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灿 古宇薇 雷启俊 杨柳(上海海关学院)
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创业理想的培育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和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国家创新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十四五”时期高校德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发展目标的重要形式。
但是,从最近公布的调查数据和相关研究看出,虽然当代大学生“为理想而创业”的比例最近几年逐年升高,但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的“商科化”现象还是引发了不少传统德育工作者的“担忧”——高校对创业理想培育的实践主导地位认识不足,创业理想培育的路径系统尚不清晰。因此,本文拟从主体性德育视角探讨和思考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的实践主导地位及其培育路径,以期能抛砖引玉,引起高校德育研究领域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实践主导地位及其培育路径的系统研究和深层次的思考。
创业理想教育“商科化”现象指的是:创业理想培育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而不是德育领域,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不少学者提出,创业理想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定位具有本体性和原发性,而创业基础、经营管理、金融财会等只起到提高大学生能力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功效,是创业理想教育的派生性功能和延伸性功能;要解决高校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问题,首先要让高校创业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位,从创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本位来理解创业教育的功能。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势头发展迅速,同时近几年创业理想教育的“商科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导致了部分学者对当代大学生不“为理想创业”的担忧。
但最近几年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给出了与学者们担忧完全相反的结论,当代大学生“为理想创业”的比例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逐年上升。麦克斯研究院发布的《202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三年内由2.9%上升至8.1%。中国人民大学2020 年7 月发布的《2019 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多数大学生因满足自身愿望、兴趣与实现价值相结合而创业;2019 年有超过75%的在校大学生具有创业意愿,超过25%的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较强。与2017 年调查数据对比,这三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前程无忧网的调查显示,35.9%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7.6%。
为什么在高校创业理想教育“商科化”现象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为理想而创业的人数不降反升呢?是创业教育“商科化”发挥了主导作用吗?全球化智库(CCG)的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高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为高校及创新创业社团举办的各种创业活动,比例分别达到22.58% 和17.15%,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仅以16.17%的占比排在第三位;另外,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实训活动、创业指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服务、技术测评服务也是高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占 比 分 别 为13.41%、11.19% 和8.42%。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以实践活动类型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是当代大学生接受程度最高的形式。在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过程中,创业教育“商科化”课程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并不起主导作用,相反,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
当代大学生“为理想创业”的比例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逐年上升,这个现象背后的主导因素是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而非“商科化”现象。高校近几年创业理想培育的实践也表明,积极情感的培育是创业理想培育成功的关键,培育创业兴趣又是积极创业情感培育的第一步且关键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兴趣是在情感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创业兴趣体现在对创业强烈的敏感、足够充分的好奇,并表现为急切期望投入创业的强烈愿望,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理想正是来源于此。
因此,高校德育理论需要重新认识创业理想培育的实践性特征和主导地位。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的培育需要教师通过创业理论知识特别是实践活动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创业理想,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强化他们的创业意识,培养健全的创业心理,塑造他们的创业道德、品质等,这些都对创业理想培育的德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探讨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路径时,需要结合当前我国大学拥有的资源、环境和条件,把握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与传统理想培育目标体系之间的关系,并遵循传统理想培育模式与路径相结合的原则,从主体性德育的视角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实践培育路径系统。
创业理想培育与传统理想培育体系最大的区别是,创业理想培育把创新作为培育的核心理念及竞争力。创业理想培育路径系统需要高校重新思考和定位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它要求高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并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融入高校可持续发展之中。高校在传授给当代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特别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积极进取心、创新意识、敏捷性的警觉、创业式的思维习惯、抽象性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激励与惩罚方法运用上,创业理想培育也与传统德育方法有诸多不同,创业理想培育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机制和措施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行动的学生给予支持,对成功者予以肯定,这与传统教育方法类似,对创业未能取得成功的大学生给予宽容和鼓励,而不是冷落和处罚。
波兰尼说过,知识只有通过“寓居”或内化于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创业理想的内容多数以“默会”的形式存在于特定的创业情景或创业文化之中,通过课堂教学往往没法教授,学生更不可能仅仅通过听几次课就能真正领悟和掌握创业理想的真谛。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往往受那些深深根植于创业文化的潜规则支配,而创业教育往往传达的是那些显性的社会道德和规范。所以,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投身到生活和创业实践中去分享创业的品质、标志、价值取向和认知体系,只有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才有可能形成创业的行为和习惯,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这种“默会知识”形态的创业理想知识。
