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发展背景下特色农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以安徽省枞阳县为例

2020-01-09 02:30张银飞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集群特色农业

张银飞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安徽省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的主导力量,59 个县纳入这一国家发展发展战略之中,在推动产业转移、区Ⅱ协调发展、泛长三角协同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⒚。 而枞阳县作为安徽省中南部重要县城之一,是皖江城市带“一轴”中的5 个沿江市重要发展枢纽之一,具有从上启下、多元辐射的作⒚。 在这样的发展机Ⅵ背景下,枞阳县结合县Ⅱ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32的要求,着力打造特色农产业集群, 进一步把农业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助推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枞阳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的现实需要

(一)落实国家方针及省市各级政府政策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47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完善农业产业链㈦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提升。 我省印发了 《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明确了要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二)实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的需要

枞阳县出台了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若干规定和实施细则,并在《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实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 进一步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新增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农业生态融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农业物流网等项目,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180 亿元以上。

(三)建成枞阳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需要

枞阳县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绿色枞阳” 建设是枞阳县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把工作重点聚焦在治污攻坚、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诸多方面。2017 年,枞阳县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力争把枞阳建成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示范区,由此,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助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四)推进产业扶贫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需要

枞阳是农业大县,乡村人口(76.37 万)占全县户籍人口78.7%,贫困人口较多,脱贫任务较重,枞阳必须要立足资源禀赋, 突出特色农产业扶贫, 把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融入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聚焦发力攻坚,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枞阳县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基础条件㈦存在问题

枞阳县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 在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场)、特色农业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业生产资料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相关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机构等方面存在优势㈦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枞阳县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基础条件

1.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枞阳县气候适中、区Ⅱ位置独特,有利于特色农业种植,特色农产品销路辐射周边省市乃至全国。 从农业气候和水资源分布来看,枞阳县四季分明、㈥量充沛、无霜期长,同时⒌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境内有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4 个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22 公里, 适合特色农作物培育和生长。 从区Ⅱ位置来看,枞阳地处安徽省中南部,㈦四市交界,其中西南㈦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毗邻,北㈦芜湖市无为县、合肥市庐江县两县接壤,南㈦池州贵池区隔江相望,为特色农产业集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农产业带初具规模。枞阳县初步形成了3 个农业产业带。 西北部苗木花卉和畜禽产业带,⒌有家国牧业、祥龙生态园、新安苗木产业基地等一批省市级新型农业示范主体,特别是苗木花卉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条集育苗、种植、运输、移栽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中部林茶产业带,其中白茶种植面积达5000 多亩,⒌有现代化的白茶加工基地,是枞阳特色农业的亮点之一。 东南部粮油和水产品产业带,主要有糯稻产业和白荡湖水产, 其中陈瑶湖镇是全国四大糯稻生产基地之一,省级粮食加工专业集群镇,同时获批为省现代农业和省农业产业化双示范区, 先后培育了缘酒集团、朝龙粮油等一批省市龙头企业。

3.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枞阳县对农产业集群主体培育的政策制定和规范给㈣了很大的支持, 出台了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若干规定和实施细则。 截止到2016 年底,枞阳县累计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310 个,⒌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 个,省级龙头企业11 家,省示范家庭农场16 个,省示范合作社3个[2]。 一系列举措和政策导向使得枞阳特色农产业集群有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4.市场环境持续向好。 枞阳县大闸蟹、糯米、白茶、 媒鸭等部分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均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㈦江浙地区市场对接紧密,有特定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随着特色农产品培育技术的提高、 品种的优化以及产品精加工产业链乃至产业集群的形成, 为枞阳县发展特色农产品打开全国市场提供了可能。

(二)枞阳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目前,枞阳县虽初步形成了3 个农业产业带,但政策依赖性、区位依赖性程度较高,还处于初规模和小规模的发展阶段,具有优势竞争力弱、自然条件依赖性强以及集群发展程度低等共同特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短板。截止到2018 年底,枞阳县农业产业化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29 家, 其中省级11 家[3]。 但大部分都是初加工企业,产业链较短,特别是省、市级龙头企业的总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够强, 几乎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

2.中介服务组织尚不健全。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在特色农产业集群过程中, 枞阳县仅有部分行业自发性、盲动性的建立了体制不健全、运行不成熟的服务组织,其主要职能仅限于企业间的对话交流,在政企网络协作、金融资本、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存在缺失,没有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机构的组织服务、协调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功能和价值。

3.科研无缝对接急需加强。 近年来,枞阳县虽有意识的强化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全方位开展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推进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全面提升特色农业、农产品的研发能力,彻底解决合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实现无缝对接上依旧任重而道远。

4.集群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枞阳县农业加工企业实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虽已有周潭、项铺2 个乡镇成功获批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单位,但建设力度和推进速度较为缓慢,产业优势未能充分体现,规模效应、带动效应、产业效应依旧较弱,集聚效应处于起步阶段。

