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珠江小学 俞 蕊
课堂提问需要讲究时机、技巧和方法,在问题的设计以及问题提出的情境上,在问题提出后的等待时间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馈上,都要有精准的设计与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开展数学教学,不能偏离“数学”本身,如果一味追求新奇巧,而偏离了教学中心,即使课讲得再热闹,学生再喜欢听,那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围绕当前的数学情境,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使教学向数学活动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指向以所学的知识点为中心。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更好地掌握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结,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密切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灵活掌握知识点。因此在实施问题策略的时候,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应把握数学知识间的共通点,使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的契合,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中做到“温故而知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通过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获得洞察、辨析、类比、推理和抽象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会获得提升。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基于多个反应问题实质的感性认知材料的累积,在这些材料中,将其中的实质联系进行归纳与抽象,进而形成高度概括的数学知识。也就是说,数学归根结底是从实际问题中发展而来,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萌芽阶段,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形象化的思维为主。因此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使学生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原型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有层次地将相关的数学材料以生活化的语言转化为数学知识。因此需要运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思考与探究的积极性,促成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擅长的方面分析和理解与自己实际相符合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认知理论中提到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并且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在生成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产生新旧认知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以顺应的姿态将新接纳的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形成新的认知,累积新的经验。
例如在设计《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问题时,我们在开始的设计中进行了如下问题的罗列。
问题:现在我要用火柴棒摆成1个三角形,需要用到几根火柴棒?
问题:那如果我要摆2个三角形呢?
问题:如果我要摆N个三角形呢?
问题:这里的N代表了什么呢?
在进行了一番分析后,我们发现在提问的过程中,我们直接引入了“N”这个字母,这样做可能会直接阻断学生自己发现用字母表示不确定数字的过程,因此我们对问题的设计进行了改进,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来设计问题。改进后的问题如下:
问题:现在我要用火柴棒摆成1个三角形,需要用到几根火柴棒?
问题:如果写成算式是什么样子?
问题:摆成两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
问题:写成算式是什么样子?
问题:摆100、10000个三角形呢?
问题:写成算式是什么样子?
问题:如果我要摆无数个三角形,你会如何用算式来计算?
问题:你在这里写的字母代表的是什么呢?
问题:那用3乘以这个字母又代表什么呢?
在第二次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未数目这个能力要点,引入了比较开放性的“无数”的数字,这样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思考中探索如何用其他的符号或字母来代替这个“无数”,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这两次问题设计在引起学生思维水平的层次方面明显是后者要好于前者。
教学情境论中提到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前,要为学生尽量创设足够的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考,使情境成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助推力。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合,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解决达到“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学习“分数与除法”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小红同学正好今天过生日,爸爸妈妈为她买了大蛋糕,要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呢?你会列算式吗?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回想你周围的事物,你能找到身边最大的和最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东西是什么。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就会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视角观察身边能够看到的事物,并且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开展探究,对面积的大小就会形成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生活的实践进行了有效的培养,并且形成了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需要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相应的反应,并且对一些问题要进行后续的追问,使知识的接纳可以形成延续性,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一个连贯的由浅入深,由简入难的过程,让比较浅显的回答通过追问变得更加具有层次性,并能引出学生创新性的回答。在学习《分数与除数》时,教师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数的知识点去进行解题。
教师:现在请看大屏幕,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1:11除以13等于十三分之十一。教师:请你来分析一下你的算式。
学生1:分数中的分母等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分子相当于被除数。
教师:第二题。
学生2:六分之五等于五除以六。
教师:解释一下你的计逄。
学生2:在一个分数中,分子就等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分母等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
教师:很好,通过你的解释我们了解到一个分数还可以用除法的形式来表达。现在这一题,被除数和除数全部都是字母。
学生3:a除以b等于b分之a,b不等于零。
教师:为什么b不等于零?
学生3:b在分母的位置,就等于除数,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能是零。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并没有直接给予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再次整理思路,将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了数学的相关概念,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问题的设计需要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调整,可以不断提升问题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实现课堂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