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红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本溪 1170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依赖于科学的考评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考评机制为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了重要标准。科学的考评机制可以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成效,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保障机制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必要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广大师生积极性的有效调动,都离不开合理、完善的保障机制。
思想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显著特征。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三观”,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但纵观多数高校,大学生推优、评奖学金、入党、保送等方面只看成绩、学分、学术成果、为院系作了哪些贡献等,而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表现的调查与考核。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考评保障机制的构建必须突出思想性原则,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好第一道关口。
实践性是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主推的一个理念。无论是传统教学时期还是“互联网+思政教育”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一定的思想、理论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有效验证,才能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考评保障机制的构建必须要重实践,以促进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实效性。
实效性作为一种目的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探寻的,它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考评保障机制的构建。也就是说,如果考评保障机制构建不合理,不能实现其推动和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功能,那便形同虚设。
1.考评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基本都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法。但就二者占比而言,考试课多为3∶7或4∶6;考查课多为4∶6或5∶5,多数高校仍以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考试成绩为主,这就使得多数大学生忽视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课堂活动、实践任务、作业等的参与和完成。同时,就考试内容而言,多数高校考试题中强化理论记忆、理解的问题较多,实践方面的题型较少或是没有,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2.线上教学考评系统不健全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后,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线上教学。部分高校线上教学开展较早,考评系统相对完善;而部分高校则刚刚起步,只是借助一定平台的考评系统给予教师和大学生初步的定量评价。总结以上两种情况,它们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线上教学考评注重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缺少对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的考核,对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1.师资队伍专业性弱化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1]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存在专职思政教师紧缺的现象,但出于教学需要考虑,部分高校则是引进了非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思政教学任务,致使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下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受到影响。
2.经费投入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视度普遍提升,但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状况。在经费投入上,一是没有设立思政专项经费,二是思政经费投入不足,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1.增加学风测评
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开展高校学风测评是不可或缺的途径。高校学风测评指标体系可以制定二级指标制。一级指标包括学习表现、思想道德表现、日常表现3项。学习表现下设必修课成绩、选修课成绩、外语等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通过率、课堂出勤率及表现5项二级指标;思想道德表现下设政治态度、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志愿服务及好人好事、遵纪守法意识4项二级指标;日常表现分为宿舍卫生状况、集体观念与团队协作、校内外实践活动3项二级指标。对于班级整体考核或是学生个人考核都可以请辅导员、任课教师、部分班级干部、寝室长、学生代表等进行评分,最后进行加权计算。应该注意的是,学风测评非常复杂、烦琐,各高校要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有效开展[2]。
2.改革考试方式
鼓励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基础上,融入开放式个性化考核,侧重过程性考评。侧重过程性考评,可以增设免考机制,任课教师对平时表现优异的大学生给予免考奖励,然后公示、公布,提高大学生对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视。对于理论性强、难度较大的思政课,可以采取分段考试模式。根据高校实际,可采取两段式——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也可采用多段式——三段考或是月考,但不得以考代学。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同时,考试实施建议上机考试,实行题库制;试题题型多样化,要突出实践型题型。
3.多元主体评价
为了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引入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势在必行。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外,可以引入小组互评的模式。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或实践任务实行组员轮流负责制,组长对组员进行评价,或组员之间互评,最后按比例进行小组得分统计,计入综合评价[3]。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有效结合,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提高考评的公平公正性,提升教学实效。
1.健全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第一责任人制。由高校党委书记主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推进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中层管理人员讲思政课、听思政课制度常态化。其次,建立健全教学督导机制。由教务部门组织成立专家督导小组,深入教师思政课堂、辅导员素质教育课堂,督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再次,构建协同管理体制。高校领导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各类课程中,以协同效应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2.强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思政专职教师队伍一定要保证其专业化水平过关。更要不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以适应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同时,应加强校际间交流,在互相听课、评课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组成呈现出多专业、多层级的特性,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大学生“最密切群体”的积极作用,就要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尤其是党政方针、理想信念、思想理论等方面,不断提升其立德树人的本领。
3.增加经费投入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各高校应设立思政专项经费。一方面,用于思政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用于思政教师参与课题立项、教学竞赛、信息化大赛、论文发表等项目进行物质奖励,激励思政教师自觉提升科研水平,进而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科学的考评保障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领导、各部门协同努力,共同推进。本文在多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基础上,从“强思想、重实践、提实效”三个角度阐述了考评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分析了现阶段考评保障机制建设的不足,提出了完善考评保障机制的几点看法,希望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上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