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土建类专业差异化发展的教学实践探索
——以凯里学院为例

2020-01-09 06:08:14王展光
凯里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凯里黔东南工程学院

王展光,蔡 萍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贵州省是一个民族众多的省份,为响应国家政策,同时鉴于优秀民族文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学校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省教育厅、省民委等相关部委制定并施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种类的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凯里学院作为黔东南民族地方院校,把“民族做特”作为学校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

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大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凯里学院十分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研发工作,建立了校级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献特藏馆,同时建立了关联民族文化和涵盖校内各个学科的20 余个研究所、研究中心;创办了《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学校还先后获得了贵州省教育厅、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批准的“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数字化平台”等机构与平台,组建了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黔东南民族文化研究和将黔东南民族文化进入课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3].

在“双一流”与“新工科”的建设中,地方院校在特色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许多成果[4-9].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立足于黔东南州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民族建筑研究,将民族建筑研究成果引入专业教学,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本文以凯里学院土建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民族地区高校借助所在地区的民族建筑资源,在做好常规本科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地方特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达到专业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协同发展.

1 立足地方丰富的民族建筑资源,开展民族建筑研究是民族地区土建类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居住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传统村落和民族建筑.黔东南的民族建筑资源主要由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标志性建筑(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和风雨桥)和民族建筑营造技法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互为依存,形成整体.

截止到2019年,至此,全国共有五批共计6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庞大的中国传统村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价值最丰富的活态农耕文明聚落群.从全国境内五批6819个传统村落分布及数量来看,贵州传统村落数量位居第一,共724个.

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传统村落的集中区,共有传统村落409个,占贵州传统村落总数的56.5%,占全国传统村落总数的6.0%,在全国所有地州市中排名第一.黔东南州是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好、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黔东南传统村落主要以苗、侗民族村寨为主,千百年来,这些以苗、侗聚落为主的传统村寨始终延续传承着原生态的农耕劳作和起居形态,同时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文化,体现着黔东南州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

黔东南民族建筑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木质民居50 万栋,侗族鼓楼和风雨桥几百座,其中许多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述侗独柱鼓楼、增冲鼓楼、高仟鼓楼、金勾风雨桥等.黔东南木结构营造技法有“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术”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州级非遗传承人和县级非遗传承人几十人.

民族地区高校土建类专业在师资力量、研究基础等多方面不如重点高校,同时也缺乏研究经费和实验设备,如何能在学科和专业发展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苦苦思索的问题.通过配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黔东南地区的几次调研,逐步把地方民族建筑作为建筑工程学院的特色来发展.

开展地方民族建筑研究是民族地区高校土建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一是民族地区高校具有开展民族建筑研究的天然优势,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地域优势和民族建筑文化优势,服务地区民族建筑行业发展;二是民族建筑领域理当由民族地区高校进行研究,其他的高校土建类专业一般只是把民族建筑研究作为其补充研究,不可能把某一地区民族建筑作为其研究重点,也只有该民族地区高校才更容易解决本地区的实际问题.

2 土建类民族建筑特色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于2008 年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成立,2009 年开始招生,现有建筑学(五年制)、土木工程、工程造价3 个本科专业.相比于其他院校在研究黔东南建筑文化方面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对民族建筑文化的了解和与本地的传统工匠的联系,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富有特色的高水平课程是学校教学成功的最有力的保障之一,将黔东南民族建筑文化引入土建专业课程,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是民族地区高校的职责.

自2014 年起,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建类专业充分利用黔东南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资源,将黔东南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资源应用到土建类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方案中引入了许多民族建筑文化方面的课程,形成特色课程和教学资源,从理论教学、实践体系、专业竞赛、第二课程、毕业设计等形成了一整套民族建筑特色课程体系,并与建筑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融合成一体.