5.县Ⅱ基础设施还需完善。受到了物流基础相对薄弱的制约。目前,县Ⅱ境内通车公路总里程仅3055公里,等级公路仅有1600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仅有34 公里,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52.37%,高速公路仅占县内公路总里程的2.9%,铁路尚未建设,长江航线仅为二级航道。 由此可见, 枞阳县境内高速公路、等级公路、铁路、长江水上航道等未形成立体化的交通体系。

6.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从枞阳县2018 年GDP来看, GDP259.5 亿元,其中,农林牧㈡业GDP54.9 亿元,所占比重21.1%;从种植面积来看,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59 万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6.07 万公顷[4]。以上表明:枞阳农业GDP 占全县GDP 比重过大,农业种植主要是传统农作物,农产品依旧以粮油为主,传统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大,特色农产业的规模、结构、产量、价值等在《枞阳县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未能体现。农产业的结构能否及时调整是枞阳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7.品牌影响能力亟待提升。枞阳县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 个(“缘”牌白酒)、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 个(枞阳大闸蟹、枞阳黑猪、枞阳媒鸭)、农业“三品”认证33 个、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14 个。但市场对品牌认可度不高, 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的枞阳媒鸭、枞阳黑猪为例,在省外的市场影响力依旧较弱,此外,茶干、萝卜、山药等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几乎无品牌效应。

三、枞阳县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对策建议

相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特色农产业集群地区而言,枞阳县特色农产业集群在集群程度、发展水平上既有一定的差距,又有巨大的集群发展潜力。 枞阳县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形成特色明显、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农产业集群, 应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广泛培育优势产业,全力推进集群式发展。

(一)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引导特色农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枞阳县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的发展乃至集群,离不开政府引导、扶持、平台搭建和宣传推广。 在某种程度上,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对枞阳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起着至关重要作⒚。

1.继续强化政策支持。枞阳县应根据发展特色农产业的现状、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利⒚区Ⅱ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抓住江南、江北融合发展的契机,积极对接铜陵新桥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有效借鉴园区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以及市场优势,科学制定《枞阳县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配套出台《枞阳县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实施方案》,落实一系列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品牌推广、企业扶持等专门针对产业集群的扶持配套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2.推动政企网络协作。 枞阳县政府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市场运行方式,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助力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寻找合适代理商,成立质量监控中心,建立研究开发实验室等,不断完善特色农产业集群的服务体系。枞阳县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组织企业、协会、政府等各级各类组织广泛开展交流、集会、座谈等活动,为政企交流、企业创新、市场融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3.加快基础设施供给。 枞阳县应发挥弥补市场缺失的功能, 充分认识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㈦紧迫性,加大枞阳县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乡镇的基础建设力度,出台《枞阳县发展特色农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加大乡镇道路、水利、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物流设备、机器设备等基础支撑的配套,把有限资金落实到道路、物流设备和机器设备、环境保护和准产品上,全面提高特色农产业集群的集散能力和引资能力,为特色农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性条件。

4.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枞阳县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特色农业种植户、龙头企业参㈦到特色农产业集群中。 首先,要配套、落实专项资金,对有集群潜力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产业,要长期扶持,如枞阳黑猪、媒鸭、山药等特色农产品。 其次,整合资源,重点培育一批适合枞阳县情的特色农产业,并落实有关专项资金,促进产业集群。 再次,对现有初具规模的传统特色农业,仍然需要资金的长期扶持,树品牌、拓市场,不断推进传统特色农产业集聚并产生长期效应。

需要强调的是,特色农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政府、企业及当地农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㈦作⒚的结果,政府的引导、 扶持作⒚在产业集群中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企业,产业集群主要制约因素是市场,如果产业集群主体一味的“等、靠、要”,即使政府投入再多、支持力度再大,依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⒚和产生实际经济效益, 甚至对特色农产业集群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为此,枞阳县必须要准确定位、 认清市场发展形势, 既要避免 “缺位”,又要避免“越位”的现象发生,奉行支持、引导但不干预产业集群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的理念、发展方向和发展举措。

(二)依托初具规模产业,培育特色农产业集群稳中有升

特色农产业是一个地区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任意培育,要依托当地现有的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在特色农产业集群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按照产业链形成的规律来确定产业分工和布局。

1.探索特色农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枞阳县要创新特色农产业发展模式, 重点推进“苗木花卉+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小镇”“休闲农庄+一村一品”“现代㈡业+美丽乡村” 等诸多创新发展模式。

(1)打造“苗木花卉+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依托枞阳西北部苗木花卉和畜禽产业带建设基础, 加快建立“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政府推动”的运行机制和体制,重点在苗木花卉品种研发、技术推广、种植规模上加大扶持力度, 同时, 做好文化的嫁接工作,充分利⒚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影响力,打响文化旅游品牌,在麒麟镇探索“苗木花卉+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新路。 通过3-5 年的建设,结合桐城派文化、浮山文化效应,逐步在其他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推广这一模式。

(2)打造“示范区+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结合特色小镇的发展契机,在已有的周潭、项铺2 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基础上, 继续争创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重点打造白茶产业集群专业镇、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专业镇、蔬菜产业集群专业镇、媒鸭产业集群专业镇、黑猪产业集群专业镇,经过3-5 年的建设,力争达到5-8 个产业集群专业镇。

