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1]于2018年11月6 日在《文汇报》上撰文,指出上海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专业的人数不足5%,而这仅有的5%份额也大多是为了获得一纸名校文凭,而非出于对该专业的热爱,大部分英语毕业生在经济、金融、贸易等行业就业,由此认为英语专业如若只为了追求语言、文学、翻译等传统主流方向的教学,现已不能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摆在英语专业面前只有2条路,要么走专门用途英语方向,要么停办。该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学者发声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当代外语研究》在2018年第6 期设“与蔡基刚争鸣”专栏,共发表5 篇论文,就英语专业教学的困境及其未来发展路径展开深入讨论。本文首先梳理这5 篇论文的思想,挖掘争论的焦点,然后在回顾我国英语专业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基础上,指出英语专业当前困境的根源,以职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模式为例,指出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服务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并对英语专业教学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学术争鸣”专栏首篇文章便是蔡基刚[2]的《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危机及其出路》,蔡教授对其于11月6 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系统阐发,指出以传统英美语言文学为方向的专业可以在小范围内开设,但是大部分英语专业应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即专门用途英语方向。这一方向并非让学生深入学习该专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了解某一专业英语的句法、词汇和修辞模式,以便在某一行业中能够具备吸收国际知识,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为国家急需的新工科、新农科建设服务。
查明建[3]认为要区分英语学习和英语专业,英语学习可以只注重英语技能训练,并与另一种专业结合,但英语专业作为一个专业不可随波逐流,如果发展方向按持续变化的现实需求不断改变的话,就会减弱英语专业的本质属性,甚至会丧失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查教授认为英语专业最成功的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华大学和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合大学,其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了钱钟书、王佐良、周珏良、许国璋和杨周翰等学贯中西的“大才”,而后这种成功的培养模式并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而是越来越功利化。当前很多院校将英语专业与大学英语的内涵混淆,对英语专业的品质认知不足,英语专业的开办条件设置得很低,大量学校开设英语专业,但很多学校的专业课都无法开全、开好,更妄论课程体系,这样就造成了英语专业就业质量下降,给人以英语专业不是专业的误解。查教授指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非仅限定于英语语言、文学、翻译领域,而是整个人文领域的人才,有些院校英语专业能力不足,自觉“关停并转”是“实事求是的做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学习越来越便捷,人们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将式微,英语专业最终还是要回到以人文教育为特色的专业化轨道上来。
曲卫国等[4]认为当前英语专业面临的问题是对英语专业本科性认识存在偏差,混淆了英语专业本科和其他英语学习的区别,英语专业本科教学需要跳出语言技能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摆脱就业市场需求的束缚,汇集能胜任英语专业本科性教学的师资,开展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孙毅[5]认为英语专业教师的优势是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而对于新工科、新农科的知识类型完全不擅长,因此认为英语与新工科、新农科相结合的复合型培养模式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不是缺乏这种结合,而是缺乏对思辨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应提升以英语为媒介的思辨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效地分析、综合和创新,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孙教授认为蔡教授的观点“或多或少击中了”当下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但改革不能贸然行动,而是应由英语专业一流学科院校先进行改革探索,待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到普通院校,实现英语专业改革的稳步推进。
郑珺等[6]从广义修辞学的视角对蔡教授的文章进行深入解读,根据修辞哲学,不同读者解读蔡教授的文章会产生不同的“精神图景”。一流英语专业的教师可能认为这篇文章是“无稽之谈”;而弱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却可能产生“共鸣”,认为该篇文章具有学科忧患意识。郑珺、林大津认为该文章所依据的“四条把脉”标准并不严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多年来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很难看出该标准不能反映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某些偏远地区的弱校英语专业水平虽与发达地区名校有较大差距,但却能满足当地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因此,将英语专业与“新工科”结合并非英语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并认为该发展思路过于“偏窄”。
这5 篇论文争论的焦点是英语专业应该与其他专业相结合还是保持自己的专业本性,应该说各自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2 种观点却相互排斥,由此出现了二律背反,即相反的2 种观点同时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再以各自立场去争论难以解决问题,只有对造成当今英语专业困境的根源进行澄明,才能真切地领会到英语专业教学的存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专业已经经历了40年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也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需要认真梳理并总结,以便发掘当前英语专业困境的根源,从而为未来英语的发展指明方向。
20 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外经济、文化合作的广泛开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很多英语相关岗位亟需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翻译和交流的人才,当时英语还没有普及,入学者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开办此专业的高校最初只有几十所,于是英语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就业紧俏,英语专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当时的英语教学主要是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训练,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起来,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包分配的制度被双向择业所取代,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英语专业技能教学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在2000年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人才要在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从此,各高校纷纷开始实施“英语技能+其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适应了当时市场的需要,克服了传统的单纯语言技能培养的弊端。
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英语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1001 所,每年毕业生近20 万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英语专业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根据《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英语专业在2010—2013年连续4年被列为红牌专业;上海市教委2016年将英语专业列为本科预警专业,主要原因是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签约率“不太理想”。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发展到今天已有近20年的历史,其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查明建[7]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扩大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但现在看来却“事与愿违”,这主要是由于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缺乏英语专业本有的内容,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习也只是“略知皮毛”,并认为这给英语专业带来“极大的伤害”,目前需要加强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回归。在2018年出版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规定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中,除了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型课程外,还包括英语文学导论、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等人文类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包括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可见,英语专业人文性的加强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
英语专业采取人文型的路向,在新时代具有特别的意义。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淡化了英语专业本有的人文性,这种复合型的专业教学在很多地方院校并不具有相应的师资力量,而是由传统英语专业教师勉强为之,或通过外聘相关教师来满足,这2 种师资都难以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结果很多此类复合型培养模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由语言技能型转到复合型,而复合型又出现了此类问题,束定芳[8]将这一问题称为英语专业的生存危机,认为这是由于高校英语专业缺乏有效的专业规划、理论研究和课程设计所致。
