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丽 魏宇 王薇薇 赵淑娅 豆芳梅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透析室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80%以上患者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作为血管通路[1]。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2],但在长期血液透析治疗中反复穿刺易使AVF发生硬结、血栓、内皮损伤等,影响AVF的使用寿命[3]。因此,维护AVF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及透析质量的关键。远红外线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在维护AVF功能上发挥着巨大作用[2],现将远红外线维护AVF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延长AVF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1.1 远红外线定义与作用机理 远红外线是红外线的一种,是太阳光中不可见的一种电磁波,波长为5.6~1000 μm,其中6~14 μm的波长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在临床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由于人体时刻都在发出远红外线,波长在9.6 μm左右,与波长为5.6~15 μm的远红外线相重叠,人体是良好的远红外线吸收体。由于远红外线频率与人体细胞分子振动频率相同,所以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会使细胞分子振动增加,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作用机理发挥作用[5]。(1)热效应。热效应是指远红外线能量被组织吸收后可以使组织分子动能增加,引起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从而产生热效应,其能穿透皮下组织2~3 cm,保持皮肤温度恒定于38~39 ℃,使组织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由于远红外线照射温度恒定,避免了烫伤危险的发生[6]。(2)非热效应。远红外线存在一种非热的生物学效应,增加局部组织中一氧化氮的生成,通过一氧化氮路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通过诱导血红素加氧酶1(HO-1)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减少因炎症反应造成的血管内皮增生;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抑制新生内皮细胞增生,保护血管内皮。
1.2 远红外线治疗仪使用方法 远红外线治疗仪使用时,需充分暴露照射部位,治疗仪与照射部位保持20 cm距离,每次照射时间为40 min,照射频率为每周3次。由于远红外线能量低,必须坚持一段时间照射后才能显现出较好效果[7]。
1.3 临床应用 温文[5]指出,远红外线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应用,如消炎、镇痛作用,促进组织再生与修复,消毒灭菌。可见,远红外线具有促进健康、治疗疾病的作用。
2.1 远红外线对AVF围术期的维护
2.1.1 促进AVF成熟 AVF成熟依赖于血管重塑,使得管腔扩张,管壁增厚。此过程中血流量的改变会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最终导致AVF成熟不良。远红外线一方面利用热效应,使血管扩张;另一方面利用非热效应减弱氧化应激,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减少内膜增生,改善内皮功能,有效增加AVF血流量,促进AVF成熟。Lin等[8]研究结果也证明,通过远红外线照射AVF 3个月,成熟率由76%升至90%,可有效避免增加血液透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及费用。
2.1.2 提高AVF手术成功率 有研究指出[9],解剖结构不合适(动脉直径小等)、肥胖、高龄、女性等危险因素可以导致早期AVF血栓形成,严重影响AVF使用寿命。采用远红外线照射可减少炎症反应,避免因炎症造成管壁增生,可明显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的弹性及内径。有研究指出[10],通过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的弹性和内径可以将AVF手术的成功率由65%升高至92.6%。王琦等[11]研究也发现,远红外线对轻中度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弹性和内径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是对重度狭窄疗效欠佳。因此,对AVF早期干预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再次手术或建立其他血管通路风险。
2.1.3 提高AVF首次穿刺成功率 冯亚男等[12]研究证实,通过给予患者AVF手术前1个月及术后4周每天2次远红外线照射瘘侧手臂,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AVF血管血流量增加,内径扩大,可将AVF首次穿刺成功率提高到97.1%,在减少再次穿刺痛苦的同时也减少了穿刺针对瘘管的损伤。
2.2 远红外线对AVF常规使用后的维护
