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成果包括落叶松温室容器育苗中控温、补光、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和造林应用各个环节,解决了良种规模化设施繁育的技术瓶颈,攻克了春季干旱所致的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关,通过水肥和光周期调控育苗周期由2年缩短至1年,显著提高苗木质量和育苗效率,干旱条件造林成活率超裸根苗对照80%以上,可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落叶松主栽培区推广应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春季造林延后,常规生产上应用的落叶松裸根苗由于萌芽和抽梢错过造林的最佳时机而导致造林失败。容器苗不受造林季节的限制、有效避免苗木根系在起苗、运输、定植时受到损伤,苗木质量好、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为春季造林赢得时间,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造林后没有缓苗期、生长快、缩短成林时间,对抗击疫情支撑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来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专项—落叶松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2017YFD0600400)。
完成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容器育苗和设施育苗已成为苗木培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也是改善苗木质量的主要手段。落叶松研发团队从2010年开始即针对落叶松育苗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持续开展落叶松优良品系容器育苗技术研发,分别在湖北、甘肃、河北、辽宁等省份开展落叶松设施育苗实践,系统研究了温室增温、补光、水肥调控等方法对苗木质量的影响,2016年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温室容器育苗技术体系,并且通过结合中国林科院林业所自主开发的的轻基质网袋容器苗设备(该设备生产的轻型基质网袋克服了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塑料袋容器所导致的窝根、穿袋、环境污染等问题,采用轻型农林废弃基质和可降解的网袋容器,造林时不需要脱容器),形成了有生产设备、有保障技术的专业化、设施化的落叶松优良品系容器育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落叶松苗木质量,也使落叶松育苗周期由传统的2年降至1年。目前,可达到年产落叶松优良品系苗木50万株以上,显著提高了造林后的成活率。例如,在2017年辽宁地区春季遭遇罕见干旱,当年裸根苗生产造林全部死亡,采用该技术生产的优质容器苗造林后成活率达到82%。
在2020年春季抗击疫情期间,为确保防疫和生产两不误,项目组通过远程帮扶,指导辽宁省清原县大孤家林场(落叶松国家级良种基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复工复产,采用落叶松温室容器育苗技术成果繁育优质落叶松苗木45万株,并以0.5元每株的价格全部销售,经济效益达22.5万元。保障了东北地区优质造林苗木的供应和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推动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疫情防控下充分发挥了林草科技优势助力春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