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面向国家和贵州省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建学科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胜任一般土建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同时兼具民族建筑文化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总学分172.5 分,其中课内教学79.5分,集中实践性环节32分;实践教学总计67.25分.土木工程专业中涉及到民族建筑的学分为11分,其中课内教学6.5分,实践教学环节4.5分,在整分培养方案中占比6.37%.建筑学专业总学分210分,其中课内教学128分,集中实践性环节32分;实践教学总计101 分,建筑学专业中涉及到民族建筑的学分为11 分,其中课内教学10.5 分,实践教学环节11 分,在整分培养方案中占比10.2%.两分专业中立足与黔东南民族建筑的课程占比很小,在教学中能保证国家和教育部土建类专业核心课程和知识点的覆盖,不会对两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造成影响.

2.1 民族建筑理论课程要点面结合

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新工科、本科质量标准、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等相关文件,在保证土建类专业核心课程和知识点的基础上[10],充分利用拓展知识单元和选修课程,将其与地方民族建筑文化进行融合,形成民族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

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专业共设置了独立的《黔东南民族木结构》、《黔东南民族建筑设计》、《苗侗文化概论》等民族建筑相关课程5 门,并在《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建筑风水学》、《建筑设计》等课程里面增加了民族建筑相关的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独立开设的理论课程有《黔东南民族木结构》(1 学分)、《BIM 与民族建筑设计》(2学分)、《黔东南民族建筑营造技术》(2 学分)三门课程,共计5学分.

以《黔东南民族木结构》为例,共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黔东南民族村寨及其特点、民居(苗族吊脚楼和侗族干栏式民居)、侗族鼓楼、风雨桥、其他结构形式(寨门、粮仓、凉亭、戏台、禾晾)、黔东南民族建筑营造技法,通过这门课程可使学生对黔东南民族木结构有较为全面了解.该课程考核是以4~5名学生为一组,选定一个传统村落,按照老师提供调研目录和提纲完成调研报告,通过调研可以很好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环节中的设计到民族建筑的教学内容有:《土木工程概论》中黔东南民族建筑专题2 课时;《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中民族建筑图纸抄绘6 课时,《工程测量》中民族建筑测绘6 个课时;《房屋建筑学》中民族建筑构造4 课时;《平法识图》中鼓楼、风雨桥识图6 课时,共计24 课时,折合学分1.5分.

建筑学专业独立开设的理论课程有《黔东南民族建筑设计》(2 学分)、《苗侗文化概论》(1 学分)、《BIM与民族建筑设计》(2学分)、《黔东南民族建筑营造技术》(2学分)三门课程;共计7学分.

以《黔东南民族建筑营造技术》为例,其包括以下内容黔东南木结构营造流程、黔东南木结构营造工匠、材料和工具、苗族吊脚楼营造技法、侗族鼓楼营造技法、风雨桥营造技法、建筑营造中的民间信仰几部分组成,该理论课程与黔东南民族木结构实训实践课程进行配合,请“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术”非遗传承人来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与指导实训,可以使学生对黔东南民族建筑营造技术有个较好了解.

建筑学专业教学环节中的设计到民族建筑的教学内容有:《建筑初步》中侗族鼓楼、风雨桥图纸抄绘4课时;《建筑设计》中民族建筑专项设计32课时,《工程测量》中民族建筑测绘6 课时;《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中黔东南建筑专题6 课时;《建筑风水学》中苗侗村寨选址6 课时,《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中苗族吊脚楼和侗族干栏式民居介绍6 课时,共计56课时,折合学分3.5分.

凯里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内学分97.5分,其中民族建筑相关学分为6.5 分,占比6.6%;建筑学专业课内学时128 分,其中民族建筑相关学分10.5,占比8.2%.

通过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的设置,形成完整的黔东南民族建筑理论体系,从而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民族建筑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后期民族建筑实习实训以及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通过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形成了完善的黔东南民族建筑教学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出版《黔东南民族建筑木结构》特色教材.

《黔东南民族建筑木结构》教材是在是专业课程《黔东南民族木结构》的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现已经编写完成,该教材集合了目前黔东南民族建筑领域的研究和建筑工程学院前期的调研成果(待出版),该教材出版将改善凯里学院民族建筑课程无本可依的局面,是黔东南民族文化教材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巩固现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将不断探索建设新的理论课程和出版理论教材,如开设《黔东南传统民族村寨》课程,出版《黔东南民族建筑营造技法》、《BIM 民族建筑设计》、《黔东南民族建筑图集》、《黔东南传统村落》等一列教材.

