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 “工匠精神”的强化与实践

2020-01-09 12:43:20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职业院校

(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天津 30016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创新、追求卓越”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为培育大国工匠摇篮的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祖国输送建设者的要务,而教师是这一历史责任的实践者。为此将就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的强化与实践的话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原因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

在职业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直侧重崇尚的当然是“技能宝贵”理念,当然也有“3+2”分段、春季高考等教学形式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强调动手实践的教学班级还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升学班级,教育教学中往往是在“填鸭式”的不假思索的灌输和复制。固有的守旧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学生汲取的很“功利化”,就是简单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够完成习题或者加工出高质量的工件,以至于课堂中鲜有德育内容的渗透,更别提“工匠精神”的培育。从某个角度说,也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束缚,职业院校在实际运行中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的“工匠精神”素养鲜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培育情况和预期不容乐观。

(二)社会、家庭期待的偏颇

学校教育的质量往往依赖于家庭和社会的反馈,而当前社会大众看重的是学校培养了多少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升学有多少考入了高等学府,家庭更关注的是学习成绩的高低,社会和家庭等教育的合作者将“传道授业解惑”的初衷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逐渐的弱化为追求结果的成功。迫于现实的压力,作为学校教育的实践者,教师们更多是“流水线式”的完成一批批“高材生”的制造过程,而 “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却得不应有的重视。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和优化也更侧重于学识的累加,“工匠精神”教育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隔靴挠痒。

(三)教师自身认识的缺乏

教师既是教育的实践者,也是教育的汲取者。从在校接受系统性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到从业后业务的培训和研究,教师实现的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更新自我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教师自身与时俱进,迫切掌握新模式、新手段、新理念,而在教师们自身的职业提升规划中“工匠精神”培育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教师意识到扎实的学识是为人师的必要条件,远远的忽视了教师还有“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有的教师高呼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如何培养、培养什么、为什么培养却一无所知,仅限于对潮流的追崇,而没有实质的规划和实质的策略,这也充分的反应出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的贫瘠,以至于对学生教育的缺失。

二、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信仰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有它独一无二的坚定的精神信仰,一位教育工者更要有根植于内心的信念。支月英用实际行动感动着时代,为了山区孩子们能够得到基础性的教育,三十六年的无怨无悔,践行着一个人民教师应有的诺言,如今双鬓斑白,已不年轻的支老师历尽万苦,得到的是全国人们的尊重和崇拜。坚持一辈子潜心为人民谋教育,初心不变,工匠精神“敬业奉献”的品质被诠释的淋漓尽致。支老师经历,值得我们踏下心来,对标对表,深入的思考。

(二)“工匠精神”是一种执著敬仰

时代的高速发展,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更多人喜欢快餐式的生活模式,无心钻研、好高骛远、偷奸取巧,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使人多一些稳重、精益求精、卓越专注。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内容不仅仅体现在教书,还要注重人格品质的培育和塑造。教书,就应像匠人们打造高品质的艺术品一样,将细节与技艺巧妙的结合,倾注满腔心血,浇灌艺术精品。在讲究良心教育的当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似乎偶显矛盾,学生是严管厚爱还是宠溺纵容,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管的多了怕承担不必要的责任,不管就愧于自我的职业初心。其实,教师本来就是“红烛”、“春蚕”,是奉献的化身、是敬业的使者。教师自身强化工匠精神,可以通过踏实严谨的备课、推陈出新的科研、丰富多彩的教学、细致周到的管理、润物无声的教育等环节,要对职业本身怀有高尚的敬仰之情。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就应该有一颗专注无欲、享受孤独的心,与浮躁欲念的社会再见,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培育新型大国工匠。

(三)“工匠精神”是一种责任坚守

当今,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等各层面都在将工匠精神大力宣传和推崇,通过技能水平的精细化打造现代化制造强国、智造大国,这就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作为基本保障。政府投入资金制定政策全力保障这一项任务的落实。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勇担潮流使命重担,强化自身执着专注的职业信念。与时代同步,脚踏实地的践行这个时代的教育使命,心无旁骛的完成这个民族的复兴大业。教育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教师强化自身的工匠精神会融入学生、企业、社会、国家的内涵底蕴中。久而久之,一丝不苟、潜心笃行、卓绝创造的工匠品质内化于心、于血液、于骨髓,形成民族性的精神品质。为国家培育栋梁,为民族建设发力,这是一种责任、必须坚守。

三、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催生人人崇尚工匠精神和实践工匠精神的合力。社会的发展往往引领职业院校教育的规划和实施,社会各界在运营过程中应给予“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足够崇尚的地位,耳濡墨染的去营造大众氛围。