英语专业发展遭遇困境是发展的必然,是任何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都不得不经历的阶段,此时英语专业不应自暴自弃,而应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5月19 日)中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样态,努力探究改革方案,创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创新型的英语专业人才具有哪些特点呢?文秋芳[9]认为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复合型的合格英语人才,创新精神指对英语世界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文化、新思想保持持续更新的愿望,同时又能挖掘传统语言文化中不同的特点;创新能力指运用英语对事物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解决教学、科研、外贸、外交等领域问题的能力;创新人格指英语人才所应具有的乐观、开朗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具有英语基本技能是合格人才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创新能力需要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研究型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涉及任务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等方面[10]。
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是否具有校际差别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办学“要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因此,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不能“一刀切”,不同类型的高校应采取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束定芳[8]认为,在外国语大学,高端语言技能人才、高端国别研究人才和高端汉语国际师资皆可培养,综合性大学需侧重高端国别研究型人才,而专业性院校则应侧重专业特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与人文型人才培养的争议基本属于职业类与普通类教育的争论,现在肯定的是这2 类教育都重要,都应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因而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元的,不能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另一类型教育,这一类型教育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直接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开始走向世界,其英语专业主要培养有职业教育素养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在服务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总结此类型英语专业的发展模式将为普通院校英语专业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的生产型、资源型优质企业开始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建设与生产。这些国家主要重视基础教育,而职业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因而缺乏我国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且这些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就业,给国外技术人员的工作签证非常有限,因此在当地有效的做法只能是用中国企业的技术培养当地员工,由于企业自身缺乏教育教学经验,这一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中国职业院校的肩上。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指出职业院校要“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11]。这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面向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职业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需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培养对职业教育有认同感,服务国家当前职业教育“走出去”发展模式所急需的人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人文与技术并不矛盾,技术是人文走出去的一条重要途径,自明清以来的西学东渐,首先进入中国的是西方的科技,让中国民众切实感到技术有用性之后,才会对其背后的文化产生兴趣,以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文化,因此开始了大规模地译介西方文化的浪潮。职业教育“走出去”,主要是为国家优质产业“走出去”服务,职业院校与国家优质产业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职业培训中心,培养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当地人在中资企业就业,使其获得良好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增强其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动力,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企业文化有认同感,从而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英语专业与职业教育学科相结合,培养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在留学生教学、职业教育海外研修班、海外职业技术学院、海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培训和参赛项目中担任教师和翻译。天津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具有雄厚的职业教育资源,“鲁班工坊”首创在天津,目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第二商业学校、天津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分别在泰国、英国、印度、印尼和柬埔寨建立“鲁班工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指出,未来3年将在非洲建成10 家“鲁班工坊”,为非洲青年提供优质职业教育。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些海外“鲁班工坊”均需要用英语讲授职业教育知识和指导实训操作,这种翻译与教学人才目前只有职业院校,特别是本科类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在培养。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60 多个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参与建设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援建埃塞俄比亚-中国职业技术学院,建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非盟研究中心,所有这些项目都需要大量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从事相关专业的翻译、教学、培训和研究工作。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
第一,调整培养方案。我校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心理学成为专业核心课程,将基础阿姆哈拉语和非洲国家概况设为专业选修课,一般的英语专业没有这些课程,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赴埃塞俄比亚联邦职业技术与培训学院和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做专业课程翻译和语言教师,学生需要了解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阿姆哈拉语,以及非洲国家,特别是埃塞俄比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容易地适应当地环境,更顺利地开展翻译与教学工作。
第二,吸引技术类专业学生进入英语专业。为了进一步优化培养职业教育国际化师资的生源,英语专业积极吸收技术类转专业的学生,2018年共录取转专业学生12 名,分别来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机电技术教育、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工科专业,这部分学生在其原专业学习了1~2年,然后插班进入英语专业大二或大三进行学习,这部分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各自专业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这部分学生将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三,开展职业教育语言服务。为了提高对外服务能力,外国语学院与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外语应用研究所,主要从事世界技能大赛资料的翻译、研究和参赛选手英语能力的培训,涉及的参赛项目包括机电一体化、数控铣、焊接、电气安装、信息网络布线等,有效地服务于世界技能大赛的参与工作,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与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对接。另外,学校每年承接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商务部的任务,举办职业教育海外研修班,均由英语专业教师担任研修班课程的翻译,涉及中国职业教育概况、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社会职业教育发展与青年就业、职业指导、职业学校评价模式等许多方面。英语专业参与教师将这些翻译成果应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口笔译、基础英语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该翻译材料,既提高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其服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能力。
职业院校将英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了服务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英语专业人才,为我国优质产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出重要贡献,这一经验对英语专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即英语专业可以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但是,这并不否定英语专业人文型的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让英语专业具有了竞争力,也为其人文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语专业为一流学科的院校可聚焦人文性教育,培养学贯中西的研究型人才,并将英语专业的发展推向世界一流;而普通地方类院校可将英语专业与其优势学科相结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是多元化的,相应地,英语专业的发展也是多元化的,不同类型的院校应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