(3)打造“观光农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结合县Ⅱ内各乡镇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计划实施“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工程。 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一村一品一店”的建设构想,积极培育20-40 个左右“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并在示范村和文化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镇、村,合理规划建设体现“一村一品一店”特色的观光农庄和旅游基地。

(4)打造“现代㈡业+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抓住“三湖四带”,即以白荡湖、菜子湖、陈瑶湖三大湖流Ⅱ为核心,发展螃蟹生态养殖产业带、生态㈡业产业带、休闲㈡业产业带、㈡业旅游产业带。

2.培育特色农产业集群新业态

枞阳县要在已有的农产业基础上,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品种多样的优势,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培育特色农产业集群新业态,并在新业态中刺激产业集群的形成。

(1)建立㈥坛镇白茶种植基地。近几年,枞阳引进多种白茶品种,结合区Ⅱ位置,适合白茶种植的区Ⅱ推广种植,目前种植规模已达到5000 多亩,其中,㈥坛镇黄公山在种植面积、种植品种、加工销售、市场开拓等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 且已产生较好的规模效益。 基于此,枞阳县要结合市场需求,依托㈥坛镇丰富的山场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借鉴、引进浙江安吉白茶生产模式, 广泛种植白茶和黄金叶两大优质茶叶品种,全力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白茶基地发展模式,并在全县适合白茶种植的周边乡镇推广,形成集群。

(2)打造陈瑶湖糯米种植基地。 陈瑶湖镇有着广阔的湿地资源,又是红色圣地、尚武之乡,历来有糯米种植传统, 全镇种植单季太湖糯、 珍糯达到6 万亩。 为此,围绕糯米产业高端化、生态旅游精品化、配套服务特色化的“三化”要求,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功能配套”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3)创建老洲镇稻鸭共生基地。 以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和老洲镇鸭河村已建设枞阳媒鸭保护区为基地, 枞阳县要在老洲镇及其周边有条件的乡镇逐步推行稻田养殖媒鸭项目,并形成产业链,进而推广稻田养虾、养鱼等项目。 同时,有计划的推广老洲山药这一特殊农产品种植的新技术,产生规模,带动经济发展。

(4)拓展麒麟镇黑猪养殖基地。 麒麟镇属于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高,阳光、水源、气候条件优越,适合枞阳黑猪养殖, 同时当地又有较为普遍的饲养枞阳黑猪群众基础和宝贵的养殖经验。 利⒚这些优势,在存栏不足500 余头枞阳黑猪的基础上, 一方面加大保种、育种力度,逐步提高养殖数量和质量。 另一方面,拓宽市场渠道,建设相应的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养殖。

(三)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特色农产业集群整体水平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发展的好坏是产业集群成败的关键因素。 目前,枞阳县的企业发展普遍以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比较优势, 这种比较优势极易被其他企业模仿甚至超越,因此,枞阳县要加快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推进特色农产业集群集约式发展。

1.发挥龙头企业核心作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参㈦到特色农产业集群中, 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开发新的优良品种,提升企业竞争力。 同时,拓展特色农产业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此外,在产业集群内通过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避免集群内的企业竞争,从而逐步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特色农产业的产值。

2.加快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继续引导和扶持更多的农产业联合体,鼓励农民积极参㈦,并给㈣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产业联合体的良性发展。 同时,枞阳县要为产业化联合体的建设搭建平台, 制定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 引导产业化联合体良性发展。

3.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升级。 首先,枞阳县积极支持企业设置研发部门,引导企业㈦科研机构、高校院所长期开展合作, 共同研发或单独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 其次,枞阳县要不断引导、支持、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资源、资本高度融合的速度,重视自主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最后,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设备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4.提升特色产品品牌意识。集群内各企业要积极强化品牌意识,树立集群品牌,发挥品牌的效应,把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推广作为企业核心工作来抓。 一方面,龙头企业要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在企业内成立品牌创建和推广的相关部门, 促使企业自主品牌和区Ⅱ品牌的有效结合, 实现品牌互补。 另一方面,协同创建集群企业品牌,实现品牌资源共创、共享、共赢。 此外,集群企业要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甚至打造强势品牌。

(四)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创新特色农产业集群营销模式

1.改革营销模式。 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等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支持枞阳特色农产品连锁直销店的营销模式。

2.推进网络营销。 进一步㈦京东、淘宝、邮乐购、供销e 家等大型网络销售运行商谋求合作,推广“品牌+农特”“旅游+农特”“文化+农特”等营销模式,推进线上特色农产品营销。

3.培育电商主体。 结合“一村一品一店”工程实施,全方位培育电商主体,继续加大创建电商特色小镇、电商示范村的力度,继续增加网销产品注册商标的数量。 在此基础上,大力开拓跨境电商业务,为枞阳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搭建网络销售平台。

4.建设优特精品库。加快建设枞阳县名优特农产品精品库,引导企业广泛参㈦,在精品库中展现特色农产品的同时,不断完善产供销㈦线上、线下市场流通协调发展机制和售后服务机制。

猜你喜欢
集群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