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 刘争 黄浩 朱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 华西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1],疫情迅速在全国蔓延。各医疗机构对门、急诊患者给予了重点预检分诊管理,有效分流新冠肺炎患者,从而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普通病房患者因身处医院,环境复杂,也有感染风险,因此对普通病房进行有效的新冠肺炎防控管理是确保普通病房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控制疫情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文献回顾和经验总结,为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病房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1.1入院/转入患者筛查 普通病房患者入院时,应测量体温[2],了解有无发热、咳嗽、乏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并询问其近期有无湖北省停留史、湖北人员接触史、新冠肺炎患者/具有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者接触史、有病例报告场所的停留史等。如无上述情况,可安置于普通病房。如患者有上述任意一项,立即通知医生;对发热患者,应就地单间隔离、协助医生完成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转隔离病房治疗[3]。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及时将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诊到定点医疗机构治疗。
1.2住院期间体温和症状监测 住院期间应每日测量患者体温、呼吸道症状及体征[3]。发现发热患者(体温>37.3 ℃)时,用水银体温计复测。若仍>37.3 ℃,再次询问其流行病学史。对于发热患者,协助医生完成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条件允许时单间隔离,必要时转隔离病房治疗[4]。
1.3健康宣教 除做好常规健康指导外,还需做好新冠肺炎的防护知识指导[4]。指导患者及家属在院期间正确佩戴口罩、正确实施咳嗽礼仪、做好手卫生等个人防护;不得随意到其它病房或离开病房,不在公共区域逗留,与其他患者保持安全距离;废弃口罩丢在指定位置、自我监测呼吸道症状及其它不适症状,若有不适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指导垃圾分类处理等。此外,应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如实汇报流行病学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其配合。
1.4心理护理 由于新冠肺炎传染性强,而患者又因疾病原因抵抗力降低,关于新冠肺炎的相关资讯繁杂,患者易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5]。需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及时评估患者认知改变、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提供情感支持,并提供科学的信息和正确的疾病防护知识,缓解不确定感和焦虑感。
1.5转运管理 当发现确诊或高度疑似患者需转科时,联系接诊科室做好准备,并通知安保人员对转运线路(尤其是电梯)进行清理。转运过程中所有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并给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由医务人员陪同至接诊科室。转诊人员和患者从患者专用通道进隔离病房,以减少交叉感染。若为重症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应使用负压担架转运。转运完成后,对负压担架及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1.6陪伴与探视管理 所有病房应严格实行24 h门禁管理。病情允许的患者原则上不留陪伴。如确需陪护,原则上每名患者最多留1名陪护人员,且相对固定,不随意调换。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需凭腕带或探视证出入;患者在院期间不建议其他人员来院探访。为避免患者产生孤独感,并满足其情感需要,可推荐患者采用远程语音或视频探视等沟通形式。此外,应做好陪伴人员的体温监测与流行病学史筛查。有流行病学史或发热者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6]。
工作人员管理包括护士、医生、生活工人、保洁工人、医疗护理员、实习生。
2.1体温与流行病学史筛查 病房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工作人员在岗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疫情期间外出返回情况等信息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做好信息登记和人员动态管理。有流行病学史者,从自最后1次接触或返回工作地后进行居家隔离14 d[6]。隔离期满无特殊者,可解除隔离,返回工作岗位。工作中有发热或出现呼吸道症状等可疑临床表现时,立即停止接触患者,戴医用外科口罩到发热门诊就诊,根据就诊结果进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或住院治疗,并及时向科室汇报发热门诊检查结果。如为疑似/确诊新冠肺炎,应询问其近期接触人员,并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规定对这些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它必要的预防措施[6],同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