实践培育路径关注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获得的真正有意义的哲学思考和有价值的创业品质。这种创业理想培育路径系统贯彻了主体性德育的内容,高校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比如与企业紧密联系校企互动,让学生走出校园,知名创业人士走进校园,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创新氛围;定期举办各种级别的创业理想知识体验竞赛等。高校在这些创业实践活动中要鼓励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在实践中体验创业环境中价值的多元化等现代鲜活多样的创业思想,让当代大学生在创业的实践中勇于面对新问题,敢于尝试新的创业方法,在创业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增强创业意识。
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业比赛、创业实习、创业见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接触创业、了解创业、思考创业。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拥有被社会、学校、家庭认可的优秀创业品质而带来的自信和幸福感。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运用主体性德育原则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重新搭建和构筑创业理想培育平台,用实践路径系统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理想,激发当代大学生形成优良的创业品质。
从主体性德育的视角思考,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的实践培育可以通过导向、规约、激励三种路径来重构与强化。
高校可以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通过目标导向、纪律规约、文化激励三种路径重构与强化创业理想的培育,在现有创业实践培育过程中通过重构和强化创业信念、创业意识的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创业目标。通过重构和强化纪律规约、文化激励等方法激发当代大学生对创业的情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重构认知模式与内在激励培育模式、纪律控制和教育培训方式,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重新认识个性特质与成就需要,从而树立崇高创业理想。
高校学生所处的时期是整个年龄段中生活压力相对较小、时间相对充裕、失败成本相对较低的阶段,因此高校学生也更愿意去尝试创新创业。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高校学生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包括个人经验、创业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层面的关注与支持。因此,高校应从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的主体性角度做足功课,争取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支持和融合,重新构筑创业理想的实践培育体系。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人才配套、设备配套、资金配套和政策配套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实践培育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例如设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从国家层面对高校学生投身创新创业予以认可和必要的支持,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予以相关税费的优惠和减免等;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引导高校合理整合社会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通过创业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形成持续的多元化投入体系,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创业理想实践培育路径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地方政府也可以从政策支持和资金配套两个部分着手为区域内高校大学生创业理想实践培育提供支持,如设立区域内的高校创新创业资金池,鼓励区域内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学生创业项目在本区域进行产业化发展等。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路径系统中最直接的支持主体,需要为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的培育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高校首先要加强创业理想培育实践主导地位意识,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理想实践培育的相关活动,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当代大学生和德育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次,要开放校内的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源的支持;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政内容,从创业理想培育实践性主导地位角度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孵化机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设立校友会创新创业基金或与企业联名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模拟仿真教学方面的应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体验;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公开课等手段,促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分享;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实战学习,鼓励学生开展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孕育创业理想。
创新创业是存在极大失败风险的活动,需要社会从更加积极的层面看待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对于成功的案例应当更加理性,避免夸大宣传,误导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价值观;对于失败案例,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宽容与鼓励,营造良好的创业理想实践培育氛围。
在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同时,需要做好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保障。比如,面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群体实施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补助等措施;设立心理辅导和引导基金,帮助创新创业失败学生重新就业或继续开展新一轮的创新创业等。
进一步完善和利用好现有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辅助设施,包括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非盈利的社会组织等。强化这些组织的思政意识,在这些组织的服务流程上植入创业理想培育的主体性德育内容,提升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实践路径全链条的辅助与服务水平。
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的实践路径系统设计,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哲学和心理的塑造上,都要贯彻主体性德育的原则。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需要相互支持、融合,重新构筑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的培育途径系统,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理想的实践主导地位及其培育路径系统的研究是一个完全崭新的研究课题,正处于探讨和起步阶段,本文所做的相关思考只能是初步探索,还有大量的研究急需调查、收集、整理、检验以及系统全面完整的归纳、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