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田地
2019年1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人们猜测此次疫情的发生是典型的“病从口入”—问题出在人们滥吃野味的陋习上!
其实在人类前行的进程中,作为安全食物,人类驯化栽培的作物和驯养的动物已足够供应和满足人体对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矿物质)、维生素、水和纤维素等营养素的需求。
研究表明,人类驯化栽培的作物约有1500种,广义上可分为大田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其中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作物有上百种,人类驯化和养殖的动物也有几十种。而且,无论是驯化作物还是驯养动物,均为人类智慧和生产力提高的体现,更是文明提升的标志,因为人类已可以做到无须把全部精力和智慧用于满足生存所需的食物与能量生产上,而是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生产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历史证明,凡是能驯化栽培出许多经典作物和驯养出许多动物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古代的西亚、北非,人们驯化出的作物有:小麦、葡萄、石榴、胡萝卜、椰枣、各种豆类,其中最重要的作物是小麦;驯养出的动物有:猪、绵羊和牛。而与之相对应的文明,是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等。
古代南美洲驯化出的主要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花生等;驯养出的动物有:大羊驼、羊驼、豚鼠等。与之相对应的文明,是玛雅文明和奥尔梅克文明等。
以中国为中心的古代东亚,则驯化出了粟(小米)、黍(糜子、黍子)以及水稻等作物,也驯养出了猪、狗、牛、羊。与之相对应的文明,是中华文明。
以印度次大陆为中心的南亚,人们驯化出了大麦、小麦、棉花和枣等作物,也驯养出了绵羊、山羊和大象等。与之相对应的文明,是古印度文明。
研究表明,上述这些人类驯化的作物和养殖的动物,其营养价值远比野味动植物高得多。水稻和小麦虽然有野生的,但其在产量和各种营养素包括口感上,与农业驯化种植的水稻和小麦相比是云泥之别。
在动物食物上,以养殖鱼和野生鱼为例,主要以一般的营养元素、必需的氨基酸和鲜味来评判。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人工养殖和野生的长吻鮠(江团)、中华倒刺鲃(青波)、草鱼、鳙鱼(花鲢)四种鱼进行了水分、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矿元素和氨基酸指数对比,结果表明,在野生鱼和养殖鱼的质量、长度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饲养条件越成熟,养殖鱼的营养价值越高。而野生鱼在营养价值方面并不比养殖鱼更高。同样,人类养殖的畜禽的营养价值也高于野生动物。
更重要的是,经人类驯养出的动物食物,其安全性远高于野味。野味身上有大量微生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而言是致病病毒、细菌等。一些人们常吃的野味,诸如蛙和蛇,它们身上的寄生虫和微生物非常多,其中以某些迭宫绦虫最多。人们曾在一条蛇的身上发现了150多只迭宫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在一条鳕鱼身上分离出800多条异尖线虫幼虫。
吃“家味”,是人类不二的选择,也是文明和素养的体现,更是人类与生物共同的地球家园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