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世国
(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 辽宁·鞍山 114200)
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念,只把功能限定在知识的获取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与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很大差异。现代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主动精神以及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地理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全民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地理教学规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正确理解评价环境观、资源观、全球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基本观念,形成较全面的人地关系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观念、理论不断地产生,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思想观念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不能只停留在原始的起点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新观念(环境观、发展观、全球观、人口观等)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跨世纪的建设者。从自我做起去感应环境,做出正确的选择,地理教师应首先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以便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我国目前的教育方法,一向以传授知识和统一管理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实际教学中重视统一化管理,忽视了个性化的多种形式学习;注重讲、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及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到过于单调、枯燥无味,更谈不上学习地理的兴趣。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有行为的趋向。因此,教师讲授地理知识要体现“抓住大纲、灵活多样”的特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能力,既增加了德育、美育的教育,又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
(1)课堂教学要注重地理阅读、地理图解、地理信息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加深对本课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原理、规律给予应用,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地理预测等。
(3)课堂教学应注重实例教学。实例教学不仅促进学生对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解决某一问题的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地理能力。例如讲授“影响工业布局的条件”、“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等,教师应不拘于课本,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自我总结规律,然后教师小结。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理解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或者自己寻找道具)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组织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讲解星座时可让学生制作活动星图;讲解中国政区和中国地形时可让学生制作简易中国政区图、地形三阶梯图;讲解环境的知识时可让学生制作地理学报。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影响人类活动,从而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教学中,讲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而且能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从而掌握怎样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明确这一点对了解地理事物及要素的性质,物质运动、转化、演变的规律,以及利用、保护各类地理系统、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具有深远意义。
例如:在水资源的利用中,建水电站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影响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我国三峡水电站的建立,对生态系统造成哪些影响?有哪些的效应?应当如何评价?再如讲述地质构造时,使学生懂得不同地质构造与矿产之间的关系?对采矿业有哪些影响?与城市建设有哪些影响?我认为,重视地理教学的应用特色是走向素质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实践证明,教学的多方位刺激,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感到形象、逼真,并能促进积极思维。通常所说的多方位刺激,指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动手等诸因素两个或两个以上综合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看的较为直观;听的较为明确;动手练的较为透彻。例如:讲述感性地理知识的同时可利用计算机、电视机、录像片、幻灯片、投影仪来演示,使声音、图画、动画结合在一起。讲述月相变化、太阳日、恒星日、日食、月食都可以用演示仪来演示,或叫学生动手操作。应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多方位刺激,它具有表现能力强,学生参与能力强的特点,并能够接受教学结果的反馈,是地理教学中值得研究的手段,对地理教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地理观念是指人们对地理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它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已不是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发挥学生的地理技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生存在环境中,并作为环境的中心事物而存在。中心事物的行为,动态直接影响环境的发展变化。而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净化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这就要求人类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通过人类活动的自身控制来使之协调人地关系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有计划、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要树立环境观,正确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和后果。
同时,也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从环境中获得物质、能量,说明环境可以作为资源为人类所利用,因此环境是有价值的。当然人类活动又把废物排放教到自然界中,如果没有对环境的合理保护、净化,那么我们的环境只能是暂时的。要求学生敢于用法律、政策、道德等手段与违反环境的行为给予禁止和制裁。要使学生建立环境价值观念。要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爱护森林、保护草地,尊重自然规律。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发展中起了决定的作用。发展经济与利用资源是分不开的,但是不是发展经济就可以毁灭性地利用资源呢?联合国已向全世界发出呼吁,要在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的需要,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为前提。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三大方向:
(1)经济发展与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不发生矛盾。
(2)正确的人类活动可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经济发展。
(3)我们要与子孙共同享有资源与良好的环境。
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制约性,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战略。
国家的发展,乃至整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自然资源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地理位置又具有一层不变性,因此地区的发展,国家的兴盛与国际间的合作是分不开的。地理教学应强调这种全球观,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位置于全球的经济浪潮之中,互通有无、互相受益的原则来发展各国,各地区的经济。
此外,不单单是发展才具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具有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例如: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和臭氧层的破环,更威胁着人类。
要树立全球整体意识,充分认识世界各地优势与差异互补在地区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少不了中国的参与。
自20世纪初以来,世界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0世纪三十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达到了人类历史的高峰。人口越多,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也就越多,然而,自然环境稳定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为了保证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自然资源,我们也必须同时树立人口观。在地理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以我国为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将近占世界人口的数量1/4,使得我国土地等各项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名次中排在较后的位置。为求得如此庞大人口的生存,不得不扩大加深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这种以牺牲自然资源来换取暂时的人口生存是不合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由于人口过度增长而引发的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医困难、就业压力大、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正确认识与评价我国人口状况和计划生育政策,用以提高学生的人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