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恒志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寨里中学 山东济南 271100)
“所谓‘好教育’,就是把孩子放在心上的教育”,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用这句朴素的话表达了对“好教育”的理解,把孩子放在心上,就是怀着一颗童心和爱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为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为他们现在的快乐和将来的幸福付出我们的情感和智慧。
暑假前期,我和初二级部主任刘老师走访了几位学生的家庭,这些学生多是因个人或家庭的原因,在上学期思想和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施某某(男)辍学在家近一个月、刘某某(女)痴迷网络游戏,经常迟到或旷课。在这些学生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位施同学,在他身上我也认识到:一个问题学生身后必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其实到他家家访这个学期已是第三次了。我和刘老师来到了施同学家,因为在去他家之前已经电话联系了家长,结果一进门,就受到了热情接待,水果、瓜子已经整齐地摆在了桌子上。家长更是指着墙上贴的一张“至善少年”奖状,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语……这和我前两次到他家的感受截然不同。
施同学原本老家在东北,父母离异后随母亲改嫁到现在的住处,据了解,施同学曾跟随母亲辗转多个城市,换了多个学校,年龄也因此较现在班内同学偏大一些,性格也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出现厌学情绪,成绩比较差。施同学所在的班级是我新接的班级,在开学第一天,他就没来学校,我向同学打听了下他的情况,说是转学了,然而再经学校证实,他并没有办转学手续,我想肯定是出现了什么变故。我在与施同学原来的班主任交流时才得知他的家庭背景这般复杂,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我试着拨通了施同学妈妈的电话。据他妈妈说,施同学现正跟她在莱城租住的房子,整天浑浑噩噩,确有辍学的念头,她也是正愁着想与学校老师联系,争取让他重返校园。我们商定这个周末利用他们回老家出姜的机会把他带回来,做一次家访,我也想好好与他进行一次沟通。周末,我如约到访,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推开他家门的那一刻,才认识到那是一个家境窘迫、缺少欢声笑语的生活环境,施同学的继父大多数时间都用在钓鱼、网络游戏这些老百姓认为的不务正业的事情上,对家庭缺少责任感,三十多岁才成家,如今又添了一个女孩,生活变得更拮据,他们父子感情一般,沟通较少,甚至都不在一个桌上共餐。因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施同学对我有点抵触,得知来意后,他便回到电脑桌旁,不再看我,更不用说与我交流。最后,得到的答复是“我不上学了!”第一次家访就这样无功而返。
通过第一次家访,我对施同学的家庭背景及生活状态有了大致的了解,据他妈妈说,他曾多次说自己年龄比班内同学都大,学习成绩又差,加上不想让妈妈生活得这么累,所以就不想上学了。因此,综合分析,我认为他产生厌学的情绪其实源于内心的自卑,要想让他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就得让他重树信心。为此,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找了他原来的几个说得上话的邻村同学充当说客的角色,二是调动全班同学的智慧和力量。我围绕施同学召开了一次“不让一位学生掉队”的主题班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表示了对施同学辍学的惋惜之情,这也为施同学重新回归课堂后打下了感情基础。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了卡片,将知心话写在了上面,细心的同学还画上了表情和图案。我也在一张红色的卡纸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心形,写上了“施同学回归七·五大家庭”字样,周围是每个学生的签名。于是,我领着他曾经的小伙伴,带着全班同学的殷切期望,第二次叩开了他的家门,希望再次唤醒他内心对美好生活的那份向往。
施同学看到久违的小伙伴,心情较上次平静了许多,我和家长退至室外,让他们在一起深入交流,希望他们能有所共鸣,达到期望的结果。但出乎意料的是,同学出来告诉我,他还是不想上学。我还得再次出场,坐在他的对面,看他手里拿着同学给他的签名,眼睛里似乎泛着泪花,我感觉同学们还是起到了很好的帮扶作用。我试着伸出手,握住他稍微冰凉的手,他没有拒绝,我问他“不想上学是因为怕吗?”他点了点头,身体分明在打颤,这是紧张的原因吧。我告诉他,“男子汉面对挫折是无所畏惧的,为了不让父母受累而让他们担惊受怕,更是懦夫所为!让我们试着走出来……”没有想到,我以前看到的这些心灵鸡汤会在这里派上用场。我让他看着我的眼,他此时已是泪流满面,表示试一试,我们达成协议,明天上学。
第二天,当我走进班级时,施同学已经坐在他原来的位置了,周围的同学都在认真读书,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就如同他不曾离开过,我没有组织学生给他举行欢迎仪式,只想让他就这样平静地融入班集体。因为班级内部在推行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班内共有43人,我便把他编排在剩余的那两人的小组里了,经协商一致推选施同学为小组长,管理小组的日常学习、纪律等,也想通过此方式调动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找回自信。在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施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了校园歌曲大赛,一曲《平凡之路》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被推荐参加学校元旦文艺汇演。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老师要认识到,孩子们的性格特点没有好坏,只有不同。但一定要注意到孩子们某些性格特点对他成长造成的制约。如果不能借助一些机会帮助自己体验成功,那么这种腼腆的表现就会掩盖他隐藏着的自卑。在今后的家访中,还有更多的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很多家庭的问题往往就藏在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里。面对不同家庭的不同表达方式,老师要尽可能地做到对孩子背后的家庭有所了解,从而对孩子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做到包容和理解,以孩子的成长为重,用情感和智慧服务好我们的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