说话轻和走路轻。病房内所有人员尽量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或者震动,以减少患者的入睡障碍。对于ICU内各种医疗器械的报警声音的音量也要设置在医护人员可以听到而又不影响患者的睡眠。
研究表明,很多患者即便身处在安静的环境中也无法安稳入睡,常常是因为担心疾病的预后,医疗费用的支出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以辅助患者正常睡眠。关于药物促进患者睡眠,赵新慧[18]便对镇静催眠药物在慢性失眠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适当的应用安眠药物可以促进患者的睡眠质量,国内研究者李国祥[19]也指出过量的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不仅不会促进患者失眠,还会降低患者的血压,抑制患者的正常呼吸,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危害。因此,在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控制好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才可促进患者睡眠。
ICU患者都居住在比较封闭的环境,再加上护士的工作比较繁琐,常常导致护患之间无法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很多患者身体上即便出现一点不适症状,也会因为感觉麻烦而选择独自忍受,然后,疾病的疼痛和不适便会使患者无法入睡[20]。作为责任护士,应该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及时注意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微小变化,一旦患者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应该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为患者的正常入睡保驾护航[21]。
众所周知,当下护患之间最缺乏的就是交流与沟通,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很多护患矛盾的发生,给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都带去了相当严重的危害[22]。ICU住院的患者时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和不安等心理变化,多是由于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家属探视时间较少,担心经济压力等因素导致,对于以上原因,护士应该加强平时巡视患者的频率,注重患者的心理变化,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确保患者正常入睡[23-25]。
综上所述,我国ICU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疾病因素、治疗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26],针对以上原因本研究提出了护理措施,并对临床护理解决患者失眠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医院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一系列制度,确保护理措施的正常实施,以促进ICU失眠患者正常入睡,为更多患者带去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