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困境与对策

2020-01-09 13: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育人职业

徐 徐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媒体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多元媒体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感官的信息感知体验。然而,主流媒体边缘化、自媒体盛行导致的传播内容杂糅、核心价值消解等问题也日益严峻。在自媒体的引导下,大学生崇尚“多金、自由、轻松”的工作,排斥“劳动、务实、艰苦”的工作,传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以理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集中着大量从事一线生产的应用型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是自媒体眼中所谓的“辛苦”职业,对职业的偏见已严重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出现学生动员乏力、职业忠诚度低、实习倦怠、离职率高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本人职业认同感较低造成的。学生职业认同感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自媒体的宣传使学生形成刻板、符号化的职业认知。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职业认同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充分挖掘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并树立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一、职业认同的定义

职业认同由“自我”和“职业价值”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指个体对职业的态度、情感、看法、期望等方面的主观判断,另一方面是指职业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获得他人或群体的认可。因此,职业认同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并且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高,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结合职业定位发挥自身特长、优势,同时努力克服自身缺点、弱势带来的阻碍,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而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学生,往往对专业兴趣不高,无法发挥优势、特长,甚至无法完成学业。

二、自媒体背景下职业认同的现状

(一)“网络巴尔干化”现象严重,职业认知对立

“网络巴尔干化”由政治词汇“巴尔干化”(Balkanization)延伸而来,意指网络群体间的关系如同二战时期巴尔干半岛一样长期战乱,那里的人民敏感而对立。在自媒体时代,某些自媒体充分运用巴尔干式的对立,造成网络对立、骂战,从而博取关注和点击量[1]。这些个人主观色彩浓烈、充满个人偏见且缺乏依据的新闻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尤其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侵蚀着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对职业的认同。例如:那些从事金融、财务、管理等“高大上”的职业被高高捧起,而那些从事劳动、生产、工程的职业被无端贬损,造成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认同的割裂、对立。“巴尔干化”的职业认知使学生无法客观认知职业,形成片面的、极端的职业观念,不利于健康职业价值观的建立。

(二)“信息茧房”束缚,学生非理性分析职业

随着“网络巴尔干化”群体的形成,同一群体只能接受同质的观点和信息,这就使得个体乃至群体落入“信息茧房”难以自拔。“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是由哈佛大学哲学家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提出的,意指个体在网络空间中信息接受的倾向性、选择性和封闭性[2]8-9。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对于某些职业、岗位形成固化的、盲目的认同和向往,对某些岗位形成潜意识的鄙视和排斥,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对职业的未来发展时充满矛盾和疑惑,无法客观分析职业的优势和特色,最终无法扎根专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符号化的职业描述,左右大学生的选择

由于高中阶段对学生生涯发展的不重视及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通过网络了解专业情况。而部分网络自媒体为了引流而博取关注度,将职业描述夸张化、符号化,造成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片面、刻板,形成表浅的刻板印象,造成狭隘的职业发展认知。对职业存在符号化认知的学生,往往非理性地喜爱或者排斥某专业。对于前者,一旦发现该专业的劣势或者与其认知不同,往往会由“认同”转为“不认同”;而对于后者,学生一般会在初期选择转专业,如果失败则往往浑浑噩噩,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在本专业的发展和建设。

三、职业认同的发展策略

(一)构建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提高职业认同度

优质的育人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抓手。首先,在职业认同层面,学校要本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的优势,及时发现学生对于职业发展、职业认同的疑虑,通过谈心谈话、专业介绍、企业参观等帮助学生全方位地认知专业,不盲目轻信网络片面化、符号化的职业描述[3]。其次,要充分落实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机制,努力构建校内、校外的育人机制,通过行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实习、专业讲座、科研合作等,提供学生接触行业顶尖的机会,在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研发中实现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在耳濡目染中认同职业。再次,将以“生”为本放在课程设计、生产实践、学生成长的突出位置,实现教学、科研、实习、学生工作的相互贯通,给予学生更多表达、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实践、生活中提升参与度,感受专业的潜力,最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4]。

(二)大力开展校园媒体宣传,营造良好“认同”氛围

研究表明,认同分为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思想上的认同来源于彼此相近的感觉、观点、态度和价值观等,而实践上的认同源自彼此共同参与事务时在组织、安排、行动等方面的合作并且步调一致[5]。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认同”思维需要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实际的优势,挖掘校园典型,宣传优秀学生对学习、就业、职业发展的规划,为学生树立标杆和榜样。联合合作企业,宣传校企合作动态、生产实习见闻、行业发展趋势等信息,帮助学生实时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学生思想上对于企业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促进学生“认同”心理的形成,并由价值认同、理念认同、专业认同逐步向职业认同方向发展。在实践层面,通过企业实习、科研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行业的机会,并在解决工作的实际问题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认知专业,在获得感、成就感中寻找归属感,在劳动和协作中获得对企业和岗位的“认同”。

(三)培养“双师”型导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态度。只有教师对本专业认同和热爱才能带动学生了解、喜欢、认同该专业。此外,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研修、挂职、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知识完备、实践能力丰富的“双师”型导师。“双师”教师运用科学的职业规划将丰富的知识和阅历融入学生知识学习、科研探索、生产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认知专业和规划职业生涯。职业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了解本专业并将自身发展与专业发展相融合的过程。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校内就业指导老师、专业导师、班主任等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排解学生对于专业的困惑与迷茫。

(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

高质量就业是职业认同最本质的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积极开展精准、高效、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立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不同的阶段,开展精准化、个性化的咨询、帮扶,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抓住企业实习、校企科研等机遇,将专业能力和职业归属感强的同学吸纳到优质企业,实现学生身份向职业身份的高效转化和无缝对接。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将企业实际问题转变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通过开展指导讲座、政策解读、创业者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把握创新方向、开展创业机会。通过高质量就业和投身创新创业,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专业前景,认同职业价值,并内化为奋斗目标,实现应用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以高质量的就业强化专业优势,精准识别网络偏见和谣言,提升学生专心学业的信心,坚定学生扎根专业的决心。

猜你喜欢
应用型育人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