2.2 民族建筑实践课程要内容形式多样化

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民族建筑课程体系结合理论课程开设了民族建筑实践环节,并不断实现民族建筑实践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已经开设的民族建筑实训环节和课程有专业认识实习、色彩认识实习、民族调研、古建测绘、木结构实训、民族建筑和传统村落调研等.在此基础计划开设实践课程:黔东南民族建筑模型实训、黔东南民族建筑营造技法实训.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有民族建筑与传统村落调研(2 学分)、黔东南民族木结构实训(1 学分)、BIM与民族建筑设计实训(1 学分)三门独立实训课程,共计4 学分;在专业认识实习中开设有民族建筑认识环节(0.5学分),共计4.5学分.

建筑学专业开设有民族建筑调研(1 学分)、古建测绘(1 学分)、毕业设计(传统村落改造方向,8学分)三门独立实训课程,共计10 学分;在素描认知实习和色彩认知实习中都开设民族建筑环节(0.5学分),合计1学分,共计11学分.

凯里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集中实践性环节32 学分;实践教学总计67.25学分,其中民族建筑相关学分为4.5,占比6.69%;建筑学专业集中实践性环节32 学分;实践教学总计101 学分,其中民族建筑相关学分3~11 分,毕业设计不是传统村落改造方向只有3学分,占比2.97%~10.89%.

以民族建筑与传统村落调研为例,其目的是了解黔东南传统村落的村寨历史、建筑风格、村寨特点等方面.通过对黔东南传统村落的全面调研,为黔东南传统村落建立村寨档案,为研究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的特点和风格提供数据支撑.调研期间专业老师带领学生深入传统村落,居住在村民家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开展传统村落调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调研主要内容有村寨选址、布局及特点、村寨居住建筑、村寨公共建筑、民族建筑营造文化、村寨特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保障专业调研质量,学院对参与调研的师生做出具体要求,例如:村寨选址与布局,对村寨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要求图文结合;对民居都做了调查表,调研要求对每个村寨进行100 栋民族的数据采集,要提供每层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并配上对应照片,并对调查民居进行介绍;对每个村寨进行10栋民居的详细测绘,要有跨度、高度、构件尺寸等详细测量数据,并在图纸中表示出来;对村寨匠人进行专访,建立工匠档案.

经过几年努力,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已经调研13 个民族村寨,其中包括黔东南州凯里市三棵树镇3 个村落(季刀上寨、季刀下寨、高坡苗寨)、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贡镇10 个中国传统村落(蚕洞村、冲寨、登岑村、地扪村、高近村、流芳村、寨头村、额洞村、寨南村、已炭村汉寨)和述洞村.调研报告13份5736 页,调研民居1978 栋,详细测绘民居100栋,测绘鼓楼26 栋,测绘风雨桥23 栋,寨门10 栋,亭子22栋,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民族建筑50多栋,采访民间艺人123 人,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材料.通过这些调研实地锻炼了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民族建筑教学科研团队.

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民族建筑实践课程采用考察、调研等田野形式,通过实质性参与民族建筑的营造过程以及传统村落中群体日常生活、节日活动切身体验和感悟来掌握和了解黔东南民族建筑知识;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两种形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在民族建筑营造技法实训请当地经验丰富的工匠与非遗传承人到学院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同时组织学生到黔东南传统村落开展田野调研,这些举措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3 民族建筑特色第二课堂和专业竞赛要以赛促学

专业竞赛和第二课堂是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参加比赛和专业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竞赛与第二课堂,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的专业活动和专业竞赛,可以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的素质教育,构建适应21 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对第二课堂活动和专业竞赛学分量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专业社团,要求本科学生在校四年期间,第二课堂学分与专业竞赛总计必须达到7学分,其中专业方面的活动不得少于2学分,专业创新学分的获得可以通过专业相关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类(专业课题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竞赛)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类.