2.2.1 增加血流量,提高透析效率 良好的血流量是AVF成为主要血管通路的原因之一。严贺等[13]观察发现,AVF血流量<500 ml/min和血流量>500 ml/min在半年内的生存率显著不同,分别为13.6%和92.2%,所以AVF血流量可影响其通畅率。徐静[14]研究发现,经过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可明显提高AVF血流量。通过远红外线照射,其热量能够直达皮下,加速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速,提高AVF的血流量,保证透析充分性,提高透析效率[15]。
2.2.2 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存质量 血液透析是一项持续性治疗,需要长期反复穿刺AVF,容易导致血管硬化、瘢痕形成等问题[16],穿刺时增加了患者痛苦,还有可能导致其焦虑情绪的发生[17]。有研究发现[18-19],远红外线可增加AVF血流及新陈代谢速度,消除微循环和组织中的异常代谢产物,同时远红外线通过共振作用,可以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达到消除炎症的作用,也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缓解神经末梢压力,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感。此外,远红外线还能促进穿刺处皮肤生成有利的生化、生理反应,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增加皮肤细胞修复、再生能力[23],便于穿刺的同时减轻穿刺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存质量。
2.2.3 加快皮下血肿消退,缓解血管压迫现象 AVF穿刺时,由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穿刺失败、压迫不当等原因,可造成瘘侧手臂发生皮下血肿,既损伤血管壁,又压迫血管,若处理不当,可减少血流量。有研究指出[20],远红外线能够治疗AVF的皮下血肿,其非热效应可以使细胞内水分子发生振动,激活细胞,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其热效应可使组织内的血管扩张,加速微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皮下淤血及血肿的吸收、消散,解除血管压迫,提高AVF通畅率。
2.2.4 预防瘢痕形成,便于穿刺 因长期被粗大的穿刺针在有限的范围内反复穿刺,加上糖尿病、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使穿刺部位容易形成瘢痕,不仅给护士穿刺带来困难,还会出现止血困难、易感染等危险,增加患者痛苦[21]。远红外线放射出的特殊波段能量能被皮肤吸收,加速局部微循环,增强创面组织再生与修复的能力,这样有利于避免瘢痕形成及淡化瘢痕[22]。有研究发现[23],远红外线能够通过加强自噬小体的活性,抑制相关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瘢痕形成,减轻穿刺阻力,增加穿刺成功率。
2.2.5 防止感染发生,延长AVF使用寿命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营养不良,皮肤瘙痒、过敏引起抓挠,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原因,易造成穿刺部位皮肤破溃、感染,严重影响AVF的使用寿命[24]。毛伟君等[25]研究结果显示,远红外线治疗组AVF的感染率(2.99%)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20.15%),可能与远红外线降低局部组织血管的张力,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有关,从而预防及控制感染的发生,维护并延长AVF的使用寿命[26]。
2.2.6 减少血栓形成,保持瘘管通畅 长期反复穿刺血管可使管壁损伤后没有足够的时间修复,极易造成血管内皮纤维增生,导致管腔变窄,再加上糖尿病、低血压等原因,极易导致AVF血栓形成,严重者阻塞瘘管[27]。有研究证实[28],远红外线可有效降低AVF血栓形成的风险。远红外线通过提高照射区域的温度,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一氧化氮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刺激血管壁受伤部位内皮细胞的再生等,从而发挥维持AVF血管通畅,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29]。
AVF的生命周期可分为5个阶段,第4阶段的持续临床应用阶段是最期望的阶段,但是随着AVF的使用,其可能会在第4阶段和第5阶段(功能障碍)来回移动[30]。因此,尽量延长AVF第4阶段是医护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远红外线是一种无创且方便的治疗方法,利用其热效应及非热效应对血液透析患者AVF进行维护。通过坚持规律照射不仅能够提高AVF手术的成功率,加速AVF成熟,还能够提高AVF血流量,减轻患者穿刺疼痛感,大大降低AVF并发症的发生率。加上远红外线治疗仪的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性高,建议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但是,远红外线治疗仪使用过程中,因其穿透力低,照射时需充分暴露照射部位,在血液透析结束前30 min停止照射,以免影响压迫止血[31]。目前,对我国AVF的维护大多在医院进行,但透析患者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度过的,所以笔者认为在今后AVF维护中应加强AVF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在家的时间自行采取措施持续维护AVF,预防并发症发生,延长AVF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