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霞
(山西桑干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山西大同 037006)
森林被生物学家称为“地球之肺”,因为森林不仅能够利用光合作用平衡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而且会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促进生态循环良好运行。我国森林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却亟需改善,因此,植树造林不仅是一项有利于改善当前环境的政策,更是国家想要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植树造林的首要意义就是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森林涵养水源的实力十分强大,一亩森林所涵养的水,多达20m3。在我国一些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河流泛滥、洪涝灾害,淹没沿河村庄和耕地,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而且给未来发展造成隐患。植树造林可以将土壤和泥沙“固定”起来,改善和治理水土流失现象。
我国国土荒漠化面积多达262.2 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4%。因此,防风固沙,减少土地荒漠化,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植树造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种植防护林,能够有效减缓风速,防止风沙侵袭。红柳、柠条、沙棘、樟子松都是适合在沙漠化土地上种植的树木,在沙漠中种植这些树木,不但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还能利用植物改善当地的生态循环,减缓和改善土地荒漠化。
每平方米的森林,能够吸收大约1.6kg 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释放出约1.2kg 的氧气。森林利用自身的光合作用,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之间的平衡,改善空气质量,不但为人类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怡人的环境,而且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还能够改善近年来的臭氧层问题。
植树造林不仅对生态环境起到平衡作用,改善空气质量,还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果树可以生长出美味多汁的水果或营养丰富的坚果;茶树能够为茶农提供提神醒脑、清香怡人的茶叶;“流泪的树”橡胶树能够流淌出天然橡胶,供给橡胶制造产业;还有一些树种,是天然的药材。因此,科学地植树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播种造林法是植树造林中最迅速简便的方法,简言之,播种造林就是利用飞机,在广阔的土地上直接播撒树种。当需要种植树木的土地面积过大和比较偏远,依靠人力手工种植难以实现时,就需要用到这种方法[1]。这种种植方法的优点在于播种效率高,绿化面积广。但是这种植树方法的缺点也极其明显,那就是无法保证成活率和种植效果,而且树种必须是造价低、数量多、易收集的种类。因此,当受到条件限制,不得不采用这种植树方法时,其一,要选择饱满、品质上乘、易发芽且与当地土质土壤条件相适宜的树种,其二,要加强后期的人工养护,尽量提升树种的萌发、成活比率。
在植树造林方法之中,植苗造林的方法是成活率比较高、效果相对稳定的植树方法。采用这种植树方法,就是在明确需要进行绿化的土地后,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确定适合在当地栽种的树木种类,然后选择根系发育良好的树苗,进行植苗移栽。这种种植方法对栽种技术的要求较高,在植苗时尤其要注意保持根系完整,避免出现损伤和失水等情况。从起苗开始,到中间的修整,运输,最后进行栽植,整个过程中都要注意保持苗木的湿润,特别是根系的湿润,注意帮助苗木涵养水分,减少水分流失,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地进行植苗,提高苗木存活的概率。
分生造林法也叫分植造林法或扦插造林法,是指将树木(即母体)的营养器官,例如树木的根系或树木的枝丫等,进行科学分离,并采用扦插的方法,将其种植到所需要绿化的土地上。采用该种种植方法,对当地的立地环境要求比较高,进行分生扦插的土壤必须满足湿润、松软、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进行分生扦插后,确保分生扦插的部分能够顺利长出根须。松树、杨树、竹子等都是可以进行分生造林的树种,这些树种进行分生扦插时比较容易成活,除了因为母体基因决定了其顽强的生命力之外,更是因为这些分生的营养器官本身就具备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够在扦插后的最初生长阶段为萌芽提供充足的营养。运用该种方法进行植树造林,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栽种迅速,技术含量较低,而且成本低廉。但是,如果是树木母体数量比较少,或者是土壤条件比较差的地域,就无法利用这种操作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
在幼苗成长的初期,苗木的生命力相对脆弱,抵抗力也比较低,这时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育苗护苗。在这一时期,应关注幼苗生长情况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消除不利于幼苗生长发育的因素,如缺水、杂草过多和病虫害等。幼苗期是树木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苗木是否发育良好,决定了其未来的长势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要对树木进行必要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可能需要的浇灌、施肥或去除杂草等。如果土壤不够松软,还要进行松土,使土壤环境保持一定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幼苗的抚养是植树造林中的重要工作部分,只有幼苗得到良好的养护,才能更好地存活和成长,所以,在苗木种植或栽植、扦插成功后,也要注意这些后续工作,保证植树造林的效果,避免因为后期育护不利,导致前功尽弃。
所谓封山育林,就是将自然条件相对良好的山林暂时封闭起来,禁止人们上山进行开采、砍伐、拓荒等,杜绝人类活动对山林的负面影响,利用山林自身的回复能力和自然界的生态循环,给山林中的树木和生态系统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采用封山育林的方法,可以使自然筛选过程得以在山林中顺利进行,而经过自然筛选以后,山林中的自然环境会更符合植被生长需要,在未来也会具备更高的抵抗能力,山林的物种也会变得越发繁多,且配备具备合理性[2]。封山育林是利用自然的调节作用,改善山林的自然环境,改善物种的生存空间。
在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时,自然界的万物既彼此竞争,又相互促进,正是这种优胜劣汰的共存方式,使自然界中的万物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是自然规律,亦是自然之道。作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一环,人类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却也具有更强的破坏力。然而无论人类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仍然应该对自然怀有热爱和敬畏之心,敬畏自然之道,更要尊重自然规律。
有些耕地存在土地沙化或者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坡耕地。有计划、分阶段地对这些进行退耕,然后在这些土地上进行针对性的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不仅有利于对该地域进行水源涵养,也有利于减缓水土流失史,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植树造林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良策。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时刻谨记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在必要时封山育林,适当地退耕还林,做好植树造林工作,为全球生态平衡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