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了3 个专业协会,分别为鲁班协会、手绘协会与BIM 协会,参加协会的人数达到分院学生数的1/3.分院以协会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类专业竞赛,目前已经开展的竞赛有建造节、手绘大赛、民族建筑测绘大赛等.积极鼓励学生依靠民族建筑资源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进行专业竞赛,获得丰硕成果.

从2015 年开始,建筑工程学院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5 项,其中和民族建筑相关的有4 项,分别为“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评估”、“轻型木结构体系在黔东南民居建筑中的应用前景研究”、“黔东南传统木结构风雨桥榫卯节点力学特性研究”等,占比80%;建筑工程学院获得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6 项,与黔东南民族建筑相关9 项,如“黔东南传统木结构风雨桥榫卯节点力学特性研究”、“镇远古建筑木构件的保护与修复”、“黔东南地区杉木性能试验”、“BIM 技术在黔东南民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究”等,占建筑工程学院立项数的50%;建筑工程学院获得凯里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6 项,与黔东南民族建筑相关22项,占建筑工程学院立项数的61%.

在今后工作中,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加大对专业竞赛和第二课堂建设力度,在已有的专业竞赛的基础上,计划开设以下竞赛:民族建筑专业知识竞赛、营造技法大赛、民族建筑模型大赛、民族建筑设计大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的专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要求每个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与一项省级以上专业竞赛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4 民族建筑学科建设要与专业建设相互支撑

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合理构建学科、专业的建设关系,按照专业布局及专业教师的学术研究组建学科团队,形成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优势特色.在学科建设中,加强教学改革,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同时,将自己的科研课题分解成学生课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毕业设计等形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使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

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了黔东南民族建筑教学科研团队,立足地方特色资源(黔东南民族建筑),寻求差异性发展、特色发展路径;在教学、科研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主要开展了传统民族建筑及村落的田野调查与数据收集;整理和收集黔东南民居的营造技法资料,传承传统工艺.已经成立“黔东南民族建筑研究中心”和“民族建筑与绿色建筑研究所”,建立了民族建筑陈列馆,进行了民族建筑大地调研,取得了相关地方民族建筑的第一手资料,对地方民族建筑进行初步建模,计划建立黔东南民族建筑数据库.

目前凯里学院在民族建筑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分院现有贵州省教育厅重大创新群体项目“黔东南民族建筑研究创新团队”和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黔东南传统木结构绿色产业化研究创新团队”2 个团队项目,贵州省科技厅“黔东南民族建筑营造技法及产业化工程中心”平台项目1项.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建筑教学科研团队主持省级以上民族建筑相关课题12 项,校级民族建筑相关课题18 项,占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的80.6%;指导民族建筑相关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项,发表相关论文26篇.

凯里学院建筑学院主持了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黔东南民族建筑文化引入土建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该课题的实施,分院组织相关老师对民族建筑文化与专业课程融合进行多次讨论,并与黔东南州教育局、黔东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主管部门进行多次交流,获得许多宝贵经验和意见.

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积极服务地方,与黔东南州黎平县人事局合作,协助其开展侗族木工技能大赛,主编教材《贵州省手工木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并作为核心专家,参与贵州省人社厅、黔东南人社局、开展黎平县人事局的侗族手工木工培训,为黎平县的脱贫攻坚贡献技术支持.

3 结论

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基于地方民族建筑特色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是在保证国家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培养的基础上,融入地方民族建筑文化,形成专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探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示范性.在“双一流”、“新工科”等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如何挖掘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达到专业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协同发展,共同促进,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共同课题.通过对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建类专业的相关实践与探索分享,希望为其他高校提供适合地方院校教学改革特色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凯里黔东南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遇见黔东南
参花(上)(2021年5期)2021-06-10 16:52:53
福建工程学院
诗书画苑
晚晴(2019年3期)2019-07-08 03:56:17
寻味贵州——黔东南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10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30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28
福建工程学院
变脸 凯里·欧文
NBA特刊(2017年24期)2017-04-10 08: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