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丽 李树炎 陈 岑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镇江 212400)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之中,它是认真、严谨、敬业、专注、精细和完美的代名词。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术的传承,更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公共营养指导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将工匠精神落地,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继承人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是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12年获院级品牌专业,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群专业。2015年起,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并建立“六段四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六段即把学习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在学校完成,后面两个阶段在企业完成;四双是双主体育人、学徒双重身份、双导师育人、双证书融通,一体化即双方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协商联动、资源共享、互聘互用、责任共担的一体化运行机制。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积累了一定的学徒制培养经验。比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专门设置企业课程,将企业文化带入课堂;教学中实行校内和企业教师双导师育人,采用教师授课+名师讲座+企业实训,有目的增强学生新知识,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打破原有的理论考核,增加实训考核元素;组织学生不定期到企业参观实习,建立了“认知实习、课程实训、课程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在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学徒制实践的时间还很短,仍存在一些问题。
1.2.1 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不大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与普通大专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是对原来校本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必然要在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实训条件、考核方案等方面做出重大改革,真正能培养适应食品营养与检测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与企业车间有差距、企业师傅受工作安排所限、校企沟通不畅、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分离、教学场景与工作岗位分离,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岗位的适应性差,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突出。
1.2.2 学生专业思想不坚定
部分学生在学徒制培养过程中职业定位不清,思想左右摇摆,学习整天云里雾里,没有职业规划,没有奋斗目标,更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不能正确评估自己工作能力,更是不明确自己真正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到企业学习只讲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待遇,不能吃苦、不能坚守、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遇到困难就找各种理由退出,甚至不愿意参加企业实习。
1.2.3 校企教师角色适应度不高
企业师傅实践操作很强,但由于授课经验有限,导致很多知识、技能讲解不清,只能交给学生怎样做,不能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学校教师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大多从未从事过一线生产,实践操作技能不强,且大部分老师从学校到学校,不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动态;学生对实训操作不感兴趣、不愿意动手操作、不按标准操作、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等都导致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不够深入。
1.2.4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但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许多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不清晰,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不了解,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方案与培养的模式不理解,只是追求学生工作精神和操作技能,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基本权益和个人发展,甚至没有专门安排特定的师傅帮扶学生生活和工作。校企分工不明确,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体制不健全,学徒管理、考核办法等不完善,这些都妨碍学徒制的实施。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包含食品营养和食品检测两个方向:食品检测是依据感官、理化、微生物、生物化学等各种检测技术,按照检测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守门员”。食品营养是依据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营养调整的科学方法,结合食品技术创新和先进生产设备,提供产品及相关服务,用于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工匠精神内涵可概括为“敬心”、“专心”、“精心”、“创新”。
敬心即敬业之心,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敬事而信”、“事思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不仅是热爱工作岗位的体现,更是爱国主义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大都从事一线工作岗位,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较大、工作内容枯燥、工作要求很高,要求从业者具有爱岗、认真负责、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食品营养与检测从业者要怀爱岗之情、立敬业之志、享乐业之趣。
专心即专注之心、专业之心。食品检测每一个检测细节对结果的准确性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有不为外界所操纵,不为失败所动摇,不为私欲而纷扰,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专业、规范地进行各步骤操作,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结果,才能做出更加公正的判断。
精心即精益求精之心。食品检测从样品采集、样品处理、仪器操作到最终数据处理,每步操作都需要从业者具有规范、不断提升、追求完美、追求极致之心。只有心怀精益求精之心,努力提高操作技能,才能在乐业的旅程中稳步前行。
创心即创新之心。食品营养健康咨询与服务、食品膳食指导、保健食品开发、膳食补充剂开发等方面均需要有创新思维,紧跟产业行业发展,切实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学校与企业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园、企业文化中,积极营造工匠精神氛围。学校在学生宿舍、实训基地、学院文化宣传平台开展工匠精神专题宣传报道,推崇工匠精神;定期聘请行业素质高、技能强的工匠,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定期给学生讲解工匠精神内涵、展示新时代食品营养与检测工匠技能,让工匠精神深深扎根于学生内心,找到定位,树立目标;通过各种级别技能比赛,在学生中掀起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热潮,大力奖励优秀学生,在评奖评优、推荐入学、就业等方面予以倾斜,让技能优秀者成为佼佼者。
工作实践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是渗透“工匠精神”最直接、最重要的路径。学校和企业以培养高素质食品营养与检测技能人才为目标,按照“产学结合、校企联动、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依据真实工作环境,共同构建仿真“工匠化”实训平台。模拟企业生产流水线,引进企业管理制度,实训内容对接岗位任务,实训流程对接操作流程,实训考核对接企业考核,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切身体会工匠精神,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自觉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工匠精神。
校企优势互补,加强“工匠型”师资队伍的培育,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作用,共同修订植入“工匠精神”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把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按照岗位工作职责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改革教学方式,构建技能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在教学和顶岗实习中不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出更多食品营养与检测岗位“工匠型”技能人才。
依照工匠精神的内涵,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校企共同筹建成立以行业、学校、企业相关人员组成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工匠”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负责现代学徒制“工匠”培养机制的总体统筹和各种机制的制定,比如现代学徒制“工匠”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体系制定、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制定等以及具体的实施、组织、协调,比如学徒岗位和工作安排、课程的考核、顶岗实习学生评价等,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主体,加强监督考核,将“工匠”精神培养落实到位。
将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培育人才,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纲领、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把握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带动校企深度合作,培育出食品营养与检测岗位“工匠型”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