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悟的“点”落在语言实践上

2020-01-09 10:15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王庭芳
天津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顶针翠鸟喜鹊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庭芳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教材的关键点,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下面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三年级教材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一、从标点符号中感悟特殊的感情

标点符号具有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功能,它能使语言更形象生动,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第八自然段4次运用感叹号,这四个感叹号到底要表达小女孩此时怎样的强烈感情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多次出现的感叹号,问学生,你能从四个感叹号中读出小女孩内心的什么?然后用引读的方式,如:小女孩(急切、难过、绝望……)地叫起来:“……”,读出小女孩看到幻象后的渴望、快乐、害怕、焦急和乞求等强烈的情感。

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这篇课文中,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对话及对话中使用的标点符号很有特色,教学这一环节,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文,画出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对话,重点抓住“?”和“!”,让学生体悟内涵:在这简简单单的“鹊鹊鹊”中,你们听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接着播放喜鹊的叫声,让学生配上动作表演朗读、角色体验,以此方式渗透喜庆、吉祥、好运的喜鹊文化并引导学生感悟喜鹊阿姨问的语气和喜鹊弟弟能答出问题时的快乐心情。

二、从特殊的词语形式中领略语言的魅力

(一)“形容词连用”的词语形式

多个“形容词连用”这种词语形式在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中多次使用,如: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等。这样的语言形式,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被描写的事物也更加生动立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插图或影视作品想象“幽深的雾蒙蒙的”场景,接着出示WIFI信号强弱图片,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树林幽深、看不清的程度逐渐加深。再让学生读文找出类似这样的句子,删减连用的形容词,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最后出示仿写练习,在交流分享中感悟形容词连用这种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修饰语+动词”的词语形式

修饰语是修饰句中其他成分的字、词、短语等。如“飞快地跑到操场上、快活地游来游去”中的“飞快地、快活地”是修饰“跑、游来游去”的。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这一课中,有很多“修饰语+动词”的句式,主要分布在2~10自然段。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抓住关键词“高明”,再细读全文,引导学生找出修饰“爬”的相对应的词语,如“缓慢地”“诡秘地”“匆匆地”“急火火地”。通过删除“修饰词”对比朗读感悟,不仅要发现两者的不同,揣摩这些词语的作用,还要回归文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体会,描写时动词前加上“表示程度的修饰词”会让读者如临其境,仿佛看到一只偷枣时小心翼翼、偷枣后快速离开现场的聪明的小刺猬。

(三)“连续使用动词”的词语形式

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第四自然段描写翠鸟捕鱼的画面,是训练动态观察与动作描写的最佳范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翠鸟捕鱼动作的迅速以及翠鸟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更要学习作者观察与描写连续动作的方法。怎么教学呢?

1.让学生读文圈画并交流表示动作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冲——飞——衔——站——吞),学生根据板书复述翠鸟捕鱼的过程。

2.引导学生找出“一下子”“没一会儿”等词语,体会翠鸟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

3.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用“动作分解法”来描述,就是把连续的几个动作一一分解开,选择合适的动词把每一个动作写清楚,再将分解的动作连接起来。

4.对比阅读菁莽的《翠鸟》,出示描写翠鸟动作的句子,明确两则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用上比喻句式练习,迁移运用。

6.思考课文为什么不学着作家菁莽用上比喻的写法,从而明确课文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写出当时最直接的感受,所以比较口语化。

这种慢镜头似的写法,不仅更能体现作者对人、对物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将事物写清楚的重要法宝之一。

(四)“拟声词+间接描写声音的词语”的词语形式

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除了使用许多直接描写声音的词语(拟声词)外,还使用了“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等描写声音的词语。这些词语的教学可渗透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上课伊始,出示描写声音的词语,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受哪些是风声,哪些是水声,哪些是小动物的歌声。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可结合课后第三题,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声音,播放微风、大风、狂风的音频,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轻柔”“轻快”“呢喃”的感觉,通过听唱国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充满力量的、雄伟的声音”是这样的。

感悟了描写风声的词语后,教师归纳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关注“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唧哩哩”等拟声词,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积累的类似的词语;然后联系生活体会水声的美妙,感受语言的生动。最后链接叶圣陶的《瀑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感受瀑布的神奇与壮观,进一步体会大自然水声的美妙与丰富,领略生动语言的无限魅力。

三、从顶针句式中品悟表达的独特

顶针是一种新奇有趣的句子表达形式,即每句话中上一句话结尾的词语是下一句话开头的词语。《大自然的声音》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就是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写的。

“语文园地”中也安排了这一项内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出现“顶针”这样的修辞术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教学:先引导学生自主读句子,在读中发现“顶针”句式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说说已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积累的类似这样句式的句子。最后播放歌曲,让学生自由想象,根据语文园地中“泡泡语”的提示补充完成练习。

这样的教学层次分明,稳步推进,先引导学生发现写法,再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感悟和体验,最后在想象说写中学习表达,感悟独特。

四、从称呼的不同中体验情感的变化

称呼里面大有文章,古今中外,无一例外。称呼所表达的情感因场合、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中,“我”对刺猬的称呼从“那个东西”到“那个家伙”再到“聪明的小东西”,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三句话,感悟作者称“那个东西”时,比较平淡,不带感情;称“那个家伙”,就显得比较亲近了;而“小东西”一般是亲昵宠爱的称呼。

提问学生如果把这几种称呼都换成一种是否可以?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聚焦“小”字,创设情境问学生:“平常你调皮捣蛋了,爸爸妈妈也会笑着对你说什么呢?学生马上说:小调皮、小淘气、小坏蛋……”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我”对小刺猬由“惊讶”到“好奇”再到“钦佩”的情感变化。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让学生在行之有效的语用实践中逐步学会如何去读,如何去写,在语感培养的基础上逐步落实语用实践,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猜你喜欢
顶针翠鸟喜鹊
你真的认识喜鹊吗
翠鸟
顶针 下
顶针 下
顶针(上)
喜鹊
翠鸟
家长切莫学翠鸟
银顶针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