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 孙云泽
戏曲有几千年的历史,种类剧目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它是把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文学、语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中。戏曲从剧本的立意创作到台词的斟酌、唱腔的演唱、手眼身法步的表演、舞台的布置、道具的使用、乐队的伴奏以及延伸到对观众的感染及教育,无不体现了它的深厚的德育、艺术、文学、实践探索等方面的承载功能。这与核心素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我们在戏曲进校园的工作中,必须抓住那些最能体现核心素养的部分,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与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有效结合。
戏曲往往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传统戏曲中有大量篇幅的爱国孝道、机智勇敢、反抗封建、追求自由生活的作品。如京剧的《岳母刺字》一出戏,就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四郎探母》中,杨四郎与母亲相见一出戏就是很好的尊老孝老教育;另外如穆桂英的勇敢、诸葛亮的机智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充分挖掘戏曲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情节及片段进行学习,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
不管是唱腔的演唱还是身段的表演,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训练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长期有毅力地坚持训练。这在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慢”的特点,与当下浮躁的快餐文化和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恰好能够让现在的青少年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沉稳、专注的性情。
戏曲讲究“传、帮、带”,这恰好与我们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建立合作小组,以老带新、以大带小,在同学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可以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同时,戏曲是群体艺术,在台词对答、对唱、对打的表演中,在剧目的排练演出及活动的参与中,都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所以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共同合作、共同进步等品质与习惯的养成。一些剧目如《锁麟囊》的仗义相助和知恩报恩的故事本身就是诚信互助的精神品质的体现。在戏曲的学习中学生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地创造尝试,也培养了勇于探究的品质。
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剧本从古典诗词、民间歌谣、说唱文学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结构严谨,语言用字精练,或具有诗词讲究句式、平仄等格律化特点,或具有民间语言的晓白简练等特点,具有和谐严谨、气韵生动的文化品格。学生在读剧、编剧、演剧中不断地体悟,不断地升华,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人文熏陶。
中国戏曲不管是取材上还是表演上,都注重从中国传统人文经验和文化命脉中汲取营养,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精神,这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在学生学习作品的选择上要始终体现尊重个人、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和幸福的基本点。
戏曲属于艺术的一种,所以审美的体现在戏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音乐方面的唱腔美、韵律美,美术方面的服饰美、装扮美在戏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艺术课程有效地把戏曲中的艺术知识、技能与积累起来,增强学生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这与核心素养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完全吻合的。
中国戏曲包括唱腔、表演、器乐演奏等元素。其中戏曲音乐来源于民歌、曲艺、舞蹈、器乐等多种音乐成分,本身最能体现音乐性和舞蹈性,这就决定了它具有节奏、韵律、和谐之美的特点。中国戏曲有三百多种,每种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与伴奏技巧,通过演唱中发声、吐字、变换腔调、气息的运用等一系列的变化来表达情感;通过器乐的伴奏和开场、过场音乐,配合舞蹈、武打、表演等,烘托、渲染舞台气氛,表现人物情绪,形成戏曲器乐的一种特有审美。在戏曲音乐的选择上,应该以下两种为主:一种是朗朗上口、家喻户晓的作品;另外一种是富有腔韵特点的作品。通过音乐教学中唱腔、身段、表演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演唱的过程中受到美的感染。
戏曲艺术同样具有较高的美术审美价值,其中包括剧情及戏曲人物的勾画、脸谱的描绘、服装的穿着、背景的渲染以及形形色色道具的制作等基本美术元素。特别是在服装的镶边花纹及戏曲脸谱的勾画方面,每种颜色、每种图案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和戏曲情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标准,而且代表着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共同创造出来的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的智慧结晶,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学生通过美术教学中绘画、化妆、舞美、道具制作的学习,体会这些美术元素的运用,感受戏曲艺术中的造型美、服饰美、色彩美、装饰美。
传统戏曲背景的布置、道具的制作、脸谱的描画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和美术课、综合实践课等的剪纸、粘贴、缝制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绘戏曲故事、画戏曲脸谱、做戏曲道具、制戏曲背景等。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实践创作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术改造的能力。戏曲讲究精、气、神,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学生通过长期学习身段和表情技法的“做”,和融合中国传统武术及舞蹈技巧的“打”,与体育等课程有机结合,则有助于培养强健的运动体魄,并可在坐、立、行等方面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当代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而虚拟和想象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往往通过动作的模拟表演来表现刮风下雨、穿针引线,通过舞台背景道具的使用、场次的转换来表现时光流逝、季节变迁。正如所说的“三五步行遍天下、眨眼间数年光阴”。如《拾玉镯》中推门、喂鸡、穿针引线的想象全是依靠演员的动作让人产生的一种联想;《三岔口》一出戏明明是在灯光明亮的舞台上,但是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表演,却让观众觉得仿佛是在漆黑的夜里。通过戏曲的学习,使学生在表演和欣赏过程中突破舞台对时空的限制,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思维,并且感受到以虚为实的中国传统美学。当然,戏曲种类剧目繁多,又经过几千年封建扭曲及演义,不免存在着封建迷信、封建道德、低级趣味、丑化病态等问题。我们也看到,多数学校在戏曲进校园的过程中还是以动作及唱腔上简单的模仿为主。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在戏曲进校园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抓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部分,把最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引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