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3199)
我常常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我在努力探寻一条路,一条走进学生心里、走进他们心声的路,一条走进学生,就能触摸到春天的路。如下,我从五个方面探寻如何依据新时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
记得一名特级教师说过:人的本领,只有在身心无拘无束的状况下,方能体现出最好的水准。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观光旅游埃及金字塔的时候,做出推测:金字塔这么宏伟的工程,被设计得十分精密,各个环节衔接得如此完美无缺,建设者应该是一群欢喜的怀有一颗虔敬之心的自由人。如果是一群有怠惰行为和反抗心思的奴隶,能做到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薄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吗?自此之后,有研究者证明了布克这一推测。事实证明,在过分指导和严厉管制的地方,不要奢望有什么创造性的奇迹产生。
我想:儿童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他们需要一种自由的心境。有了无拘无束的自由,孩子们的身心才会自然地伸展开来,快乐有趣的学习活动才会真实而有效地发生。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呵护、优化、激扬儿童的这种自由天性,让儿童自主实践,自我成长。自由的心境,便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能有选择的自由和感悟的空间。可以更好地激励孩子们的成长,使他们能够成为他自己。
加缪说过:“自由洒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的机遇。”给儿童自由,这样,在孩子们童年纯真无邪的心灵上,就印下了斑斓的色彩。每个孩子都是一道风景,无论是华美的、亮丽的,还是粗犷的、洒脱的,或者是朴实的、真诚的……无论大小、长相,都有各自的优势,都能成才,都是老师眼中可爱的小苗,都是一道永恒的彩虹。
教学之余,不经意间看到《姥姥的剪纸》一文,里面有一句话:“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水危险,便用剪纸将我拴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三下五除二,就剪出一幅图样。”一个“拴”字,写出了姥姥那“神了”的剪纸本领,更写出了姥姥对“我”特殊的关爱——姥姥担心“我”游水,用熟练的剪纸吸引我、“拴”住“我”。由此,我想:我的课堂,该用什么来拴住学生?我在不停地思考、探究中渐渐明白——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熏陶。这样的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以熏陶的方式传递知识,关注的是学生的感受,而不只是知识本身。大音希声,大道至简,课堂教学应有这种境界:爱与教育给学生以无痕的熏陶。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学文、悟情、明理。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心入境。我常常思考:课堂上,我能让自己与学生身心入境吗?我能用“美妙动听的声音”“拴”住孩子们,让我的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走多远,当他们回首往事时,总能想起我和我们的课堂吗?我在努力实践!
一日,我让一位学生辨识多音字:“挑拨离间”的“间”怎么读。这位学生却出人意料地说:“和同学之间的间一样读第一声。”顿时,整个课堂哄然大笑。这位学生满面通红,不知所措。我故作镇静地看了看他,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口吻对这位学生说:“你还没说完,请继续往下说。”片刻之后,这位学生说:“同学之间不要挑拨离间。这句话当中的两个间字是一样的吗?显然不是,第一个读第一声,第二个读第四声。”此时,课堂上骤然响起热烈的掌声。在一片赞许声中,这位同学面带微笑地坐下了。由此我想: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错误时,从学生心理角度来想,他需要思考改正的机会,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给学生留下思考改错的时间和空间,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美国学者玛丽·罗研究显示,教师适时的等待,能够产生以下教学效果:(1)孩子们解答的长度和质量有所提高;(2)学习慢的同学有更多的参与;(3)学生使用更多证据支持论断;(4)更多的高级思维反应。
等待,看似一个细小的教学细节,实则反映了教师是不是做到了“心中的确有学生”,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不是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等待,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学会等待,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那时,你会发现有不一样的春天。
曾看过一篇小说,大概的情节是:有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待人真诚,积德行善,最后,他笑了。小说中有一段内容写道:“那个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宛如一阵温柔的风。风吹过,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种气息,香香的气息,你可知道,这气息是他身上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的名字叫作教养。” 我想:是因为他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教养的味道,所以他得到了世界的温柔以待。
于是,我在想,我以及我的学生们有没有在所过之处留下这种教养的味道?我想我的学生们都能载着七色的梦,把祝福送给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善待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所过之处留下教养的味道。
小时候,小学课本中曾有《回声》一文,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文中青蛙妈妈面对小青蛙的问题什么是回声,没有直接答复,而是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发一圈圈波纹,波纹碰着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头。指导它考察、打开思绪,高妙地解开了小青蛙的困惑。青蛙妈妈的做法让我有感而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要学会用投“石子”的方法,激发孩子们思维的“圈圈波纹”。
一次习作课上,我问学生一个问题:“生活中表达高兴心情有哪些方式?”课堂上一时安静下来,我知道孩子们此时也需要我的指导。我应该捡起“石子”,扔到孩子们思维之水中。于是,我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齿轮……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我紧接着询问学生:作者冯至是怎样表达心情的?学生们有的说:“我高兴极了。”有的说:“我的心也加速跳动。”有的说:“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有的说:“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抒发高兴心情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抛下的小“石子”开始在学生思维的湖水中荡起“圈圈波纹”,孩子们回忆的闸门被打开了,七嘴八舌,说得丰富多彩:“记得过年那天,妈妈给我买了漂亮的新衣服,我高兴得狠狠亲了一口妈妈的脸。”“我高兴得举着奖状在屋里蹦。”“六一,我们几个女生高兴得在教室里跳起了舞。”“我一高兴就爱大声歌唱。”“我一高兴就爱手舞足蹈。”听着孩子们饱含幸福和喜悦的表达,我知道了,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中,抒发高兴的心情时,他们不会只用“我太开心”了,还有许多种表达方式。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发散。
一石激起千层浪,做个爱读书、善积累的语文教师吧!积累的“石子”越多,适时投出,就能在孩子们思维的潮水中,激起浪花一朵朵,荡出波纹一圈圈。激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唤醒他们心中的那份温暖与善良。唤醒孩子们心中的语文情,教和学的幸福才会由此而生。
新时代的小学生,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思维张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期望置身不一样的课堂;希望老师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呈现他们的思维和想法;希望他人给予信任和肯定。他们是一粒粒种子,憧憬发芽长苗;他们是一只只小鸟,有梦想,渴望飞翔;他们是一个个花苞,期待绚丽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