2.2加强培训 加强院内各类工作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全员培训[4],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和防控意识,掌握诊疗方案,增强自我防护能力。依据岗位职责确定针对不同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新冠肺炎的疫情发展趋势、流行病学知识与病史采集技能,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疫情报告要求;消毒、隔离方法,防控知识与防护用品穿戴技能,院内应对新冠肺炎的工作流程、医疗废物处理,日常生活防控指导等。同时,强调症状的自我管理与流行病学史如实汇报的重要性。疫情期间应严格控制人员聚集,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采用在线培训、视频培训、微信工作群、QQ群等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2.3心理支持与辅导 新冠肺炎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一线工作人员身心带来巨大挑战。研究[7-9]表明,应急救援人员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高达30%~50%,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病率为8.92%,未接受心理干预的医护人员发生PTSD的危险是接受心理干预的医护人员的2.7倍[10]。应激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疑病、强迫和负面认知等。对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加以规范和指导,可减轻疫情带来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可在医院统一部署下制定医务人员心理干预工作方案,建立咨询热线和在线咨询等干预方式。各病房可设具有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兼职人员,与病房管理者一起共同关注本病房医务人员心理状态,做好动态评估和管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此外,应加强心理应激相关知识和处理方法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应激状态下自我心理调试的能力。对于因疫情需要有抽调至隔离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更应重点关注,了解其思想动向、生活工作有无困难,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以解除其后顾之忧。
2.4特殊工作人员管理 (1)生活工人:医疗废物的规范分类处理。(2)保洁工人:督促做好环境、物品的清洁与消毒,一人一帕一消毒。(3)医疗护理员:尽可能以“一对一”的形式照护患者,避免跨病室照护,以减少交叉感染。(4)实习生:落实带教老师责任制,加强职业防护指导,关注实习生身心状态,不建议实习生对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必要时与实习生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沟通。
2.5护理人力资源安排 在护理部的整体调配下,科学平衡常规任务与疫情紧急救治任务的人力需求,确保护理人力资源的高效调度运转、护理质量与安全[11]。根据疫情需要和个人意愿储备病房支援一线科室或外派医疗队人员。并根据本病房患者总数和护理工作量动态调整护理人力数量与结构[3]。平衡个人生理需求、防护物资使用等,科学安排护理班次,确保质量与安全[11-12]。对于疑似患者应安排相对固定的人员,集中护理操作。
3.1空气消毒 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13],加强病室通风换气,每日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2次。
3.2地面、墙壁消毒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14-15]。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再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时间30 min。
3.3物体和医疗设备表面消毒 普通物体表面(如床单元等)应在每日清洁2次的基础上,每周使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制剂消毒,医疗设备表面清洁和消毒频次同普通物体表面,消毒时可采用75%酒精或消毒湿巾或500 mg/L的含氯消毒制剂(使用前评估腐蚀性)[14-15]。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3.4床上用品消毒 被褥、枕芯、垫褥等终末处理时,如无肉眼可见污染,可用床单元消毒机进行密闭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14],必要时可按医疗废物处理。若为确诊病例使用过的床单、被套、枕套无肉眼可见污染时,用专用袋盛装,袋外贴上“新冠病毒感染”字样,密闭后送至洗浆消毒供应中心消毒;被褥、枕芯、垫褥等无肉眼可见污染时,用床单元消毒机进行密闭消毒。确诊病例使用过的上述物品,必要时均可按医疗废物处理[14]。
3.5办公区和休息区管理 加强通风换气和空气消毒,值班室和示教室等人群相对集中的区域尽可能开窗通风;值班室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1次,每次至少30 min;采用中央空调的医院宜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停止使用中央空调[16]。做好环境卫生,对键盘、鼠标、对讲机、移动查房车等各类物体表面以及值班室和示教室等人群相对集中的区域执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由专人监督落实。
严格实行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分类管理。如有新冠肺炎的疑似或确诊患者,所有医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理,用黄色垃圾袋盛装。在院内交接时,应在其外面加套一层医疗废物袋,并实行院内专人、专车收集,按固定路线转运。收集至暂存点后单独存放,尽快交予当地特殊垃圾场焚烧处理。
5.1就诊通道和门禁管理 各住院楼应设立患者就诊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同时预留安全通道备用。所有病房的医疗区域实行单通道进出,严格24 h门禁管理。病房入口处专人专岗体温监测,并要求所有出入人员佩戴口罩,做好进出人员信息登记,限制无关人员(如外卖员、借道者)进入。
5.2病床安排 普通病房应设置应急隔离病室,用于疑似患者的隔离,建立应急工作制度及流程,备有充足的应对新冠肺炎的消毒和防护用品[4]。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严格控制收治患者总数,住院患者尽量避免大房间集中收治,减少每间病室患者收治人数,增加床间距,预防交叉感染。
5.3物资管理 疫情下各地防护用品短缺,各病房应在医院的集中统一管理下根据科室收治病种、可能的暴露风险、在岗医护人员数量和诊疗护理工作量做好防护用品和消杀药械的储备和管理[3]。严格落实医用耗材管理规定,加强入库、出库管理。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按照防护需要,科学合理分配防护用品,必要时做好防护用品的使用登记,确保医护人员开展诊疗护理工作时能够获得必需的防护用品,同时杜绝过度使用防护用品造成资源浪费。
疫情流行期间,护理人员较多精力用于疫情防护相关工作,护理管理者对日常护理工作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不能松懈,需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人力,加强核心制度落实等督查,严格管理,做好重点患者交接班,确保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