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 孙云瑞 吕 勇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于2015 年10 月正式公布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至2020年初,二孩的出生率大幅增长。随着二孩家庭逐渐增加,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二孩家庭中常常看到以下的场景:幼龄的老大在与老二争抢玩具、食物和父母的陪伴;又或老大对老二采取一些非亲和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还有些幼儿说出了“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等类似的话语。这让很多家长不禁反思:这种情况是否悖离了家庭生育二孩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产生了这种想法?那么,对于二孩家庭的父母来说,在“同胞接纳”的问题上,如何有效地正确引导,达到让幼龄长子(女)更好地接纳自己的弟弟或妹妹?
本文拟在了解二孩家庭中长子(女)心理表现的基础上,挖掘二孩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父母指导的误区,结合幼龄长子(女)身心发展规律,给予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二孩家长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
对于同胞接纳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曾就幼龄长子(女)的心理活动、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他们以2—10岁“独二代”家庭中的长子女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心理情感的方向去探究父母生育二孩的相关问题。调查发现,多半的头胎子女对二孩有排斥的心理。不同意父母生养二孩的儿童多半内心孤独感高,很多幼龄长子(女)沉迷于电子产品。还有学者对二孩家庭中的长子(女)所产生的这一系列消极表现进行了分析。二孩政策放开后,二孩的出现在为大孩提供了社会交往及社会性发展机会的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同伴之间的冲突,长子(女)出现内在的情绪波动和不适。长子(女)普遍出现较为极端的情绪,如暴躁、孤僻等。这些情绪会堆积在长子(女)内心中,长此以往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所以,家长要善于处理这种问题,多关注幼儿,为孩子创造良性的心理。与国外多子女家庭相比,中国二孩家庭中的教育观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物质帮助。而国外的家长把关注点更多放在与长子(女)的交流和互动上,更多地去关心其内心活动,给予孩子更多的爱。
家庭里多了一个孩子,孩子不必整天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有了真正的玩伴,有利于消除一个孩子的孤独感。但二孩的到来也改变了家庭结构,给家庭教育带来一些问题。
调查发现,二孩家庭中的幼龄长子(女) 多处于3—6 岁阶段。瑞士心理学家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表现为“自我中心化”的特点,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他(她)们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弟弟妹妹出生后吸引了全家人的注意力,资源分享与关注度的减少使得长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中心地位受到动摇。由于心理发育的不成熟,他(她)们不能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弟弟妹妹的出生,只能用消极行为来反抗这种失落。他们有时甚至会故意做出一些模仿婴儿时期的行为,如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眼神游离的次数过频;兴趣下降,老师常常会跟家长反映,孩子状态不如以前积极向上,表现出对很多事物缺乏兴趣,动力不足;生活中,很多家长会发现,原本大孩已经学会自己吃饭了,现在却要求喂饭,甚至要求用奶瓶;有了弟弟妹妹后特别爱撒娇;原本已经不再尿床,如今又开始尿床……他(她)们这种“退行”心理会外化于其行为上,让家长非常苦恼,不知所措。实际上,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本质原因是求关注的心理诉求。他(她)们用这种“退行”的方式吸引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弟弟妹妹到来后,长子(女)的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嫉妒、焦虑、易怒、烦躁、自卑。家庭里二孩出生后,父母用去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忙于照顾二孩,往往导致他们不能敏感地感受到长子(女)内心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长子(女)的内心得不到满足,这让其在家庭生活中产生了不满足感、危机感、嫉妒感,长时间积累下来会使得长子(女)心理产生负面情绪。一些调查者发现:幼龄二孩的亲社会行为意向明显低于来自“独生”和“准二孩”家庭的幼儿。可见二孩的到来影响了幼龄长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意向。此外,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幼龄长子(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爸爸妈妈才不喜欢自己了。久而久之,很多长子(女)开始产生自卑的心理。
目前,二孩家庭的生育主体为“80 后、90 后”的“新生代父母”。这些新生代父母拥有与传统很不一样的成长背景以及前卫、独立的性格。很多家庭原有的结构是“4+2+1”的模式,即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小孩。对于年轻人而言,似乎已经习惯了四个老人一起帮忙照顾一个孩子。而二孩的出生,很多抚养孩子的压力落在了夫妻二人身上。尤其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没有机会经历与同胞相处。当他们多了一个孩子的时候,在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可能一时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因此容易出现暴躁、相互指责、吵架、争执等夫妻关系不和睦的现象。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孩子的很多行为多半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双亲不睦对孩子们的交往心理与行为易造成不良影响。对于经常出现争执的家庭,两个孩子一旦出现矛盾,最先想到的也就是用争吵、相互责备的方式来解决。有些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面前往往会出现一些分歧,久而久之,这些分歧会使得家长之间产生隔阂,教育意见达不到统一。
在二孩家庭中可能经常听到爸爸妈妈对长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妹妹(弟弟)还小,你要让着她(他)。”“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你是哥哥(姐姐),把你的玩具给弟弟(妹妹),他(她)还不懂事。”父母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言语,往往在无形中让长子(女)受了委屈,却没有表达的余地。有的家庭为了维护家庭中所谓的公平,在长子(女)面前不敢与二孩过度亲密,害怕引起幼龄长子(女)的不满。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遮遮掩掩的行为不但没有起到父母期望的效果,反而成了父母与两个孩子及两个孩子间建立亲密关系的阻碍。还有一些家庭,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较重,过份偏重男孩,或者偏重小的,忽视对另一个的关心,使得孩子在心里埋下“不公平”的种子。
