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江
(宁夏彭阳县第四中学,宁夏 固原 756500)
在人类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中,有些人、有些事如水上的浮萍,随波而去;有些人、有些事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人们的心里。四海为家的犹太民族,一贫如洗也好,富甲一方也罢,教孩子读书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他们第一本要读的就是在书页上涂有蜂蜜的《圣经》,让孩子在色、香、味俱全的阅读中感受生命的风和日丽,成长的鸟语花香。孩子的阅读素养同可爱的孩子在蓝天下一同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曾做过一次调查,犹太民族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犹太民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为世界之最。
先进而为人类造福的正能量往往为追求进步的各国和人民所推崇,而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极具罕见的延续文明种子并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幸运国度。国民的阅读素养跟犹太民族比起来真是相形见绌。特别是网络时代非连续性文本碎片化阅读如雨后春笋,人们的整体化阅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挑战。孩子是人类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谆谆告诫在苏中国留学生:“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诚然,发展是永恒的,国民素养是国民发展的不可少之要素。提高国民素养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国民的阅读素养,因为学习的前提是先要阅读,其中最最主要的是提高孩子的阅读素养。
作为培养下一代的语文学科的老师,常思考如何针对当今孩子“以阅读为苦”的现状。当孩子面对桌上的厚厚的经典名著,犹如对病症而苦不堪言的中草药,或者是横在面前的一座大山,结果是越经典的读本,孩子越边缘化。所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素养,最好要在能炫示成长生命火花的课堂45分钟期间。让孩子爱上阅读,丰富素养,迫在眉睫,义不容辞。我根据自己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将浅析如下,抛砖引玉。
首先,作为老师要率先纠正“唯独知识方可改变命运而倾其全力去灌输知识”的片面理念。让老师真正从课堂就是灌输知识、撕裂文本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当然此种教改不能只是自下而上,还得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摸索出一条适合孩子黏上阅读,勤于阅读,伴于阅读,同故事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孩子深刻地感觉到阅读就是牛奶,阅读就是巧克力、葡萄糖、维生素,更是阿拉丁神灯和启明星。所以语文科的老师要引导孩子在课堂的45分钟,除了获取知识,还可以体会到并总结出阅读的方法与经验,尝到阅读中使人愉悦的糖果味道、奶油味道、巧克力味道,千奇百味在品味阅读的糖果屋中都能尝到,而这样千奇百味的点不断链接、延续、平行、交织组成了生命的线符,这些线符下面或许是急流险滩,或许是万丈深渊,或许是万仞雪山,或许是世外桃源,或许是灯火阑珊,或许是缠缠绵绵,更或许是头梁高悬,挑灯夜战,但不论怎样,都是旅途那畔,风雨万水千山,滴滴点点,并不是苦不堪言,满是孤单,直线云端。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让孩子在课堂中真正长大起来,让他们觉得不只是阅读有其这样馨香诱人的味道,更让他们在成长中体会到生命本该如此美好,人生的酸甜苦辣皆是阅读的味道,文字中的故事原来就是青春年华里的芸芸众生的欢声笑语、泪湿青衫,只有播种希望,守护花期,才能收获幸福,分享幸福。例如,我在跟孩子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并不是只是让孩子读准22个字音、背诵这首诗就完事,而是让孩子在课前先了解陈子昂,为什么要写《登幽州台歌》,更是让孩子在广阔的阅读空间中亲自用皮肤去触碰文本,用感官判断和撷取文本中自己认可的营养,让他们通过阅读文本去跟陈子昂对话。陈子昂是“初唐四杰”之一,饱读经书,阅人生百态,为何在承载了多少风雨沧桑、战马嘶鸣、宏伟夙愿、厚重历史的幽州台上,向前见不到“古人”,向后见不到“来者”呢?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才发现他满腔抱负的千里马却遇不到赏识的伯乐,虎落平阳被犬欺,体会其怀才不遇、形影相吊、沧海一粟的渺茫、无奈与悲叹,还有诗人用浓缩的文字元素恰当而有力地表情达意的独特道行。真正让学生心甘情愿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从而提升阅读技能,丰富阅读素养。这不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吗?
其次,要在“听说读写”的课堂各环节中丰富阅读素养。中国汉字这一载体,是学生阅读信息、交流信息的基本元素,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文明因子。如我在同孩子学习李白的《送友人》时,让孩子在同文本的触碰中感知“青山横北郭”,不仅能看到山“青”的生机勃勃映衬北郭,更能感知山的“横”刀立马巍峨庄严,感知“白水绕东城”中“白水”的青映皑浪、击水声嘹;“绕”的情投意合,缠绵悠长。此地一别,只有孤蓬万里。点点文字,既有画面的色彩,又有流水的声响,层次交织,立体协奏,诗人从“一”拉大到“万”的时间和空间,当你放声一读让学生在老师有目的的巧设引导中通过“阅读”自觉地发现“景物的灵犀有情”的问题,提出“人生怎会有不散的宴席”问题,分析“青春和生命向来不是因为完美而熠熠生辉,而是因为前程或梦想,奉献或所迫而闪闪发光”的问题,最终找到了在阅读中解决怎么样地成长与实现怎么样的理想的问题,从而使自己从阅读中来,到阅读中去,同时也正是以这样的课堂活动为契机,他们会由衷地兴奋,找到了如何通过阅读得以鉴赏,来提高自己表情达意能力和素养。这样,当他们以后无论阅读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的时候,在跟每一个跳跃的文字触碰中整体感知,概括整理信息得以提升;潜入文字背后,驻足文字中氤氲的处处风景,包括不经意的永恒,风的踽踽独行,花的含苞怒放,雪的银装素裹,月的温柔缠绵;哪些地方悄怆幽邃,不可久居,哪些恶煞敬而远之,懂得曲径通幽,取舍自如,批判地吸收,健康地成长,老师只是他们中的一员,同孩子一同沐浴阳光,经历风雨;在老师的伴读下,久而久之,孩子在阅读中逐步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取舍,学会了批判,学会了继承,成就了发展,形成了阅读习惯,汲取了成长营养,获得了创新思维,用他们自己丰富的阅读素养帮助自己成就梦想,选择道路,承受挫折,怒放生命,书写青春,何其乐哉。
再者,在呈现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因龄施教”,拓宽学生阅读层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给出了每个年级段的学生总体要求,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根据你所教年级的特点,细化、分解每个学年,甚至每个学期语文素养的具体目标,这就如同你用手中的笔画出的思维导图,脉络分明,认真研究学生在阅读文本前后的变化与收获,细化过程,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细节。在拓宽学生的阅读层面上,老师引导和建议学生把课堂与课外,家庭与社会很好地结合起来,落实好精读、略读与速读,根据目标与要求,自己的成长阶段和爱好取向、心理特点进行灵活的取舍。让他们在读中积累、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交流与表达。在阅读中丰富素养,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总之,不论是古国文明全民阅读素养产生差距的主观因素,还是信息化时代到来导致碎片化阅读对整体阅读的肢解与撕裂的客观所迫,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同孩子们一道丰富自己的阅读素养是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