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价值观研究综述

2020-01-09 13:10朱龙凤钱友莲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价值观研究

朱龙凤 钱友莲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 236015)

一、教师价值观的内涵

厘清价值观的内涵有利于解读教师价值观。克拉克洪(Kluckhohn)认为,价值观反映为人们追求活动的方式,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选择。罗杰斯(Rogers)指出,价值观会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以动态变化的方式而存在。洛奇赤(Rokeach)认为,价值观可以内化为个体的信仰,指引自身的行为,对不同的情境有一定的衡量尺度和标准,从而评判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举止。费瑟(Feather)指出,价值观是信息加工的产物,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徐华春、黄希庭、郑涌认为,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具有评价性、规范性和禁止性的功能,能够指导一个人的行动和态度[1]。由各位学者的概念界定可知,价值观对个体的态度、目标与行为具有导向与评判的作用。

目前,业界对教师价值观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教师价值观。李长吉探究教学价值观念的内涵[2],肖正德、李长吉以需要为研究视角分析教师价值取向的内涵[3]。王玲指出,教师价值观体现在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职业判断、道德规范所持的评价性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信念、理想和追求[4]。李欢欢认为,教师价值观受到一定的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影响,既体现了一般公民价值观的精髓,还反映为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职业特点[5]。

二、教师价值观的结构

斯普兰格(E.Spranger)最早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价值观,把人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六类[6]。陈兴邦从人生、道德、政治、婚姻与性、职业五个维度对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念进行研究[7]。学者陈爽、杨启富等从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职业观、生活观等方面对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进行研究[8-9]。彭行荣明确指出,青年教师科学价值观建设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具体标准、理想信念、治学态度、职业精神和个人修养等方面[10]。张凤琴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认为,单一类型的教师职业价值观较少存在,多数教师属于两种或几种的混合类型[11];他还对奉献型(蜡烛观)和发展型(发展观)教师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详细分析。谭予涵、盖逸馨从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职业观和知识观等维度对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进行研究[12-13]。李欢欢认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维度体现在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三方面[5]。于翠翠指出了教师价值取向的三个维度:社会心态、价值追求、人格特征[6]。

三、教师价值观的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教师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集中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历史回溯法几方面。陈爽、冀国锋在梳理价值观理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问题指标,从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职业观、生活观等维度构建调查问卷[8]。张凤琴在参考他人调查量表和问卷的基础上,确定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之后提出,提炼出八个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信效度[11]。盖逸馨的调查问卷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要分为基本信息、目前的工作及思想状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和对社会多元现状的看法等四个部分,简单易答[13]。杨隶瑛运用历史资料,厘清1949年后不同时期主流文化样态下(政治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教师教育信念的文化取向,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历史回溯法进行描述性研究和纵向研究[14]。

虽然学者对教师价值观的划分标准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大都认为教师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的,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教师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视价值观的社会意义,国外学术界特别重视关于教师在多元价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始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各界开始对价值观进行实证研究,以大学生和青少年群体为对象的研究最为丰富,以教师群体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梳理文献资料可知,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教师价值观进行研究:

(一)教师形象、角色、身份研究

刘旭东指出,教师根据自身需要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倾向性[15]。郑金洲认为教师应倾听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16]。靳玉乐强调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17]。学者田正平、卜玉华探寻教育实践的变革,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对应的教师身份[18-19]。盖逸馨探究了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辅人员、科研人员、行政人员、教学人员时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立场[13]。

(二)教师价值观的概述、现状、影响因素及建构研究

目前,教师价值观的研究以反思批判性为主,相关研究较少。朱玉琴对高校教师价值失范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20]。张凤琴在对中小学教师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探讨教师职业价值观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11]。李欢欢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构路径[5]。盖逸馨探寻不同历史时期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的演变历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阐释当今国内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建设的主要矛盾与现实困境[13]。

(三)教师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及资格标准的研究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教师群体的期望赋予教师价值观内涵一定的时代特征。相关的教师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及资格标准虽然不是以教学价值观为主题,但它时时刻刻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念与行为。涂怀京、吴全华从教师法视角分析教师的行为规范[21-22]。吴遵民、邓璐的教师教育政策视角和蒋媛媛的教师培训政策视角为教师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23-24]。张斌贤、李子江的资格证书制度视角和胡定荣的专业标准视角作为一种对教师的外在规范与要求,集中表达了社会对教师群体的整体期望[25-26]。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研究对象以大学生和青少年群体居多,以教师群体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教师价值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内涵、现状、重构途径等方面:内涵研究少而分散,缺乏规范的操作定义;现状分析“以偏概全”,以少数代替多数;重构路径大都宏观,不够全面。除此之外,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教学视角,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因而以教师价值观为对象进行研究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课题。

第二,学者对教师价值观的研究方法上,经验臆断、演绎推论多于实证调查,这在20世纪之前尤为明显。新课改之后,实践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不过,我国尚未编制出符合国情且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师价值观调查表。因此,编制规范且具有普适性的教师价值观问卷调查表或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思路。

第三,研究取向与范畴上,现有研究缺乏长远目光。教师价值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观念体系,其形成受到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所以,教师价值观的研究应考虑其“社会人”的属性,建立一个以教师群体为研究主体的独立框架,整体反映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构建教师价值观形成、发展与变化的理论体系。

第四,目前关于教师价值观的研究多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开展的,焦点集中在教育、教育目的及改革实践、教师教育等方面,缺乏全面、宏观的思维视角。因此,对教师价值观的研究应与国家宏观政策、法律体系、时事热点以及教师自身生活状态相联系。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价值观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的价值观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