“同胞接纳”的教育尤其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与关注,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长子(女)的权益,提前做好“铺垫”。
一些父母认为,当初要迎接二孩的到来是父母双方自己的事情,与长子(女)无关,所以很多孩子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得知自己要当哥哥(姐姐)。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尽量在二孩出生前做好“铺垫”。一方面,父母决定要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时候,需要提前做好一系列准备。家长要计划好怎样对待家中两个孩子,怎样兼顾培育两个孩子等多种问题。另一方面,怀孕之前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憧憬家里如果增添一个弟弟或妹妹后他(她)们共同玩耍的快乐情景。妈妈在怀孕期间可以让老大和老二进行互动,比如让幼儿猜测妈妈肚子里的是男生还是女生;当妈妈的肚子大些时,可以让幼儿摸一摸肚子,让老大和老二“做游戏”,感受一下胎动等。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当初妈妈也是这样孕育自己的,从而感受新生命。也可以通过讲解关于生命的故事或用绘本进行引导。爸爸妈妈也可以在二孩出生前经常模拟以二孩的口吻和身份与老大对话,增加两个孩子心理上的亲切感;给弟弟妹妹准备出生时所用物品时,也请老大参与进来。家长做好充分的铺垫,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家中新成员对幼龄长子(女)心理上的冲击。
2.对孩子们尽量做到公平,给予长子(女)足够的关爱。
在二孩没出生前,对长子(女)来说,家庭的有利资源为其独享,而弟弟妹妹到来后,家庭中的资源被分走了一半,这容易导致长子(女)的产生不满。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做到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物质的公平很重要,父母为二孩准备玩具或物品的同时也应为长子(女)准备一份,以免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失落与不平等或因嫉妒而对弟弟/妹妹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如果有了情绪问题,父母应当更多地扮演中立者的角色,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耐心引导孩子发泄不良情绪。在精神层面上也要尽量做到公平。因为对于长子(女)来说,这种公正的处理是一种爱的确认以及平等感的获得,可以有效地减轻大孩在家庭中由于弟弟妹妹来临而造成的不安全感。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尽量自己带孩子,而不是忙于带二孩而把大孩送到老人那里寄养。这时候的家长要多关注长子(女),让他们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多在陪伴的时候告诉他(她)即使生育了弟弟妹妹自己依旧是被爱的。父母更要善于表达出心底的爱,不仅仅行为上表达,而且要多用语言把爱大声、直接地对大孩说出来。
3.多把机会留给孩子,培养家中长子(女)的责任意识。
刚出生的弟弟妹妹需要照顾,这会占去父母很多的精力,长子(女)的地位下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失落感、不安全感、嫉妒心。为了较快消除这种负面情绪,家长可以引导长子(女)积极参与到家庭里照顾弟弟妹妹的角色中来,从小培养其责任意识。一些国外幼儿园里提倡“混邻班”教学,其教学模式旨在帮助长子(女)子适应哥哥姐姐的新角色。“责任意识”要求父母在“无条件”给予孩子关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其对其他家庭成员负有的责任,是家庭里重要的一员。孩子在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的同时,能够体验自我价值和参与的幸福感。皮亚杰曾指出,同伴间的交往更能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化的状态中走出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样既有利于他们更容易地接受弟弟妹妹的到来,又有利于孩子们和谐相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成为这个家庭中的重要的一份子。
4.引导幼龄长子(女)学会在相处中关怀、在分享中获得快乐。
学会关怀和分享能够帮助幼龄长子(女)“去自我中心化”。关怀和分享代表着幼龄孩子开始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能够真正地意识到弟弟妹妹的存在与情感。分享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是孩子社会性成长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二孩家庭是培养孩子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温床。家长应当适当、巧妙地向长子(女)传输这样的观念:“当你有了弟弟妹妹,你便有了亲密的伙伴,以后的日子里,他(她)可以陪伴你一起玩耍和学习,你就不会孤单了。”“当你成为哥哥(姐姐)后,你也要负起哥哥(姐姐)应有的责任,要学会关心他(她)、爱护他(她),把你的玩具和食物和他(她)一起分享。”家长也可根据幼龄长子(女)的年龄特点,利用简单、易懂的绘本故事等进行教育,把他(她)代入绘本中的角色,让其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成就,如《孔融让梨》《彩虹色的花》《大棕熊的秘密》《月亮的味道》等优秀的绘本。同时,当他(她)们出现分享行为时,家长应利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或物质手段予以奖励。
5.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育方法。
现如今,科学技术飞快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一些网络上的学习“微课”“慕课”“家长课堂”“微信公众号”“小步APP”等已进入到很多家庭,并且成为了当今家长的主流的学习方式。家长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与交流,一方面,为家长带来了便捷,足不出户便可进行教育方式上的讨论以及学习新的教育方法,使得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取长补短;另一方面,科技上的发达也使得网络上出现各种花样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因个人的文化程度等原因,不能对那些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的判断,并且很多家长往往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不能够辨认出网络上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是否都适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二孩家庭家长应多关注一些专属平台针对“同胞接纳”开设的话题,积极探讨增进长子女与二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有效方法,对外界在教育方面一些不实的信息进行过滤,普及科学有效且真实的教育观念。通过阅读书籍、线上交流、听取讲座、参加父母课堂,与其他家长交流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经常反思,总结经验,从而有效提高家庭教育成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一辈子的课堂,父母的爱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孩子。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观察、多思考,以更科学有效的教育给予孩子完全的爱、高质量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