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回顾㈦展望

2020-01-09 02:30张立治张德元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精准农业

张立治 张德元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6000)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持续、大规模增长,成功地实现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向开放、包容的世界最大的工业国。 同时, 我国也是农业大国,13亿中国人有9 亿生活在农村,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9 亿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新世纪以来对农村经济的研究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热点话题,研究内容广泛。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新世纪农村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集体所有制研究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水平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农民增收及贫困问题等。 现分述如下:

二、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回顾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水平

总体上, 随着我国经济在新世纪整体大踏步前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在快步提升,但现代农业体系建立尚待时日。 周忠艳认为,总体上农村地少人多的局面没有改变,还没有摆脱经营规模小,生产方式粗犷的局面,但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兴起,部分生产资料向种粮大户集中,规模经营的效益得到提高。 农村缺乏完善的基础建设,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但随着淘宝、拼多多等新兴市场主体下移,农村经济开始向市场对接[1]。 张昌盛认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成分㈦产业结构复合化、经济关系市场化等特点; 而农村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集体土地产权需要进一步明晰, 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异等特点[2]。 胡庆生对西部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认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整体滞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㈦东部差距越来越大。 要提振西部农村经济要从两方面入手:1.加大科技投入,营造科技兴农环境,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以科技为先导,为西部农村经济搭建腾飞的翅膀;2.调整农业内部经济结构,如利⒚当地地形、物产等特色,发展区Ⅱ特色经济;将剩余劳动力向东部转移, 向非农转移,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订制农业等,寻找农业经济增长点[3]。田富强发现中国目前正大力兴起新型农村合作社,各种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能够快速带动农民均衡、可持续致富[4]。

省Ⅱ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是学者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张宗文[5]对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方青[6]对福建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王荣来[7]对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王善磊对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8]。 李艳对农村区Ⅱ经济面临的困境和精准扶贫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国农村当前区Ⅱ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显著;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资金扶持不到位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要重点加强教育培训,特别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重点发展农村畜牧业,作为提高农业经济的捷径[9]。

总之, 我国农村经济随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已经逐步跟上城市经济的发展步伐,甚至在一部分地区增速开始赶上城市经济发展。 但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还是比较大。 中部,特别是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明显比不上东部水平。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朝特色化、工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而西部地区农业也开始向特色农业转移,但趋势和特色不够明显。

(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模式, 是某种特定的发展经济各要素的组合形式,具有相对固定的组成要素和运行方式,使人们容易按照这种方式发展经济。 我国农村经济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需要探索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早期中国农村经济模式最著名的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由费孝通先生早在80 年代初就总结出,将苏南模式概括为“无工不富”,将温州模式概括为“以商带工”[11]。 现在苏南模式已经从乡镇企业发展到股份制企业阶段[10]。 以家庭企业,进行“小商品”生产为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也已经发展到产业集群阶段[12]。而以引进外资进行外向型加工业的珠江三角洲模式逐渐演变成开发区经济发展模式。 艾云航认为新世纪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发展特色经济[13]。王志华认为要创新农业产业化, 将分散的农户生产力要素集中起来,走产业化发展路径。 由于农村农业经济内在具有生态循环性,如,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的循环模式等,因此,农村经济应向生态农业模式转型。 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开办相关企业,发展农村工业生产,从农业向工业带动型经济模式转变。 我国第三产业有较大发展空间,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依托本地特色的自然、社会资源向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14]。旅游城市近郊的农村经济建设中出现四种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旅游休闲、循环经济、工业化带动以及商业贸易型。 保障旅游城市近郊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成功实施的前提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本化[15]。

袁俊、赵卫权在分析了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包括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庭院循环发展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㈦农村经济复合发展模式、农村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等5 种大的发展模式[16]。 单叶涛、罗娜、段进军研究了苏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发现众多村子成立股份制公司, 主导了村庄的经济发展。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大部分兼任村委会主要职位,形成了苏南政经合一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都很鲜明[17]。 李春萌总结分析了广西农村经济“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18]。 骆雅杰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经济模式,指出安徽农业经济依据安徽省南北地理、资源等的差异,发展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皖南和皖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整合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形成种养殖加工、农科教一体化经营模式,即农业产业化模式。皖中地区把资源、政策向工业集聚,形成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集聚、骨干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的工业带动模式[19]。 熊婧涵研究了江西省“物联网+” 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认为要在农村推行“物联网+”经济,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养,线上线下同时打造自主品牌以及研究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策略[20]。

