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飞
(正安县林业局,贵州 正安 563400)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今,社会各界均逐渐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管理。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森林系统至关重要,通过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和科学造林,能够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粮食产量极低、生态地位比较重要的耕地,要求退出粮食生产,并种草和植树,将耕地规划建设为林地。我国积极推广和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并提供大量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粮食补贴资金等,在对退耕地还林面积进行调查监测后,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及时为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资金作为补助。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对项目特点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试点先行,然后全面推广,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对于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成果,应加强巩固,并根据工作经验,不断推进退耕还林项目,增强退耕还林效果;②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退耕还林工程的效果逐渐显现,治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以及风沙危害逐渐改善,沙尘暴发生率逐年降低,生态环境平衡性逐渐提高;③过去,在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盲目扩大工程规模,如今已逐渐朝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在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初期,造林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营林质量比较低,随着退耕还林的发展,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和整体效益越来越关注,并对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逐渐落实各项发展政策。
有些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没有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没有对人民群众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导致林地建设质量比较低,很难达到理想的退耕还林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①部分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不了解,没有资源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政府引导不到位,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自身意愿,农民资源将土地流转给大户、合作社或者公司,但是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宣传力度不足,在树种选择和监督管理方面不严格,导致退耕农户一家一户采用分散经营模式,不利于促进退耕还林工程产业化发展;②在部分退耕还林地区,农民为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对于经济林、生态林的分配不合理,经济林比例比较高,而经济林产品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形势的影响,如果大规模发展经济林,则农户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比较大。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应以生态林为主,增加生态林比例,对于经济林比例,应控制在20%以内。但是在很多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经济林比例控制不当,由于营造生态林农户的经济来源不稳定,复耕可能性较高。
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如果对森林资源管护不当,则会影响退耕还林效果。通常情况下,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中,生态林规划建设面积比较大,管护经费比较少,并且造林周期长。另外,在退耕还林工程管护中,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由造林农户负责管理,管理成本比较高。除此以外,林牧矛盾尖锐,很多地区已开始实施强制性措施,但是林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规模比较大,所需资金较多,对此,工程前期必须有充足资金作为保障。但是,如果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充足资金作为保障,则会对项目的顺利实施造成不良影响。在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方案制定、合同签订、确权发证等方面均面临很多难题,进而影响基层政府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退耕还林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必须有先进技术作为保证,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立地类型差异比较大,林业规划建设技术水平比较低,很难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材料,没有将先进技术推广落实到基层中,进而无法保证项目实施效益。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后,需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后续产业,而部分地区财政紧张,资金扶持力度不足,并且技术水平比较低,农户参与后续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比较低。另外,在后续产业规划发展中,缺乏完善的储备力量,农户主要参与养殖业以及种植业,因此,在后续产业发展中生产技能水平比较低。除此以外,产品类型单一、发展规模比较小,无法有效带动退耕户的参与积极性。
在退耕还林宣传教育中,应组建宣传部门,不仅需采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同时还应采用网络技术,对退耕还林进行全方位、多样化宣传教育,使基层群众能够详细了解退耕还林政策,明确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目的以及意义,并积极参与建设退耕还林工程。
在林种比例调整中,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在退耕还林规划建设中,需将县作为单位,对于生态林比例,应确保能够达到80%以上,而经济林比例应控制在20%以内,根据这一规定要求,各地很难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林业经济。对此,在林区发展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林种、树种以及草种,同时兼顾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治理效益。
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林地养护管理至关重要,对于森林养护管理,可分为依法养护以及幼林管理两种:①依法护林。a.组建森林公安执法队伍,严格依据相关法律规范加强森林养护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b.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当地组建林地管护小组;c.多方筹集森林管护资金,根据耕地数量收取护林费,同时还可向企业收取林地发展基金,并将国家管护补助落实到实处,保证退耕还林后续管护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②幼林管理。a.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为农户发放林权证,明确退耕还林具有法律保障;b.增强退耕户责任意识,加强林地以及幼林管理,包括选择适宜的植物类型、加强苗木水肥管理、病虫害监测防治等;c.明确业务部门相关工作职责,加强技术服务培训教育。
在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具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国家需投入大量资金,而地方政府也应提供适当资金作为补助,同时还需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在前期费用使用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将其应用于退耕还林工程设计、地块规划、种苗选择和吊运等方面,确保专款专用。
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技术和材料,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林业科研成果,发挥示范作用,并加强先进技术推广。另外,为了加强技术创新,可组织创建专业技术开发以及推广机构,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定期组织基层林业科研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农村地区创建示范基地,发挥辐射作用,鼓励基层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中。
在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需进行全面排查,结合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发展规划方案,比如,对于贫困农户中的适龄人口,可优先纳入至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中,将贫困农户劳动力转移至退耕还林工程中;②加大政府政策支出力度。对于退耕还林地块进行现场勘查,如果林区能够满足国家、地方公益林划定要求,则可将其纳入中央、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部分。如果退耕还林地块中的经济林、竹林、速丰林等没有纳入公益林补偿地块,则应允许农民合法经营,或根据国家法律规范进行流转。如果针对速丰林的政府补助已到期,则应允许农户根据法律规范进行采伐,增加农户收入,激发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关注度以及参与度;③积极发展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后续产业,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对此,各级政府均应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此,应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形式、专业化生产要求、产业化经营和社会服务要求,明确制定生产产业建设产业化以及生态化发展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对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以及后续发展产业进行调整,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民增产增收进行有效结合,保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高度重视绿色产业,促进林业科技发展进步,促进后续产业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急待解决。我国社会各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通过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工程,有利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灾害,提升土壤活力,增加森林面积。对此,加大退耕还林宣传力度,因地制宜确定林种比例,加强退耕还林后续管护,拓宽投资渠道,积极落实工程建设前期费用,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