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蕾
(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苏州 2156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所谓决胜,就是举全党全国之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打好脱贫攻坚战这正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让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和标志性指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并在十四五期间确保小康社会平稳开局,回答好后脱贫时代如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时代之问,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持续发力[1]。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脱贫时代”,更需要坚持运用精准思维模式,根据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发展的资源和条件,科学制定扶贫开发方案,加强对特困户的点对点帮扶,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扶贫措施”,提高扶贫措施的精准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项目建设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如果把扶贫作为“形象工程”,实施一些华而不实的扶贫项目,势必会产生巨额的“扶贫债务”,留下扶贫“后遗症”。在开展扶贫项目论证时,要多到实地考察实情、倾听民意,真正把地方迫切需要、群众热切期盼的项目纳入扶贫范围。同时,要注重整体联动,实施区域性扶贫开发,着重解决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让扶贫项目成为贫困地区发展、贫困群众脱贫的动力源泉[2]。
考核既是“风向标”,也是“指挥棒”。精准的扶贫考评体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扶贫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我们实施精准考核评估,必须充分运用统计监测、扶贫信息数据系统,着重突出扶贫成效,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建立健全精准扶贫考核问效机制。严格规范考核程序和方式,辩证分析贫困地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当前工作和长远影响,把工作重点和各类资源放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上,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摘帽不摘帮扶,帮扶工作要避免“一摘帽、零托举”,要注重帮扶力度的持续性,确保脱贫户、脱贫区域稳定“摘帽”。要加强“两不愁三保障”排查结果的运用,对其中已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加强关注,及时提供支撑,助力稳定脱贫,确保“零返贫、零致贫”。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先扶志”力度,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思想教育引导,变输血为造血,使贫困户不仅树立脱贫志向,更有脱贫能力。
坚持脱贫不脱政策,打消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刚脱贫,又返贫”的担忧。对已退出的贫困村,继续享受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等政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建设及产业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渠道;对已退出的贫困户,继续享受贷款、低保兜底等扶持政策,完善保障措施,确保脱贫成效。同时,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帮扶政策结合起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让群众切实享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利。
继续强化脱贫攻坚队伍建设,稳固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组成的脱贫攻坚队伍架构,帮扶干部要继续坚守岗位,持续关注脱贫户生产生活状况,对存在返贫隐患的脱贫户提出切实可行的巩固措施;同时,常态化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帮”,杜绝脱贫攻坚形式主义,做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落到点上。此外,帮扶干部要注重贫困户思想脱贫,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与主动性,消除“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成效[3]。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加之疫情因素影响,有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发力过猛的行为,为了完成工作目标,努力做出针对性举措,但是我们仍要避免落入“数字脱贫”“材料脱贫”的陷阱,避免脱贫攻坚形式主义倾向。一方面,我们要聚力攻坚当前突出问题,拿出强有力的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脱贫是底线,是短期目标,而我们的长期目标、最高目标是共同富裕。
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战中,由于部分地区底子薄、产业弱,由政府主导的脱贫重点工程,如易地搬迁、修桥筑路等重点工程得到了强有力的实施,对实现区域原发性贫困起到了关键扭转作用,但随着扶贫攻坚纵深化,政府主导的扶贫工程也容易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可结合各地特点,引入民间资本介入,如吸引农村电商平台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借力“直播带货”风口,实现“农村—城市”内循环等。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发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开发“民宿”“土特产文创产品”等举措,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构筑农民发家致富的全新产业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内生动力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要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那么,如何激发内生动力,就是我们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我们常说,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杠杆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截至2019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人数已由台账建立之初的29万减少至2.3万,其中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人数由15万减少至0.6万。由此可见,我们的“扶智”战略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而“培养一名技工、致富一个家庭”的职业教育,也因其实用性强、与就业联系紧密等特点,成为了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精准扶贫方略之一。因此,应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破解“精神贫困”与“能力贫困”,培育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贫困学子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创造条件,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收官之战已打响,但收官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大考的起点,“脱贫无止境,致富为上乘”,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决战决胜,在奋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强化多维度的机制保障、多渠道的工作举措、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在十四五期间,铺就一条从“精准扶贫”向“全民致富”转变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