职业院校教师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服务的,社会氛围左右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内容,只有及时的调整更改教学手段和内容,才可以适应时代需求,优胜劣汰。

(二)畅通职业培养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解答,而且还担负着健康的身心、正确的职业观念素养、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俨然,教师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职业,职业院校讲究技能强国,所以教师强化工匠精神势在必行。

教师应打通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各环节,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个人发展规划的每一个阶段,教师不应只重视完成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实践的培养,还应该尝试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形成实质性的效果,追求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认同感。

(三)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校企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办学屡试不爽的模式之一。教师有效的参加企业实践也是增强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在企业接触企业工匠、生产实践、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够切身的体会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渗透,进而强化自身认识,弥补思想和教学实践中的不足。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学校为教师企业实践搭桥铺路,企业为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教师工匠精神的强化能够有效的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储备,避免职业素养的脱节和缺失。

(四)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职业院校对教师考核的方式和内容过于单一和片面,因此,强化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形成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实践教学等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性评估模式,激励教师积极主动的去汲取工匠精神的精髓。同时,在教学管理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教师在践行和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有效的奖励和优惠政策。教师工匠精神的强化能够有力的促进新时代制造产业的改造升级,为打造制造大国强国的目标提供有力的软性支撑。

四、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

(一)“工匠精神”影响教育的生涯

作为职业教育从业者中的一员,“工匠精神”贯通整个职业生涯。“爱岗爱业”、“忠于职守”使自己一直保持积极主动的教育激情,严肃认真决不懈怠的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将自己的工作当做终身事业来做。作为一名教师,学识是一方面,高尚的情操和素养也是为人师的必备条件,教师的言行无形的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在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要有强烈的“投入”“细致”“创造”等意识,用100%的精力去完成1%的事情,保持精益求精的韧劲。

职业生涯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认真严谨的对待每一件事情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教师培育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是自己的职业生涯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注细节重品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教育体系。

(二)“工匠精神”影响企业的兴盛

在时代日益进步的今天,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和内涵的竞争。企业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企业员工,从某个角度讲,可以说每一位员工的职业萌芽皆缘起于学生时代,这也恰好是接收讯息的黄金时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几年的学习生活,很可能会贯穿于一个人的终生,因为他们将来大部分时间是在依赖在校所学技能从事职业劳动。所以说,教师自身培育工匠精神对企业也会产生间接影响。

目前,部分企业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不断减成本、提效率,实现大产业化生产,却忽视了产品的外在品质和内在灵魂。阶段性畸形的竞争使市场的粗制滥造产品越来越多,最终市场也会淘汰这些“昙花一现”的企业。为了扭转我国制造业多而不专、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低的现象,企业必须注重内在文化的建设,高瞻远瞩,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基础源于学校的教育,校企合作能够为教师搭建培训和学习的平台,及时的将企业所需转化为学校培养方向,工匠精神的教育是每一个企业在生存、发展历程中必不可少的内涵底蕴。在纷繁复杂的商海,产品的更新迭代之快、种类的丰富广泛之多,不仅仅是企业之间人才物力的简单对抗,更是一种精雕细琢、潜心钻研的品质碰撞。

(三)“工匠精神”影响国家的建设

眺望国际舞台,军事经济不再是各国竞争的主旋律,民族精神、国民风貌、思想素质、文化传统等底蕴竞争步入行道,而文化传统的影响力优势极其的重要。

从古代“鲁班造锯”、“石磨与云梯”、“庖丁解牛”到当代“张冬伟焊接”、“周东红捞纸”,从“瑞士手表”、“德国汽车”、“日本马桶盖”再到中国的“高铁”、“港珠澳大桥”,无不在诠释创造的伟大,无不在体现“匠心”的独运。

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再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工匠精神”多次被政府高调提及,足见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和工匠精神在国家发展大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阶段,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冲刺,强国制造的每一个环节皆离不开工匠精神的锦上添花。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以及培育过程紧紧的关乎国家命运和前景,国家的未来需要有朝气的年轻人去创造。“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大国工匠的孕育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付出,强化自身综合素养,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们间接铺路搭桥。

五、总结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匠人,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新风尚。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既依赖于政府、社会、学校的高效作为,也依赖于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强化,通过“政府倡导、社会弘扬、学校孕育、企业实践”四位一体的纵向贯通策略,打造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的新模式。教师强化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将个人的职业规划乃至命运与国家发展宏图联系在一起,是每一位人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职业院校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