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 宋鸿沄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社会各领域都提出了挑战,考验着方方面面的应对能力,教育也在其列。遵循“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活动。一时间,线上教学及相关教学手段、技术、课程体系重塑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客观地讲,当下开展的线上教学的确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和一定的好评,这和广大师生及管理方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疫情中的广大师生倾注全部热情,教学端认真执著,学习端百折不挠,管理端全心全意。但随着线上教学的推进,问题也逐渐暴露。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对疫情后的学校英语教学模式、体系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基于问题意识,从体系建构的视角对当下英语线上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当前线上教学手段具有一定临时补缺的性质,换言之,线上教学作为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复学伊始,各方的准备,尤其是技术准备略显仓促,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好在各方及时调整,基本弥补了因技术问题带来的障碍,线上教学作为一种模式和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备。那么,线上教学的定位是“临时替代品”,还是日后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想到,这种线上教学模式的形式、内容和意义能否统一?这可能是目前线上教学整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基本问题的厘清与后疫情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密不可分,同时也是考虑体系建构时的一个先决条件。
如果把线上教学也视作一个自洽体系,那么教学端的教师无疑是这个体系能否自洽的一个重量因素。从疲于应对到游刃有余,是疫情初期高校教师们的写照。这中间就存在着对教师自我学习、再学习以及与时俱进能力的考验。初期主要是解决网络技术问题,各种学习平台怎么使用、各种聊天软件APP如何运用等。
这只是表象,处于线上教学体系中的教师真正焦虑的是自身能力是否能满足线上教学及其相关效果的认同。教师的责任心越强,其内在焦虑就会越大。比如,有些教师发现,面对着话筒和“熟悉的陌生人”突然不会讲课了,平时上课的方式方法大都失灵了,提供给学生的资料他们并不以为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心不在焉的学生越来越多等。所以,解决了初期的技术问题后,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如何扮演教和学的各自角色、达到目标等问题。
这是一个类似于成为所谓“网红”的过程,只不过教师希望自己成为“网红”最大的动力是吸引学生跟着教师制订的学习路线走下去。其难点在于,曾经同样是线上知识产品消费者的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变身为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而多数教师对网络“内容为王”的产品规则并不熟悉,依然按照从前传统的线下思维来建构当下的线上教学模式和体系,这就导致了“形式”和“内容”的脱节,“两层皮”现象由此产生,事倍功半的原因首先在于此。应该指出,教师只是此种教学模式和体系的参与者、执行者。
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指出,公共英语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必须由1.0 提高到2.0。蔡教授所指的“1.0”,是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英语语言知识;“2.0”则是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这就形成了“语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师知识结构1.0 到2.0 的升级思路。还应看到,从知识结构升级到能力结构,在升级中间还应该有“拓展技能”,即“语言知识+专业知识+拓展技能”。“拓展技能”的难点在于,要整合一切新老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并进行创新创造。技术只是“一张皮”,这张皮里所包裹的“内容”的不断创新,才是教师能力升级中“拓展技能”的核心要素。
目前的困境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1.0 的平台期,升级到2.0 很困难,从而导致拓展技能碎片化。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教学都要求教师的能力不断更新跟进。复合型能力的教师显然更具教学优势。网络是个放大器,它既可以放大优点,也可以放大缺点。线下教学不明显的缺点经过网络会产生放大效应。比如,电子教案是否足够优质,配套教学资料是否经过精心再编辑,拓展学习资料是否出自教师的精心挑选、有的放矢,线上讨论活动是否进行精心策划,实施的线上教学体系是否满足学习者的要求,最终,这一番忙活后是否有学习效果。而这一切的达成,第一靠精力,第二靠能力,尤其是具有创新特点的“拓展能力”。这可能是此次疫情期间教师线上提供知识产品时,感觉多少有点费劲和吃力的症结所在。
根据观察,教师能力结构升级可能会遭遇“瓶颈”困惑,换言之,有些线上教学和准备环节所要求的创新创造,可能超出了教师能力升级的天花板。这就要求管理方适时启动新一轮有针对性而又实用的教师培训,助力教学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完备。
鼓励大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是必然。自学源自个体学习动机的明确,而学习动机又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有专家指出,假如有动机,任何人都能学成一门外语。但结合此次疫情期间对英语教学实际的观测和反馈,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加之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换言之,英语学习者的确有自学能力,有些还很强,但针对群体而言,自学能力却又呈现良莠不齐的分散化、差异化状况。
通过近期对学生的访谈调研,笔者发现影响他们自学能力的因素很多。比如,学习动机不明确、英语基础薄弱、自律性差、英语兴趣不高、技术因素、家庭氛围等。在技术因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反馈,因为各门课都是线上学习,所以每天看电脑或手机的时间较长。比如,上课时登录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资料,看屏幕听教师答疑分析、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等,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导致视觉疲劳,使得线上教学中的自学环节打了折扣。这是一个不起眼、摆不上桌面的理由,但正是这个小因素,却影响了学生的自学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不止有英语一门课,还有很多门功课齐头并进,理工科学生的课尤其多。通过实际调研笔者发现,无论何种学习平台,其后台数据都可能出现不容乐观的现象,登录学习平台的学生越来越少、时长越来越短。即使在教师的督促下情况稍微好转,也基本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
这就回到了本文前面提出的问题:线上教学模式的形式、内容和意义能否统一。如果把线上教学的模式和体系建构基于“自学”,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目标,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那么很可能会事与愿违:目标未必达成,教师的辅助作用意义不大。于是,线上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意义完全脱节,退化成线上的形式化学习或自学,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这种基于某些平台,基本靠学生自学的线上教学体系设计无疑是失败的,学生也是不满意的。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必须起到主导作用。该作用的体现首先需要框定一个事实:在线上教学模式和体系建构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是主体,一切技术必须围绕教学规律取舍使用,而不能本末倒置,造成教师和学生围绕技术和平台旋转、被设计。在当前疫情下,大学英语教学要考虑线上的课该怎么上,怎么上效果会好些、学生会满意些,然后围绕这个教学构思去选取网络技术工具箱中的某些实用、好用的工具,服务线上教学,形成符合实际的线上教学模式。
技术是为预设好的教学构思服务的。不能倒过来,先有平台或技术,然后为了适应这个技术或平台去设计教学。为了“智慧”而智慧化,为了大数据而数据化,如果忽略了教学本质,技术也只能是空壳而已。教学模式的设计一旦成为技术的附庸,可能就会被压得变了形,跑偏了路数。
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将成为多数人的共识。线上教学虽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但也可以和线下完美结合,其定位该是辅助线下教学。未来技术很可能会和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并改变线下教学的方式、形态、组织和体系重塑。无论怎么发展,作为一门课,教师都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门课怎么上才是对的、好的。疫情期间正好给我们一个机会,静下心来思考大学英语应该怎么教、课该怎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