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学理依据和路径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2020-01-09 13:10王兆婷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基础思政院校

王兆婷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职业精神与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即在一定的职业生涯中,积极地表达自己,从事某一职业需要的精神、能力和意识。根据职业精神的内涵,笔者认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所学专业,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职业理想,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职业道德,蕴含崇高的职业归属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科学的职业规划和勇挑重担的职业担当等精神品质,主要表现为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造精神和团结精神等。

一、职业精神融入高职“基础”课的学理依据和必要性

(一)在理论上具有同源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2019年4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4]可见,无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精神之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具有同源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职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思政课,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其对于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巨大作用,这是高职“基础”课应该守好的“一段渠”、必须种好的“责任田”。

(二)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融合性

职业精神是高职“基础”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深刻回答了“基础”课“三个问题”“五项教育”和“两种素质”的教学目标。把职业精神融入高职“基础”教学,要重点做好教学内容的融入。首先,要把职业精神全面融入“基础”课每一章节,融入“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内容中。其次,要把职业精神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民生,服务社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基础”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因此,“基础”课教师要结合高职的办学定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特点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既精通技术和专业,又具备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以职业精神为高职“基础”课铸魂育人提供价值引领

(一)以劳模精神引领高职学生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

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和整体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把劳模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5],这一科学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劳模的表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了方向指引,也是全体劳动者应当追寻的价值目标。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特别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6]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上多下功夫,用劳模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精神来教育和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勇于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把自己的职业规划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以此来报效祖国。

(二)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工匠精神是指不甘心于庸碌的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一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境界、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精神。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坚持执着、精益求精、集中专业、追求完善、一丝不苟、自我反省。从工匠的精神角度看,坚持是一个人的责任,卓越是一个人的追求,专注是一个人的风格,完善是一个人的使命,细致是一个人的境界,自省是一个人的修养。

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把“工匠精神”纳入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然而,当前的现实是,一方面,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高职扩招的任务;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为中小型私有企业,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不深,不想吃苦、吃亏,不想去生产现场,害怕加班;有些学生刚到实习部门几天就坚持不住,纪律意识薄弱。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在“基础”课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脚踏实地、自强不息,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百折不挠地对待困难、坚持不懈地对待改革创新、和谐友善地对待领导同事、乐于奉献地对待用人单位,进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浪潮中脱颖而出,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取得职业领域的更大发展。

(三)以创造精神引领高职学生勇于创新的职业担当

创新精神表现为倡导创新创业、锐意进取、勇于变革。中华文明历来重视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周易》中写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变通的理念,与中华民族在和平年代的危机意识和应变意识相碰撞,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革新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党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方向,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

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重要生力军,他们的创新意识亟待培养和加强。现有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中求‘稳’的就业价值取向重于求‘创新’、求‘创业’的就业价值取向。”[7]这就要求“基础”课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用创造精神引领高职大学生勇于创新的职业担当,自觉克服不思进取的思想惰性,增强改革创新的职业责任感,树立信心和勇气,大胆探索未知领域,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激励其抢抓机遇,成为新时代改革和创新的开拓者。

(四)以团结精神引领高职学生精诚合作的职业作风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合作,体现了大局意识、合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体现了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由于受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崇尚金钱等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产生了一些有错误的想法和观点,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只顾个人利益,忽略集体利益,甚至表现出精致利己主义倾向。把职业精神全面融入高职大学生“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职业精神、团结精神对大学生职业作风的引领作用,培养高职大学生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秉持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自觉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奉献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三、高职“基础”课教学中培育大学生职业精神的路径

(一)重组教学模块,使职业精神与“基础”课教学内容相融合

高职院校要实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与人才培养的精神性相统一,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政课作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必须以职业精神为主线,融入“基础”课程,贯穿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各章。以“基础”课2018版统编教材为例,内容包括绪论、六章内容和后记,它可以分为适应篇、思想篇、道德篇和法律篇,集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法律法规于一体,并根据内容界定了“角色转换,思考职业生活”“扬帆起航,坚定职业理想”“领悟人生,创造职业价值”“爱岗敬业,弘扬职业道德”“锻炼品德,提升职业人格”和“学法懂法,做守法职业人”。如新生入学,讲授“角色转换,思考职业生活”这一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使之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而且要帮助新生转换职业角色,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又如,讲授“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教学内容时,通过将理论讲授与职业体验相结合,着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其树立职业责任感。

(二)依托主课堂,使职业精神与“基础”课教学方法相渗透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培养人才十分重要、有效的阵地便是思政课堂,因此,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依托思政课堂,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职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主阵地。现有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将直接影响他们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发展前途。因此,“基础”课教师与其他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教育和引导高职学生制订习惯养成计划,确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持之以恒。比如,在“基础”课讲授绪论部分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写一份好习惯养成计划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系里的寝室美化大赛,教育学生在改造寝室的过程中增强个人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除传统的讲授方法外,教师还可运用案例剖析、课堂讨论、微视频、情景剧等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比如,在思想教育模块,教师可以讲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以及优秀职校生参加各类比赛的成长经历,引导高职学生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拓展空间,使职业精神与“基础”课课外实践相贯通

思政课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学科,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更要把职业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受教育、识国情、长才能、作贡献,形成正确的“三观”。例如,可以在开展“基础”课课外实践时组织高职学生到招聘会现场或者企业调查,举办模拟招聘会或者模拟法庭活动,还可以邀请地方政府和高校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优秀校友、行业模范、社科界专家、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兼职思政课教师来校开展讲座,用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让高职学生体验和感悟职业精神对职业人生的影响,引导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积极工作、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他们的忠诚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整合资源,使职业精神与“基础”课校企合作相融合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定性,需要更多教育资源的相互配合,只有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才能使职业精神深入人心,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可以依托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联盟,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实现思政课“进企业、进车间、进基地”,把职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在企业、车间、基地真正理解职业精神。现在一些高职大学生不愿意耐心地坚持实训,不能高质量地完成实训任务,而专业课教师更多注重技能训练,虽然有时也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但不够系统和专业,这时需要“基础”课教师及时参与学生的实训指导。比如,“基础”课教师可以协助专业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与专业课教师一起组织实训标兵评选活动,对那些在实训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精诚团结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自信,进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又如,“基础”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实习的感受与体验,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相互比较、及时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帮助他们加深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职业操守等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具体化、阶段化,争取与团队、单位目标协调一致,进而不断提升自己,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综上所述,推动职业精神融入“基础”课教育教学全过程,让职业精神入脑入心,外化于学生之行,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既能仰望星空,又能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猜你喜欢
基础思政院校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