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艳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编者按 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我国农村地区紧紧抓住创新乡村治理这一主线,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乡村治理体系、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筑牢乡村振兴基础;创新人居环境治理机制,塑好乡村振兴之形;加强乡风文明治理力度,打造乡村振兴之魂;优化产业治理模式,夯实乡村振兴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切实推进乡村治理创新。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创新性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紧紧抓住乡村治理这一主线,以创新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在乡村治理体制、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创新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是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只有治理体系得到完善,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才会显现出来。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增强自治、法治、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注重激发农村各类主体的潜能和活力,形成党支部引领、社会协同、村民自治、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立体网络。
建立健全横向的治理体系。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是基层党组织,主体力量是广大农民,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乡村治理才能步履稳健持续向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行政村应建立起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机构、村民议事会为议事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四位一体”村级自治组织体系,有效推动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主体的作用,增强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各项事务,以健全横向乡村治理体系。
完善纵向的治理平台。治理平台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支撑,要以群团组织带动社会组织,克服党政、群团和社会组织单兵作战的困局,形成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市民群众协同治理的格局,推行“县-乡镇-社区-网格-楼栋”五级治理模式,将综治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服务中心有机整合,建立系统的五级治理平台。建立“村级党组织+组级党支部+区块党小组+党员带头人”自治服务网络,形成全面覆盖、层级鲜明的纵向治理平台。
畅通立体的治理渠道。安定和谐的乡村环境,需要畅通的治理渠道。预警、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是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道路,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形成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增强乡村治理的专业性、协同性、精准性。要推进专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成立医疗纠纷、劳动纠纷、交通事故等不同领域的专业调解组织;着力推动矛盾纠纷协同解决机制建设,创新推出防范化解纠纷的专项调解活动,真正让各类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健全诉调、公调、检调、访调对接机制,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吸纳党员、知名人士、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人民调解,组织网格员、村镇党员、退休干部、本地名人等参与村工作级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人居环境整治,事关乡村居民的幸福感。要以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号角,通过抓管理创新、强力量保障、建长效机制,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改善乡村面貌,切实把环境“美起来”的要求落到实处。
推进环境治理创新,强化责任落实。农村基础设施欠缺、环境治理体系薄弱、垃圾处理随意等问题非常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激活农民美化环境的参与感。要建立健全环境整治相关工作机制,加强对村干部和村民的环境治理科学知识培训,合理规划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加快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专班负责、主抓落实。要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选优配强河长、路长,把专职保洁员、义务劝导员、兼职督导员队伍建立起来,并将责任压紧压实。建立村支部书记、村干部包片、组长包组和党员包户工作责任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保洁管理格局。
激励群众广泛参与,增强力量保障。乡村振兴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不断探索创造更多依靠广大乡村人民进行环境整治的新制度、新机制。要坚持干部带头示范,机关带动基层,党内带动党外,不断推进“在职党员进基层”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志愿者工作站,鼓励更多志愿者进驻乡村开展垃圾清理、护河行动、生态环保、乡风文明、支教助学等义工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志愿者队伍,开展垃圾清扫、交通疏散、乡风文明宣传等活动,让干净、整洁、有序的环境成为群众自觉维护的动力。群众的广泛参与,可以有效弥补农村环境整治中人员力量不够、措施不全等问题,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强大的力量保障。
完善村规民约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乡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加强德治是开展乡村治理的先天优势,也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实现治理有效目标的必由之路。乡村治理要达到一种春风化雨的效果,就要形成良好的乡村道德风尚,这需要制定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自律规范来对广大村民进行引导。村规民约等自律规范要重点对文明卫生、邻里人情往来、打牌赌博之风等老大难问题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墙、开设道德讲堂大力宣传村规民约,让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增强农民群众自我约束的主动性。通过村规民约制度,形成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广大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风文明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软件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壮大文化阵地,有效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切实把乡村文化“强起来”的要求落到实处。
夯实力量,引领乡村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风塑造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注重乡村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按照“尽锐出战”要求,选优配强工作队伍,把加强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要积极引导乡贤队伍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创新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主题活动,将当地退休干部、在外经商成功人士集中起来,组建乡贤协会,出面解决村里各种矛盾纠纷,对乡村项目建设献计出力。要培育志愿者队伍和各类群团组织,引领和推动其成为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力量,鼓励志愿服务团队因地制宜,挖掘资源,打造特色活动品牌,通过志愿者队伍组织的各类活动带动村民广泛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同时也让志愿者队伍的活动逐步成为人人都可参与的一项常态活动。
打造特色,推进移风易俗活动。移风易俗对良好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牛鼻子”。要通过典型示范和先进带动,打造一批在移风易俗方面有特色的村落,比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孝心村”、建设美丽家园的“和谐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村”等;要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坚持群众工作由群众开展,群众矛盾由群众解决;要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把移风易俗工作做到群众身边,将正能量传递到群众心中。
积极培育,壮大乡村文化阵地。壮大农村文化阵地,要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偏好的方式方法和载体。要建立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培育一批新时代农民的先进模范人物,通过开展家风故事大赛、家风讲堂等,培育乡村崇德向善、勤俭持家、孝悌和睦、敬贤尊老、风清气正的良好风尚,展现新时代乡村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全新气象。在广大群众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营造踊跃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培育和塑造文明乡风。引导各村打造“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德为风、以邻为亲”的邻里文化品牌,减少邻里纠纷、促进邻里同心、展示邻里亲情,培育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
加强乡村治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是夯实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壮大农村产业,要立足农村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推进融合发展,有效弥补农村经济短板。
盘活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财政保障。要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以有效利用村集体机动地为突破口,培育一批经营实体,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鼓励乡村党员创业,探索党建扶贫新路子,以“党建链”带动“产业链”“工作链”和“服务链”,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为集体经济稳定增收,稳定就业。探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用活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助推集体经济发展。
打造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一,要以主导产业作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优势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创建;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高效绿色农业全产业链。 第二,要突出特色,重点扶持“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乡乡有品牌、村村有特色、户户有思想的农村产业新格局。减少农业产业同构化带来的风险,形成农业产业结构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第三,要以市场需求和农户实践能力为基础,多元发展大健康产业。推进绿色农产品、乡村旅游、乡村康氧等产业联动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积极引导,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壮大乡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要以品牌打造为基础,形成高度渗透的融合共享发展局面。第一,要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加大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跨界配置力度,形成“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模式;第二,要培育壮大农村产业融合的主体,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鼓励有生产技能和生产经验的农民广泛参与,形成多主体参与的产业融合态势。第三,要构建多维度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在县城-重点镇-特色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四个维度上实现产城高度融合,在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上实现产业多维度融合发展,合理开发文化、民俗、康养等特色旅游产业,促进特色资源保护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融合,积极引导发展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乡村治理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形成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