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江苏省南京市小营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在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批注式教学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不仅仅单纯依靠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时间来进行教学,更多的是利用实质性的沉淀,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的培养,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素养。批注式教学强调以批注式阅读教学为媒介,打通课内外,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思索,深入理解文本,对话作者。
受实际课堂教学时长的影响,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养成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批注思考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和文本的初次对话。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采取简单的圈点勾画的符号批注方式,将所喜欢的字词、句子进行标注。符号批注,首先需要教会学生们如何正确使用批注符号。例如用“O”圈出应会写的字;用“△”圈出应会认的字;用“…”标记出文本中的好词等。这些批注符号都是阅读的好帮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为理解文章大意奠定基础。
当然,为了保证课前预习的踏实有效,教师更需要明确预习的要求,使用文字批注。除了简单的朗读课文、圈画字词外,教师可以设置“两个一”,即“思考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借助这样的抓手,引导学生有方向地开展阅读。例如,教师在执教《松鼠》一文时,课前预习留下了一个思考问题:“文中的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在预习时,就会有意识地关注文本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同时将自己的初步体验记录下来。“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在读文的初始阶段,任何问题都可以,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批注的意识。当然,随着年段的增加,阅读的深入,批注问题的质量则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在批注方法学习的初期,教师需要落实预习的检查,了解学生批注的真实面貌:学生是否有效利用批注开展文本初读;是否有学生存在阅读的障碍;批注的内容是否具有深刻性、创造性;学生是否通过自己的感受或经历来进行文本的对话理解;所批注的内容是否涵盖文本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具有创造性。有了这样的前认知,才能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步调,为课堂文本的交流做准备。
课堂中的交流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针对文本进行了批注,了解了文本的大致内容,同时提出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了解学生在预习环节所做的功课。更为关键的是,上课伊始,教师应留下相对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初读文本的感受和体验。在这样的交流中,切实让学生的自主批注落实。同时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也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逐渐明确学生针对文本的自读自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前所做的批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针对文本内容的认知程度,也要学会引领学生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在不断地交流和分享意见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批注更有深度,用“心”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并将阅读发现与心得体会批注在文本空白处。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时,学生利用批注的方式来进行文本的阅读,学生通过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来掌握批注这种阅读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在聚焦单元整体的过程中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经过整理可以发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呈螺旋状上升、循序渐进的趋势,但是每节课的侧重点又有所差别。比如,《牛和鹅》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批注,批注的角度、批注的方法,批注之后应该做的事等。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需要借助语文学习工具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验阅读思考的真实过程。《陀螺》是最后一篇精读课文,是前两篇文章的整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这篇课文中所用的语言更为精妙,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好素材。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教师应该将学生的阅读感受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充分分析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包括学生所做的批注,学生对语文存在的疑问等,顺应学生阅读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借助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去理解文本。
需要明确的是,批注只是一种阅读方式,该阅读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阅读行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借助良好的阅读行为,利用批注这个阅读工具来进行良好的阅读,最终是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服务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批注无疑是帮助学生深度阅读的工具。当工具成为学生的自动化行为,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举动时,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仅仅依靠教师在课上针对文本的分析,针对具体批注的讲解是不够的,只有学生掌握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对于阅读的帮助,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主动阅读,深度思考。
在课堂交流过后,教师势必要进行课后的拓展与延展。不妨思考一些具体的方式来支撑。(1)实施二次批注。学生经历了完整的预习、课堂交流之后,对于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已经到达了更深的层次,再回头审视自己在预习期间做的批注时会有更多的感想。在课后延展的时间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依据自己在预习阶段所做的批注进行二次思考或修改,考虑是否修改并说明修改的原因,明确一次批注与二次批注的差别,充分体现出学生在经过文本的学习后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2)开展积累迁移。课文学习完成以后,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基本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在文本内容的感染下,学生大多也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和想法。抓住这样的契机,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那他们就会文思泉涌,不仅可以升华学生的内在情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达到借读促写的目的。例如,在学完《陀螺》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童年中自己印象最深的游戏是什么,是如何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又收获了怎样的喜悦。试着写下属于自己的童年游戏的记忆。
不断练习学生自主批注的能力,能够加强学生对批注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得到阅读能力的锻炼,走到文本的深处。
在进行批注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出现重意轻文的现象。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批注时,总结出质疑法、解释法、欣赏法等诸多批注方法,但这些批注方法中只有欣赏法指向“文”,其余均指向“意”。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所采取的批注方法也都和欣赏法无关,学生在做关于批注的理解和汇报交流中,主要是以解释、质疑、联想等方法为主,对作者所表达的看法和意义进行深层剖析,针对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分析过多,而对于文本所采取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关注度不够。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采取批注式阅读法进行阅读时,很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现象,学生的着力点在文章的一字一句一段上,没有整体关照的观念,而教师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呈现出散在的点,也就是学生的理解是支离破碎的。
为了发挥批注的作用,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让学生摆脱其他要素对文本阅读的影响。教师需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批注,同时对学生的批注过程进行一定的干预,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批注能力,包括质疑、思考、阅读、编辑与表达等能力。鼓励学生采取新方法,从整体上进行文本内容的阅读与欣赏,了解文本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上的技巧,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出入文本,利用批注点进行阅读。另外,要深入文本,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处与细部,就必须让学生从某处有感悟的地方开始记录,从最初粗糙不成体系的想法,到逐渐明晰精细化的理解和吸收。
总之,在进行批注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交流、课后延展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明确批注的目的,掌握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在阅读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最终学会利用批注在文本中游走,提升阅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