总之, 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开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从早期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中解脱出来, 创造出各种适应本地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核心。 田金凤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建设重点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和消除两极分化现象,提高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1]。 赵意焕总结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70年的成就㈦经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4 个阶段: 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8),进一步发展阶段(1958—1983),联产承包阶段(1983—2004)和土地流转以来的农村集体经济(2004—)。 当下,以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各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态增多, 主要服务于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和规模化经营[22]。 高鸣,芦千[23]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集体经济, 是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活动。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分为构建期、调整期、转型期和激活期等4 个阶段。 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以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前提, 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多维度地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营造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赵意焕总结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70 年发展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式,如新型专业合作社,以单一经营为主,实现一村一品,形成规模化,提高应对市场能力。 构建集体合作社或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服务普通农户的生产经营等[24]。 李增刚认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地“三权分置”和宅基地“三权分置”中所有权的最直接体现。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留得住人的根本,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是明晰产权[2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在新常态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初同伟等指出,在新常态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收入来源单一、 村级集体可开发利⒚资源逐渐减少、村集体经济支出不断上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制约较多等困境,要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和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等举措, 提振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26]。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2018 年1 月,国务院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开始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教育部长韩长赋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量现代资源的投入,要解决好“人、地、钱”三个问题。 要加强农村青年培训,并从城市招揽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解决“人”的问题;创新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解决“地”的问题。 强化持续资金投入,公共财政资金要向“三农”倾斜[27]。 在“人”的问题方面,高振认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利⒚优势资源, 融入现代科技创新手段, 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同时要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政府——社会——企业三维帮扶机制,推动乡镇企业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最后要强化科技及人才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振兴发展[28]。李英姿认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是认真研究区Ⅱ经济的特点, 根据区Ⅱ一体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特色经济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发展小城镇,拉动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农业劳动力跨区Ⅱ流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创新[29]。 钟春华从科技入手, 分析农村科技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 认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调整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科技化、信息化、工业化、企业化、高效化[30]。

(五)“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

2013 年11 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各地政府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下,充分领会精准扶贫政策精神,大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⒚。 黄忠海指出,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地方政府会促进资金整合,发放小额贷款,帮助农村集体经济凑集启动资金,实现经济良性发展[31]。 加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实施产业扶贫,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刘水镜认为精准扶贫能够完善农村基层设施、 提升农业产业经济层次。 精准扶贫要做到精准鉴别、精准扶持和精准考核[32]。刘志华对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的增收途径进行了研究, 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村精准扶贫资源整合机制、 拓展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收入来源、营造弱势群体增收的良好氛围、细化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扶贫帮助等措施[33]。

三、研究结论

(一)研究成果丰富,但理论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农村研究的层次、 范围和人员团队等都比较丰富。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发展战略、三农研究、精准扶贫等主题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这些研究成果部分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学者倾向于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农村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而大部分县乡一线的农村经济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研究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但缺乏理论深度,政府、院校的理论研究和县乡一线实践研究如果能够进一步融合, 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会有大大加强。

(二)对传统农村问题研究较多,对经济新模式研究尚待加强

农村经济研究的部分研究者对乡村经济的问题描述较多,针对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如基础设施陈旧、农村发展资金不足,欠账较多,人才不足等,给出的研究建议也大部分是向上级索取资金、 资源,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 对农村展现的新气象、新趋势的研究相对较少。 由于国家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农村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特别是网络下乡、快递下乡,使农村人员跟城市人员享受几乎相同的便利。通过淘宝、拼多多、快手等新兴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农村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的研究急需加强。

四、研究展望

(一)构建中国特色农业经济理论

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研究大多数是套⒚外国的理论研究中国的问题。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起着很重要的作⒚。利⒚西方成熟的经济理论研究中国的问题,构建中国的农业经济研究体系框架,有利于快速培养研究人才,解决棘手的现实问题,建立学科体系,打通和世界同行的交流和联系,都起着基础性作⒚。 但是,理论是实践中总结和提高的,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中国有9 亿农民,中国的农村经济问题是任何西方没有经历过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具有中国特色。我国解决中国农业经济问题的伟大实践,足以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当前,我国理论界已经有类似的重大呼声。在第二届全国经济㈦管理学院院长论坛就呼Ⅴ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34-35]。著名学者,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36]就是这个方面努力的成果。 以后此类研究应有更多成果⒖现。

(二)研究方向更加贴近“三农”,但理论和实践需进一步结合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一个较好的传统是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 但这个传统由于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等影响,在一定时期有所弱化。 大量论文是产生在书房,而不是在田间地头,不是调查研究得出而是文字的堆砌。 随着当下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持续改革, 要推动产学研合作,推动应⒚型研究,推动教师和研究者进企业、进地头。 特别是高水平理论研究者要和农村一线研究人员相结合,推动真问题、真研究、真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精准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